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民族心理认同感,促进清远连山壮族民间艺术发展

2020-04-19梁少欢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20年1期

梁少欢

摘要:本文分析清远连山壮族少数民族在主壮、客壮融合过程中保留下来的以集體活动形式举行的几个民间艺术种类,用观察法、数据整理法,分析出被研究的两类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均表现出强烈的民族心理认同感,同时民间艺术发展与民族共同心理之间的有强烈相关性。目前连山壮族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普遍缺乏民族心理认同感,呈现青黄不接,人才短缺、表演庸俗化之态。本文从民族心理学角度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民族内部心理认同感,为民间艺术传承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民族心理认同感;个体心理;群体心理;民间艺术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722.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 (2020) 03-0150-02

一、背景

清远连山壮族,是由2000年前开始出现的百越先民,逐步演化到南宋时期的独立族群壮族。及至明末清初,大量的外地汉族居民迁徙入连山,由于当地壮族的包容,接纳了他们来连山定居,并互相通婚,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主壮、客壮不断融合在一起,这就形成连山壮族独特的民族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

本文试图在民族心理学理论的视角下,基于连山壮族民间民俗和山歌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尝试探索如何提高民族认同感对民间民俗的传承的作用。

二、连山壮族民间民俗和山歌现状及特征

笔者因工作关系,多天驻扎在广东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参与连山壮族少数民族资源数据整理工作。连山的壮族主要聚居在县境以南的小三江、加田、上帅、福堂、永丰五个区。本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对非遗的界定和保护项目分类认定,用观察法、数据整理法,着重挑选调查研究的壮族民间艺术主要有以下两大类:连山壮族传统民间民俗和连山壮族民歌。(以下整理数据来源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2015年地方资源建设项目《广东壮族文化资源多媒体数据库》建设内容。)

(一)在连山壮族传统民间民俗方面

目前壮乡流传下来的几大民间艺术活动凸显出强烈的集体互动意识。遇上好年景的春节,壮乡村寨就要举行“装古事”、“舞火蛇”“舞木猫狮”“舞春牛”“舞龟鹿鹤”等由数人至数十人不等组成的集舞蹈、演唱、表演于一体的日常民间艺术形式。

这些自发的民间民俗活动多是由壮族的先民根据自古流传的民间传说演变而成。目前主要保留在连山壮族主要聚居地。这些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围绕着原始古朴的生活艰辛过程中,表现扮演的角色(动物)与大自然的怪兽之间进行搏斗,通过肢体斗争,集体合作,最后得胜而回。表达出一种胜利喜悦之情。这样的故事情节安排,是生活在深山之中的连山壮族先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产生的民间表演形式。

(二)在壮族民间歌谣收集方面

连山壮族民歌是壮族人民在民间娱乐活动中所传唱的山歌。目前保留歌目最多和最具特色的是《坐堂歌》和《年晚歌》。连山壮族民歌,演唱歌词直率,简单明快,声调高昂,演唱风格豪爽,在歌唱过程很大程度表现出“意得志满”之情,有饱满的精气神。

由上述分析民间艺术种类特征,笔者认为连山壮族少数民族,是在使用共同语言、在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环境中,形成的具有强大内聚力的群体。内聚力是社会群体的特征之一。指群体对其成员、群体内成员彼此之间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可以说这个群体是具有内聚力的群体。

三、连山壮族民风民俗山歌传承模式和存在的问题

(一)传承模式

目前,上述民间艺术已陆续列入清远市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目前这几种民间艺术形式的传承途径,一方面是传统传承模式。根据节庆流传的范围地点和传统时间举办。另一方面通过节庆活动市场化展现。连山已开发出特色的本土民族文化节庆活动,如从2006年起,连续举办了多届“七月香”壮家戏水节,在开展的民族歌舞表演、民族民间艺术巡游活动中、展现上述部分民间艺术。

