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荒漠变绿洲 科技走出去

2020-04-18蔡巧玉

科学中国人·下旬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国道牧草热带

蔡巧玉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拥有众多特有的动植物种类,如海南长臂猿、海南坡鹿等,区域内物种资源十分丰富,是我国极为重要的热带动植物种质资源基因库。走进海南热带雨林,高大的树木、飞泻的瀑布、缠绕的藤萝、茂盛的植被和穿梭其间的动物构成一座天然的“伊甸园”。对于从事热带作物研究近30年的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刘国道来说,吸引他的是热带雨林里数不清的植物,驻足、采集、分析、比对是他的日常工作。

从1993年开始,刘国道和团队正式启动国内外热带牧草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护利用研究,他20多年的资源采集之路遍布了同属热带的非洲、南美洲、中美洲和东南亚各国,这些工作不仅为我国热带作物研究领域的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今他还将这些成果播撒在“一带一路”之上,打造了一枚热带农业科技走出去的“中国名片”。

不同寻常的草

高品质的牧草是畜牧业发展的希望。随着草牧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态意识的逐步增强,牧草高效栽培种植技术已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农业科学技术,而刘国道正是守护这项“毫不起眼”农业技术的资深科学家,是他们为我国热带畜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研究牧草不是什么热门的领域,但是我和团队一直以来都秉持着做研究就要做到最好,只专注于一件事情的态度,所以我们的牧草研究非常扎实。”2019年度海南省自然科学奖特等奖授予了刘国道带领的中国热科院牧草研究团队,他们从1993年开始,历时26年,完成了海南莎(音suō)草科的多样性考察研究,出版的大型原创性专著《海南莎草志》成为海南乃至世界上第一本莎草科图文检索工具书。他们对海南莎草科和世界匏囊薹草组的修订,推进了世界莎草科植物的系统研究。

回想起最初接触牧草时,刘国道还是一个18岁的青年小伙,他从云南腾冲来到海南的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学习作物栽培。“我是农村出来的,对农作物有很大的兴趣。”但是刘国道没有想到的是,在海南接触的不是水稻和小麦,而是橡胶、可可、胡椒和各类热带水果,并且热带作物的个性很强,种植方法因个体而异,给刘国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4年后,刘国道被分配到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牧研究所,开始正式从事热带牧草的研究。从学生到研究人员的转变,对刘国道来说最难的是外语的学习,“我那个时候中学是没有英语课的,因此阅读英文文献很吃力,另外热带的拉丁美洲国家大多都说西班牙语,为此还要再学一门语言。”但是一切的努力都是有回报的,因研究表现突出,1990年刘国道获派前往位于哥伦比亚的国际热带农业中心进修学习,这是当时热带牧草研究领域的全球最高殿堂。

一年后,感受过国外前沿科学知识体系和卓越的科研条件的刘国道学成回国,并带回了100多公斤专业材料和一批优良的热带牧草种质资源。他和团队立即着手开展对这批草种资源的评价利用研究,陆续培育出热研1号银合欢、热研2号柱花草、热研3号俯仰臂形草、热研4号王草、热研5号柱花草等国审热带牧草新品种29个。其中,以热研4号王草最为著名,年亩产1.5万?2.5万公斤,推广面积南至海南,北至新疆,是南方地区最重要的刈割型禾本科牧草之一,累计推广面积500多万亩,为我国发展舍饲畜牧业提供了宝贵的青饲料资源,该项技术于2009年获中华农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刘国道认为,牧草的种植不仅解决了饲料保障的问题,还对水土保持、培肥土壤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意义,草业的发展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发展观——“藏粮于地、藏粮于草”增加肉奶供给,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内容。也因此,他长年扎根在这看似不起眼的领域,任劳任怨,这是国家赋予以他为代表的众多农业科技同行的使命与担当。

探索新物种

“一份优良的资源,可以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资源收集是育种研究的基础”,刘国道这20多年来一直坚持开展热带牧草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和保护的工作。2019年11月,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召开“海南特有新物种发布会”,向外界宣布发现海南新记录种85个,其中海南特有新物种11个,有5个是由刘国道和所带团队发现和命名的,分别是尖峰薹草、吊罗山薹草、凹果薹草、伏卧薹草和长柄薹草。这些新物种的发现,是近几十年来海南在物种资源探索方面的重大突破,丰富了海南植物区系的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意义。

