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孕育好奇心土壤
2020-04-18
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多次谈到“好奇心”,强调“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好奇心是探索科学奥秘的源动力,也是科学发现之母。科幻是关于未来的幻想和思考,是科学性和幻想性思维融合的结晶,是科学普及的艺术表现形式,对于激发科学探索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具有独特作用。科幻事业和产业是创造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工程,面向未来大力发展科幻事业和产业,营造科幻产业生态,是在全社会培育好奇心土壤的基础性工作。
在此次科幻大会上,如何激发和保护青少年的“好奇心”也成为备受关注的议题。
科幻激发青少年的科学梦想
当前,我国正处于两个百年历史交汇的关键时期,为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量具有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引导青少年崇尚科学、尊重科学、探索研究,培养青少年的使命感、责任感,为中国科技发展储备人才,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也是全社会的责任。
如何更好地培育和激发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好奇心和想象力,进一步唤醒社会科学的梦想,夯实科学的实践,把梦想变成现实?为此,由中国科协和北京市政府联合主办了青少年未来科学梦想教育论坛,面向全国热爱科幻、科学的青少年,通过对经典科幻电影的科学解读来引导青少年畅想未来的科学世界,激发青少年的科学梦想。来自北京市人大附中、北师大附中、交大附中、育英中学、北师大附小、人大附小、芳草地国际学校、东城一师附小、海淀实验小学、保定师范学校等共20余所中小学校师生代表参与了此论坛。
中国科协科普部副部长廖红在论坛开幕词中表示,科普就是要弘扬科学家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对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有重要的作用。科幻是基于科技对未来的想象和构建,它基于现在、连接未来,也常常回到过去。它以文学意识形式传达着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两个方面有联系,也有不同,应该说两者联合,全面串起了过去和现在,串起了好奇心、想象力、科技基础以及对人生、价值、世界的认知理解和判断。
时代在迅速地发展,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需要更多的科学家、工程師。同时,中国的教育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需要更多的青少年怀揣更多的、更美好的、更大胆的未来科学梦想。因此,对科幻的热情,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从小培养起来。对科幻的兴趣通常会贯穿孩子的一生,在培养孩子们对科幻产生兴趣的同时,还可以将这种兴趣演化为对科技的持续关注,对未来更大的畅想,甚至会引发他们对科技的发展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教育中心主任鲁天龙回顾了世界教育的发展历程,指出了传统教育的弊端,肯定了教育创新对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他指出,“当多元智能理论引入中国,在中国教育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它所揭示的人的智能结构的多样性、差异性成为一种审视教育的新的视角。”
他表示,未来科学梦想呼唤和呵护的是青少年的天性和稚嫩的情感,点燃的是青少年的兴趣与想象力,这不仅能使人的多元智能和更多潜能得以充分发挥,而且也是当今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目标。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火星叔叔”郑永春围绕火星这一主题,从科幻、科学结合的角度,为现场观众带来火星探索的相关解读。他在发言最后提到,科幻作品要以开放心态,吸取东西方文化;同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梳理文化自信、科技自信、科幻自信的中国之路。
学生代表张文一结合自己接触的科幻作品,做了“我与科幻”的主题演讲。对于“科幻”,他定义为“科学畅想”。从天马行空的想法开始,到接触科幻并爱上科幻,在张文一看来,科幻有着独特的吸引力。“科幻作品既神奇,又科学,最后还能引发人对世界的思考。我想这便是我热爱科幻的原因”。
正如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李凌己所指出的,科幻行业对青少年有着积极的、正能量的影响,“一是对孩子好奇心的激发,二是对想象力的引导,三是对未来职业规划的影响”。
以好奇为指引,探索科幻之未来
科学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以好奇心为动力,营造长期坚持推动力的文化。青少年是中国科幻的未来,当然也是中国的未来,虽然只有少数学生的未来是走科学探索之路,但科学作为人类主要的思考方式之一,对大多数青少年的成长是大有帮助的。
科普科幻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推广,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现代科学各分支前沿的最新进展,还有助于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想象力,而且还能够增进不同人群间的交流和理解,提升人文修养。那么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该如何发展?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的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专题论坛对此展开了研讨。
论坛通过腾讯直播、科学加、抖音、B站、今日头条、新浪直播、清大紫育小鹅通7个线上直播平台同步直播,线上线下联同打造了一场专属于青少年的科普科幻的视听盛宴。论坛议程活动丰富,有科学表演秀、主题演讲、沙龙对话、科幻剧表演、科幻诗朗诵、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专家授予仪式和全国青少年科学创作活动等多个颁奖环节。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多角度观点的碰撞,全方位展示了我国青少年科普科幻创作与教育所取得的成果与风采。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在开幕致辞中表示,青少年是中国科学发展的未来,青少年的科学水平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在科学这件事上,青少年因好奇而引发的兴趣就像一棵小树苗,应该得到我们全社会的呵护和珍视,全社会应该给予科普科幻教育更多的支持。对于广大青少年而言,科普科幻教育不仅是一种颇具创造性和吸引力的学习方式,它还有着巨大的潜力,在未来应成为对通俗教育的补充教育,可以帮助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激发他们的科学好奇心。
在科学理论与实际应用方面,被网友亲切地称为“微积分爷爷”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知名数学家林群,也同现场的广大观众分享了自己的宝贵经验。现场交流中,林群院士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展示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一个个经典案例,生动形象地向人们展现了数学的无尽魅力。
论坛还为第七届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的部分受聘专家颁发了奖项,大赛的这种形式积极推动了学校师生对科普科幻教育的重视,他们将是国内科幻创作的主力军,为新中国科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当代少儿科幻文学代表作家马传思和中国更新代科幻作家代表人物江波,科幻作家超侠,专职作家杨平,未来学家、科幻作家郑军四位专家同台,展开了一场关于青少年科普科幻创作的对话。江波认为,科幻是有核心的,这个核心是科幻和文学有差异的原因。超侠建议用一种深入浅出、好玩有趣、幽默悬疑的方式去吸引青少年,让他们对科学产生兴趣。在杨平看来,科技中有趣的、跟感觉相反或不一样的地方,这正好体现了科学独有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