(二)存在的问题

1.民间艺术表演人才青黄不接,人才队伍不算充足

在民间民俗方面,装古事”、“舞火蛇”“舞木猫狮”“舞春牛”“舞龟鹿鹤”等民间艺术表演,原本应该由数人至数十人不等的人员扮演,但目前人员难以凑足,剧中人物的装扮没有显示过多的角色特点。壮族民间歌谣方面,由于现代娱乐冲击,民族节庆文化逐渐淡化,过往春节、元宵、中秋节期间举行的坐堂歌、年晚歌对唱的活动大场面,目前已很少出现。在民族文化节庆的商业表演中,表演节目也呈现庸俗化、表演人员出现随意应对等情绪。

2.文化产业意识薄弱,全社会参与积极性不高

从节庆活动市场化上,如每年举办“七月香”壮家戏水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传承和复兴。但由于起步晚,产业意识薄弱。全社会自发参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

上述壮族民间艺术特征体现出民族个体强烈的民族心理认同感。尤为可喜的是,团结奋进、敢于拼搏等已经成为了连山“主壮”“客壮”几百年来民族文化融合进程中独特的民族共同心理,表现出正能量。民间艺术发展与民族心理认同感具有强烈相关性。

(三)结论

目前在民间艺术发展保护力度的不足,其中一个因素是缺乏民族心理认同感。而提升民族心理认同感对促进民间艺术传承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民族心理认同感探讨

(一)对民族心理学中的“民族”的理解

在德国心理学家W.冯特的《民族心理学》著作中,民族被解释为某种种族共同体。他把民族心理学看作是心理学分支之一,看作是人类心理发生、发展的知识来源①。

参阅众多文献中,心理学界对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文中对民族定义高度认同:“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心理学上的共同体是相互依存,互相意识到对方,行为上互相影响。有共同的强烈情感体现和强烈的归属感②。特定民族相同的生存条件对其成员心理的影响,一般通过两种途径实现:(l)通过民族每一成员的个人生活经验。这种经验由整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的社会经济生活条件所决定。(2)通过交往。每一种心理特征都是通过某民族特殊的社会化过程而世代相传,并随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与改变。

(二)对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理解

冯特认为,人的心理既有自然因素,又有社會因素,民族心理则是社会因素的结果,是人的高级心理过程的体现,是人类的“文化成果”。族群体心理应通过研究其神话、风俗和语言,因为这些与种族群体的心理密切相关。

近年中国学术界心理学的理论,研究者对民族心理是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已无异议。但对民族心理的理解不同。中国学术界对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表现两个层面:而徐黎丽认为,民族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民族心理现象的科学,它也包括民族心理过程和民族个性心理特征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民族心理就是特定民族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的结合体。有学者认为,民族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民族心理现象的科学,它也包括民族心理过程和民族个性心理特征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民族心理就是特定民族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的结合体③。而部分学者将民族心理学界定为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皆有涉及。如李尚凯认为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民族心理,而民族心理是由民族心理素质、民族心理状态和民族自我意识三部分组成。其中民族心理素质包括民族认知、思维、气质、性格等;民族心理状态包括民族价值观念、情绪、情感、兴趣、爱好等:民族自我意识则包括民族认同、自豪感、自信心等。

上述学者对研究对象的理解产生的不同的观点和差异。由于人具有社会性,个体心理和群体心理紧密相连,应当明确民族心理学不单是研究民族内部个体一般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同时是研究具体的人际互动社会情境的影响下群体心理过程和机制。即社会心理层面的群体心理。群体虽由个体集合而产生,但群体是动态的有机的构成,群体心理绝非个体心理的简单累加,它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又一层次。

本文倾向于采纳心理学界李尚凯学者对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解释,将民族心理学界定为普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层面,以民族研究对象——个体心理和群体心理作为前提,才能在认真考虑群体的历史进程中,现实生活条件下形成的文化特点基础上,如何从实操层面提高民族心理认同感。

