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工笔花鸟画中的复古分析
2020-04-19张颖娟
张颖娟
摘要:本文通过对工笔花鸟画的一些见解和研究,阐述了中国工笔花鸟画作品中的复古现象,揭示出当代中国工笔画的发展潮流,为从事在绘画艺术道路的相关人士给予一些启发和帮助。仅供参考
关键词:工笔花鸟画;复古分析;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05-531 2 (2020) 03-0054-01
一、引言
工筆花鸟画是当代中国绘画艺术中的文化瑰宝,是极具东方艺术特征的独特艺术,通过对工笔花鸟画的思考和研究,为当下的文艺创作开展深入的讨论和探索。
二、题材内容的复古表现
中国花鸟画是我国的三大传统画科之一,因而其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其题材基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总体的表达大致为:其一是对生命的赞美,其二是具有寓意性。
工笔花鸟画在世界绘画舞台中本身就自成体系,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节和魅力,更是变现了中华民族的悠长历史和古老文明。中国工笔画的创作基本上都是生机勃勃的体现,例如《写生珍禽图》,这幅来自宋朝画家黄筌的作品,充分地证明了中国花鸟画的重要意义,这幅佳作,可以发现动物造型极为准确,严谨,且特征鲜明。鸟雀的表现非常生动、活泼;昆虫的描绘也是十分细致,犹如鲜活一样,作者并没有将这些内容刻画得十分呆板,反而生动、有趣。画的寓意是表现大自然的活力和生机,充分体现了花鸟画题材的寓意性和对生命的赞美之情。
三、构图形式的复古表现
传统花鸟画中,构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六法论”一直是中国传统美术理论的标准之一,注重将绘画和创作构想合二为一,随着历朝历代的文人对花鸟画的不断投入,传统工笔花鸟画的构图已经非常成熟,随着现代人逐渐的探索和发掘,工笔花鸟画的构图更加注重生活中观察和感悟,其中,那些图像学、符号学已经现代平面构成设计等不断汲取营养,结合时代特色,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例如《栀子山雀》,很明显,这幅图借鉴了南宋《百花图卷》中的栀子花构图,其形式十分严谨、周密。栀子花展现了自然的生动,体现了传统绘画的要义和内涵。不仅如此,还有具备了现代绘画中的特色,并与之融合①。兼具传统和创新,将生活中热爱和真挚表达得淋漓尽致。体现了中国花鸟画的神器之美。
四、表现手法的复古表现
形神兼备一定是工笔花鸟画的首要目标,因此,绘画不能只重视形态,更应该表现是动物的神态,否则就是一副没有情感的躯壳罢了。为了表现出动物的神采和动态,许多画家都不怕风险,在深山密林中观察、写生。例如南宋画家《枫鹰雉鸡图》中,将雉鸡的急速奔跑动态和仓皇而逃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展现了令人惊叹的艺术效果。绘画本身就是一种非常直观的艺术,当一副作品展现在面前的时候,视觉的冲突会第一时间给予反应,所以,理解一副画作,首先要具备视觉的冲突。
很多画家将生活中熟悉的印记带到作品中去,而这些熟悉生活画面在经过画家笔下精心调整之后,就是一副可以你我的佳作,不仅充满艺术的美感和装饰感,还很容易走进我们的生活,最重要的是,画家可以将一些被忽视的艺术的社会性和当代问题,利用花鸟画的内容隐含体现,让画作成为一个温暖的载体,这就是艺术的神奇之处,也是体现了现代工笔花鸟画的写实性,更是说明了传统复古内涵的精髓。
五、作品意境的复古表现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说明诗歌和绘画的共同性和紧密联系,当代中国工笔花鸟画也依然不能脱俗,将诗歌的含义和内涵也深深融入到画中,饶有诗情,却不全靠题诗。更加注重,在日出、日落、月色、风雨下的花鸟情态,让画作更具有生命力、活力,还有诗歌的灵气。
花鸟画对大自然的歌颂,其实就是艺术形式的体现,画家不仅要在脑海中形成丰富的画面,还要结合着事物本来的特点,例如《盛宴·五》中,错落有致的布局,朦胧的色调,都充满了温柔婉约的意思,这种独特的艺术性,透露出一股“满园春色关不住”的趣味,尽管这种趣味不是十分鲜明,但是却在淡雅的色调中,体现出诗歌的严谨和安静,有种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快乐,让观者心中产生深刻的影响。
六、中国工笔花鸟画中复古现象的必然性
艺术的创作、演讲主要有两个途径,其一是强调原创和冲突,另外一点是强调熟知、精透、渐变的基础上进行升级和改造。中国画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发展而来,因此,工笔花鸟画发展就是在熟知、精透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和发展,持之以恒,形成现在的局面,因此,说明了,复古性继承是中国艺术发展的一种自然规律,而继承和创新更是中国画永恒的内容和课题。工笔画的发展史长期的、悠久的、通过无数人的发展、推广、革新,才会具备当前的成果,因此,工笔花鸟画的发展不能只是将复古当作一种策略,更多是借鉴古人的精神和内涵,不断完善自身的特点,修正自己的不足。
七、结语
综上所述,工笔花鸟画的复古现象远远不止编者提及的内容,因此,在关注花鸟画的同时,要了解传统文化意义和现代创作的内容,结合复古的现象的真谛,开拓、发展当代花鸟画的新境界。
注释:
①王一婧,当代中国工笔花鸟画对“空间意识”的诠释[J].大众文艺,2019(20):48-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