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口蹄疫病的疾病诊断方式及防治措施
2020-04-18秦万强
秦万强
务川自治县动物疫病预防监测中心,贵州遵义 564300
1 猪口蹄疫病的特点分析
1.1 疫病本身特点
猪口蹄疫的病原体是口蹄疫病毒,发病部位多为猪的口蹄和口蹄软组织衔接部分。猪口蹄疫病毒在目前已知基础上分为A、O、C、亚洲I 型与非洲I、Ⅱ、Ⅲ型,每种类型还有很多不同的亚型种类,这意味着消灭此病毒需要有多种抗体种类。口蹄疫病毒的抵抗能力较强,其在猪粪便中更易存活,目前所知最具风险性的传染源就是染病猪本身。
1.2 流行病学特征
口蹄疫的发病与季节无特别明显的联系,但据调查口蹄疫多发于春冬、秋末,这也间接说明该病的传染及发病与养殖环境有一定的关系,而且该病多发于亚洲,说明其具有较强的地域传播特点;口蹄疫常见于集中养殖环境中,几乎没有发生于散养环境中;另外,猪口蹄疫病毒靠攻破猪的免疫系统侵入猪体内,一些注射过免疫抗体的猪仍有发病概率,只有保证猪自身免疫系统的健康,才能最大程度发挥疫苗的作用[1]。
1.3 临床特征
发病猪的临床表现首先是口蹄处的感染,蹄处会出现水泡,蹄踵、脚趾间还会红肿发热,并出现敏感,甚至出现蹄匣脱落的情况。另一个临床特点就是发热,病猪的体温会达到40 ℃,精神状态会下降,行走、饮食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最终因器官衰竭至死。
2 猪口蹄疫病诊断中的问题和诊断方式研究
2.1 诊断方式
诊断猪口蹄疫的外在方式是观察猪的蹄处是否出现发病异常,病猪的蹄踵、副蹄、趾间连接部位会有明显的红肿,有的病猪还会出现趾蹄大小不一和蹄匣脱落的情况。病猪的口腔及颚部会有感染迹象,吻部皮肤与舌头表面会有不同程度的水泡,水泡的清浊不一,水泡的破裂还会带来更为明显的糜烂特征。对于蹄部和口吻的诊断多是在病毒侵入的2 ~4 d,这些破裂水泡可能会在2 周左右后结痂,大面积严重的在3 周之后结痂。
口蹄疫的致死率在一般的成年猪身上并不高,但在幼猪和怀孕猪身上就很高了。猪在妊娠时发病会直接导致流产。对病猪进行解剖会发现其体内不同部位的糜烂、溃烂,病猪胃黏膜表面有出血性的炎症,一些仔猪的心包膜还会有一定程度的扩散出血,这些都是诊断时的主要依据。
2.2 诊断中存在的问题
在诊断中会有两点问题:第一点是诊断偏差与不及时的诊断结果处理;第二点是诊断后对病猪的处理常常不彻底,处理条件也不完善。这都会导致更大规模的病毒感染,从而造成更为严重经济损失。
3 猪口蹄疫病的防治措施
3.1 卫生防治工作要彻底,日常防治要到位
日常的疾病预防措施必须受到养殖场的重视,首先是对养殖环境的卫生消毒和有效隔离,对进入养殖场的外来物进行控制与消毒,对于日常卫生细节要更加精细地把控,清除老鼠、蝇虫等,在消毒方式上可以使用活性氯、戊二醛等安全活性消毒物质,对污水池等地彻底消毒;其次,如发现染病猪存在,要立刻进行隔离,对致死病猪要及时进行彻底的无害化消毒处理。
3.2 疫苗接种治疗
预防猪口蹄疫的疫苗接种需要定期进行,春夏
最多间隔180 d 接种一次,秋冬每隔90 d 接种一次,疫苗的接种工作必须有效执行。口蹄疫疫苗有5 个类型,分别是宿主物质疫苗、含毒的实验室疫苗、组织培养的细胞组织疫苗、分子水平疫苗和基因程度疫苗,不同性别、种类的猪在接种时要选择不同类型的疫苗,才能达到更加良好的预防效果。
4 结语
只要在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中的任何一个环节进行严格的防治把控,就可以有效地防治猪口蹄疫疾病,从而保障生猪养殖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