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为这样的“不孝子”而感动
2020-04-19陈亦权
陈亦权
这些天,有这样一篇文章在朋友圈里火了,文章的标题是《“你到底死不死?我只有七天假。”病床前儿子的话,道出残酷现实》。
这篇文章说了这样一件真实的事情:安徽有个年轻人在外地工作,他的父亲病危,家人通知他让他回来送终,这个年轻人请了一个礼拜的丧假回家,可到了第五天,父亲还没咽气,年轻人终于不耐烦地对着父亲怒吼说:“你到底死不死,我只有七天假。”老父亲听到这个话心如刀割,最终选择喝农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文章作者和众多读者,不是为一个做儿子的年轻人说出这样的话而愤怒,却在为这句话背后的“残酷现实”而疯狂地留言着、转发着、感动着、同情着。人们似乎都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解读到了那种感同身受的压力,所以纷纷挤上来表态说:“我们年轻人要在社会上混下去,真的太不容易了!”
是的,年轻人在社会上闯荡是艰辛的,不过话又说回来,生而为人,又有谁是容易的轻松的呢?做孩子的不容易就对父母发脾气说“你怎么还不死”,但是做父母的,不管孩子遭遇到什么,都会不惜一切坚持到底。
河南十四岁的王亚鹏身患骨癌,四个月花了十多万,他的父亲每个月只有两千元收入,接下来怎么办?王亚鹏的爸爸是这样说的:“我永远不会放弃,如果我再也拿不出一分钱,再也借不到一分钱,但我的心中一定还剩有爱,我会用我的爱一直陪伴他!”
有的人可能会说:“切,说得好听,久病床前无孝子,久病床前就会有慈父吗?”再来看看另两则真实的事情:
安徽一个名叫刘桂英的老人,她今年已经八十岁了,还每天都在照顾五十岁的残疾儿子。她的儿子智商在三岁左右,每天只知道傻笑,而且除了調皮就是玩乐,根本不知道母亲的辛苦。对于这个拖累她一生的孩子,刘桂英只是说了四个字:“我不后悔!”
西宁还有一个几乎和刘桂英的遭遇一模一样的老人,她就是八十一岁的王保美,王保美的两个儿子,大的五十二岁,小的五十岁。小时候,两个儿子都因为发烧而留下了后遗症,患了智障,生活不能自理,但王保美夫妇依旧尽心尽力把两个儿子养育长大。如今,王保美的老伴已经去世,丈夫的去世,王保美只能靠在家周边捡废品来维持母子三人的生活。
父母对孩子的爱和付出,是真正意义上的不求回报和不计成本的,是真的可以牺牲自己一辈子的。再反观人们在“你到底死不死?我只有七天假”这件事情里所透露出来的感动,这到底是一种身有体会的悲凉,还是一种说出心声的知遇?
没错,工作确实是重要的,但是“工作”的本质无非就是“钱”,在父亲临终的时候不仅选择了“挣钱”,还摆出一副全世界最委屈,全世界压力最大,全世界最需要同情的样子,我真不知道是谁给了他对父亲咆哮的成本,又是谁给了他需要被人同情的舞台?
世界上所有的事情,没有本质上的轻重缓急,一切只在于人的选择——你选择什么是轻,什么就是轻的;你选择什么是急,什么就是急的。
当这个年轻人充满怨恨地责骂老父亲为什么不死的时候,并不是因为生活残酷,而是因为内心的不孝,是因为内心里,“钱”的重要性超越了父亲,甚至超越了做人的道德底线。我猜想,如果马云邀请他去参观阿里巴巴,他应该不会对着马云咆哮说“我只有七天假”了吧!
退一万步来说,即使你多请一个礼拜的假就会地球停转,你也可以对家人亲戚说你“先回单位看看,有事情再叫你”,但拜托不要那么不耐烦地对着老父亲咆哮说“你到底死不死?我只有七天假”,更让人费解的是如此面目可憎的“不孝子”,居然在作者和网友们的感动中,成了一个需要被同情的“可怜人”。这些所谓的“感动”,已经完全失去了道德的底线和标准。
【选自新浪博客】
插图 / 病床前 / 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