APP下载

关于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及发展途径的研究

2020-04-19钱沂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钱沂

摘要:三江侗族自治县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具有丰富的非物质遗产文化资源,“非遗”提升了三江侗族的知名度,但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发展还处在外热,内冷的尴尬阶段,本文针对这种现象对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及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探索出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及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三江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及发展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 (2020) 03-0156-01

一、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发展的现状

“非遗”申报的成果也带动了三江旅游业的发展,“千年侗寨·梦萦三江”旅游品牌提高了三江的知名度。非遗加旅游,是目前三江经济发展的最佳模式。三江的非物质遗产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政府的重点工作,但是往往是重申报,保护力度相对比较弱,缺乏有效的保护和传承的有效方法,传承更是流于程式化。

1.传承方式单一。例如,侗族刺绣,侗族刺绣是一项融合了剪纸和绣花技艺的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和其他拥有“非遗”资源的地区一样,刺绣的传承一直靠是采用发放扶贫补贴的方式,让贫困户来参加培训班学习,这一措施使得掌握这一手艺的人数量有了很大的增加,但是这些绣出来的作品价格不菲,产品缺乏设计,实用性不高,产品缺乏吸引力。笔者想对三江侗锦进行研究,将侗锦作为创作的元素,经过多方调研,发现由于三江地区的侗锦很难买到,原因是需求很少,定制的价格又很高,一条很窄的侗锦织带就需要200元左右,更不用說面积较大的侗锦面料了。在网络上只找到通道侗锦有销售。

2.技术力量薄弱。三江侗族各级非物质遗产传承人为139人,20岁——40岁占11. 5l%,20岁——30岁目前只有两人。40岁到80岁的传承人比例很高,在精力体力上都不如年轻人,传承人受教育的程度往往不高,缺乏创新设计能力,因此很多非遗文化文化的作品,也只是停留在作品上,虽然技艺纯熟但是缺乏现代的审美,无法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只能是展览式的存在。

3.缺乏有特色的非遗旅游产品。高品质的高品质的非遗旅游产品设计是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高品质的非遗旅游产品并不是指价格高,而是指富有当地的非遗文化特色的,实用性强,便于携带和传播。在到三江地区实地调研的过程中发现,村民贩卖大多数为为蜡染围巾或者衣服,绣片,银饰等原生态的产品。特点是缺乏设计、价格昂贵,实用性不高.缺乏特色。

二、非遗+文创+旅游模式的文化传承及发展途径研究

1.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入的优势。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其核心是创意。非物质遗产文化是文化创意的精神源泉,它可以使得文化创意产品产生差异化,很好的解决了原来的非遗旅游产品的干篇一律的现状。

文化创意的产品可以是广播影视、工艺与设计、也可以是视觉艺术或服装设计等等。对目前的众多的非物质遗产文化进行归类,进行有重点,有层次的开发。例如三江《坐妹》,中国首部侗族风情大型实景演出,讲述的是侗族姑娘和小伙他们通过行歌,聊天,或玩游戏等方式作为情感交流的独特婚恋方式。它很好的融合了视觉艺术、表演艺术、服饰艺术,让人们在旅游之余生动的了解了侗族这种传统的民间文化习俗,即创造了经济效益又很好的传播了文化。

2.产品系列化、品牌化。往往单一的产品很难吸引人们的眼球,需要在设计上耗费的时间更多。系列化的产品可以有使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性、产品的陈列效果更好,更容易产生品牌效应。产品的系列化还可以带动产品产量的加大,需求更多的从业者,也可以达到扶贫的目的。

3.依托本地高校的文化与技术资源。高校肩负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基本职能。土生土长的侗家姑娘杨苗,2009年,在湖南大学读研期间,加入由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和湖南省工业设计创新平台牵头组织的“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项目团队。2014年,通过与侗锦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粟田梅女士的合作,研发了侗锦产品“梭说”,获得了湖南文创设计大赛金奖,成为侗人的脱贫的创业项目,也是非遗依托本地高校文化与技术资源的成功案例。

柳州本地拥有开设艺术设计相关专业的本科院校,以及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的创新创业团队、教师工作室、都是可以作为进行非物质遗产文创产品研发的平台。可以解决目前三江侗族在非物质遗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设计薄弱的问题,运用现代的设计方法对非遗进行再设计,给传统的产品赋予新的艺术价值融入生活,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和发展。

三、结语

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是我国以及世界的宝贵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是我们的责任,只有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改变传统的传承模式、引入现代的产品设计方法、使其贴近生活、更具有现实的使用价值,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与发展。

★基金项目:精准扶贫战略下三江侗族非遗文化产品开发策略研究,2019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项目编号:2019KY1089,

参考文献:

[1]唐欢.三江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工作研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8.

[2]林筱颖,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路径探究——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例[J].百色学院学报2014 (03).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今社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