“要发现新物种,首先需要我们对这一类型的物种比较熟悉。举个通俗的例子,比如这一家10个人都认识,突然有一天多了两个新成员,我就能发现出来,这两个新成员就是异样物种。”当发现异样物种时,刘国道和他的团队首先开展分类学的比较研究,弄清楚所有草种的真正身份。

“由于花期一年一次十分宝贵,我们就有队员为了观察某种兰花的花期,进入深山遭遇了危險。”去年端午节,正值花期,队员黄明忠独自开展野外观测研究,返程途中迷路,不慎坠入山涧,腿部骨折。“我们发现他失联后,立即通知当地政府组织人员上山搜寻,经过20多个小时才获救”。

在历经种种困难比对确认是新物种后,繁琐的检索工作开始了,首先在中国范围内进行物种检索;如不存在,再进行全球植物标本信息检索;如果再一次证实它不存在,就可以着手最关键的步骤——公开地写一篇论文,发表在国际指定的杂志上。按照国际惯例,文章发表后,其作者即为新物种的发现者。

这次发现的11个新物种的模式标本主要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和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标本馆中。而新物种的信息在发表过程中被提交到国际植物名称索引平台(International Plant Names Index,简称IPNI),供全球共享。

对刘国道来说,探寻新物种是一项神圣的事业,通过命名,科研人员表达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也对这片土地及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表示敬意。“用海南的名字来命名我们的新物种,其实是有两个目的,一是在向全世界公布一个新物种的时候,我们也在宣传海南;二是强调未来物种保护的归属权。”

“海南元素”走出去

刘国道从1985年分配到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至今,可以说是把自己的青春都奉献给了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在致力于热带农业研究的同时,他也积极将成果推向应用,并逐渐惠及诸多热带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向他们推广技术,进行相关培训。据刘国道介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自1962年起免费为近100个发展中国家约3700名农业技术人员提供热带农业技术培训。应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十多年来刘国道一直致力于我国热带农业科技走出去的研究工作,从2008年3月率专家组前往刚果布设立中-非农业科技示范中心至今,已14次带队前往刚果布,如今中-非农业科技示范中心也已经结出诱人的果实,使刚果布乃至非洲的农业增添“海南元素”。这一点很好理解,刘国道解释道:“中国热区小,世界热区大,特别是非洲热区,面积是中国的60多倍,超过300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热带和亚热带作物的重要产地。”海南作为中国最典型的热区,许多向非洲输送的技术都来自海南。2019年,刘国道当选为联合国粮农组织热带农业平台执行委员会观察员,他将继续在农业创新体系建设和栽培技术方面向非洲国家提供支持。

目前热带作物产品在我国仍属于较为稀缺的资源,需求量较大的橡胶、可可、剑麻等还要依靠进口。刘国道认为,非洲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非洲国家开展农业合作,不仅有助于改善非洲的农业生产、消除饥饿,我国也能利用非洲辽阔的土地和适宜的气候资源发展热带农业作物,助力中国农业技术走出国门,在境外发展农业生产,满足我国对热带农产品的巨大需求。

收获与感恩

2020年,是多变的一年,但对于刘国道来说却是收获的一年。他带领的研究团队先后获得海南省自然科学奖特等奖和海南省国际合作奖,他自己也收获了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这些成就鼓励着刘国道再接再厉,为热带农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刘国道从不忘感恩那些为热带草业发展献计献策的老一辈科学家。中国的草牧业一直是北方强,南方弱。20多年来刘国道在海南不断培养新的牧草品种,提升南方的草牧业发展水平,得到过不少草牧业前辈的指导和帮助。北方的任繼周院士就是其中之一,他也是我国现代草业科学奠基人之一,刘国道在今年的中秋节前特地来到北京看望任继周先生。“刚好国庆和中秋赶在一起了,我带着团队里的年轻骨干,着装整齐去看任先生,就是为了表达一种尊敬。”任继周先生非常开心看到这么多的年轻人在草业科学发光发热,希望刘国道团队充分利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的地理优势,为中国农业“走出去”做出重要贡献。

未来,不管是继续让“荒漠变绿洲”,还是继续推进中国农业技术走出国门,刘国道都坚信自己还能做得更好,他的牧草和热带作物栽培技术会在世界上更多的地方生根发芽,生生不息,永葆生机。

猜你喜欢

国道牧草热带
科学选种牧草品种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牧草的种植管理与利用
热带风情
人工牧草种植与管理技术
热带的鸟儿
初探优质牧草周年均衡供给高产栽培技术
热带庭院
热带小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