四、如何提高民族心理认同感促进连山壮族民间艺术传承的探讨

综上,民族心理认同感是民间艺术传承的重要环节。连山壮族民间艺术是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而来的,来之不易,一旦失去就难以恢复。因此,壮族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可以考虑从民族心理学层面,从增强民族心理认同感方面下功夫。

前提:民间艺术的发展有着强大的群众基础(人口数据表变为图表):1981年,国务院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国家公安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发出《关于恢复或更改民族成份的处理原则的通知》,不少原来是汉族或其它少数民族的公民,根据该通知精神恢复或更改为壮族民族成份,连山壮族人口大幅增加,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县人口89505人,其中壮族33229人,占全县总人口37. 13%。比1964年第二次普查的29. 12%增加了8个百分点,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壮族占全县人口总数的42. 74%,又增加了5个多百分点,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壮族占全县总人口增到44. 56%,又增加了近两个百分点。

心理学界探讨民族心理认同的结构是心理认同发展的过程,包括认知、评价、情感和行为四个过程。认知是个体对自我形象和群体形象的认知,以及个体对本民族起源、历史、价值的了解;评价是个体与民族身份相关的积极或消极评价;积极评价产生自尊而获得归属感;情感是在对民族身份积极评价的基础上而对本民族产生依恋和归属;行为既是个体参与民族的社会和文化活动,又是个体为维护民族身份和民族文化的行为承诺,是可以观察到的社会和文化行为。

结合本文案例,结合连山壮族民间民俗的发展,提高民族心理认同感,解决方案针对的目标人群分为壮族青少年、民间艺术传承人及表演者。具体落实途径有以下三个方面:(1)建立目标人群对本民族民间艺术良好认知;(2)满足目标人群的尊重需求;(3)满足目标人群个人利益需要。

(一)建立目标人群对本民族民间艺术良好认知

民族内部成员对本民族的价值文化的认同。就是在目标人群自我意识里,人们对特定群体文化群体的社会规范、和文化价值观念的接纳程度。提高民族心理认同感可先从认知层面着手,使青少年对本民族民间俗有良好的认知态度。针对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认知模式,提供多种途径让青少年了解风俗,如定期开展民间艺术进校园活动等等,从小直观感受本民族民间艺术魅力,进而对包括对本民族的文化符号、文化身份在内的价值文化认同。这样提高了青少年继承民间艺术的遵从程度,进而产生内驱力。

(二)满足目标人群的尊重需求

舆论层面上加大宣传民间艺术魅力,政策落实提高民间艺术表演者社会地位。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有一种活动自尊的基本动机。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会评价和比较各社群的优劣、社会地位和声誉,争取把自己编入较优越的社群,通过类化、认同和比较三个基本历程,提高自己的身份和自尊。满足民间艺术表演者的尊重需求,从心理学看则是心理动机问题,即个体发动、指引和维持某种活动或事业的心理原因。人的心理动机是指人从事某项活动的驱动心理或内部动力。需要是动机的心理来源。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归属与爱的需要时最重要的驱动因素。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人必须要有某种归属感。在实践工作中通过宣传推广等形式,形成社会对民间艺术的尊重风气,在政策层面对民间艺术传承人地位加以肯定。

(四)满足目标人群个人利益需要

民族心理认同感仅靠良好认知无法彻底完成,更要通过利益整合,落实到行动上推动民间活动传承。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只有从利益满足和情感归属中才能实现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广泛认同。在传承发展连山壮族民间民俗过程中,每个人不仅要获得自尊感,而且还要社会通过一系列保障措施等,让每个人从中获得利益满足感。目前传统民间艺术活动传承大多出于自发性质。考虑在参与带商业性质的民间艺术表演中,能够加大对演出的补贴力度,给予表演者更多补贴。

注释:

①李静,民族心理学教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174-187.

②徐黎丽.关于民族心理学研究的几个问题[J].民族研究,2002(06).

③李尚凯,论民族心理之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