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争与反思:当代中国文学伦理学批评实践中的问题

2020-04-18刘红霞陈媛华

文艺评论 2020年2期
关键词:文学批评伦理学伦理

○刘红霞 陈媛华

引 言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聂珍钊先生于2004 年提出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其出发点是为了解决文学批评中的伦理缺失问题,包括“理论自恋”“术语自恋”以及文学环境中的道德消减现象。从这个层面来讲,文学伦理学批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而且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例如,关于“文学伦理”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立项有57 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立项50 项,学术专著十余部,成功举办了九届国际学术研讨会。此外,关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硕博论文三百五十余篇,期刊五百五十余篇。然而,作为一种倾向于实践的批评方法,文学伦理学批评还处于发展之中,其理论与实践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发展。所以,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实践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问题。笔者在研读的过程中也有所发现,本文则试图对其进行梳理与反思,进而探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困境与前景。

一、文学伦理学批评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关于文学伦理学批评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批评对象呈现出西方化的态势;其二,存在贴标签式的“文伦理学批评”;其三,存在文学伦理学批评与道德批评相混淆的现象;其四,存在文学伦理学批评与文学伦理学相混淆的现象。接下来进行具体分析。

(一)批评对象西方化

从目前的材料来看,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批评对象呈现出西方化的态势,即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进行分析的文章多是外国文学作品,很少涉及中国文学作品。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2006)论文集中一共收录了56 篇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进行文本阐释的文章,其中只涉及到了三部中国文学作品和一位中国作家。笔者通过中国学术期刊文献总库(CNKI)“主题”选项检索“文学伦理学批评”得到962 篇论文,而关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实践性文章中,只有4 篇是对中国文学作品的分析,这四部作品分别是曹雪芹的《红楼梦》、莫言的《丰乳肥臀》、六六的《蜗居》以及陈应松的《野猫湖》。

既然文学伦理学批评是由中国学者提出来的,它的独特性之中必然含有中国伦理思想和文学批评思想,也应该适用于中国文学作品的分析。诚然,文学伦理学批评是在西方伦理批评的影响下提出来的,而且有一部分理论建立在西方文学作品的分析之上。但是,文学伦理学批评毕竟是中国学者努力的结果,是为解决中国文学领域的批评问题而提出来的,它应该更多地融合中国元素,在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之中寻求支撑点。如果文学伦理学批评过分依赖西方文学,而不涉及中国文化思想或者中国文学作品,容易让人怀疑它的中国独创性和适用性。中国学者一直在追求“东西方之间的平等对话”,然而,在潜意识中,西方中心主义思想似乎并未完全消除,而是将大家变成了一个“无声的他者”,继续将目光投向西方。

总之,文学伦理学批评在批评实践中应该分些注意力给中国文学作品,中国是一个注重伦理规范的文明古国,这在文学创作中也有着很好的体现。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者有必要从该角度对中国文学作品进行新的解读与阐释。让更多的西方学者了解中国文学作品和中国文化传统,这也是创建中国特色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贴标签式的文学伦理学批评

文学伦理学批评自提出以降,在国内引起了很大反响,成为一种热门的批评方法。在这样的形势下,有些人为了追求新颖、时尚,便打着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旗号进行文学批评,生硬地将文学伦理学批评拉入自己的文学批评之中,贴上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标签。

例如某篇题目为《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下的〈美国的悲剧〉》①的文章,从其出发点来看,这篇文章欲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来解读西奥多·德莱塞的《美国的悲剧》。然而,该文的关键词却是“美国的悲剧”“文学伦理学”以及“批评”。从题目来看,这篇文章最为重要的关键词应是“文学伦理学批评”,而不是分开的“文学伦理学”与“批评”。因为文学伦理学是一门学科,它是伦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作家创作文学作品的道德立场、批评家批评文学作品的道德标准、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道德情感以及文学的道德教诲作用等问题;而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一种文学批评方法,从伦理视角阅读、分析和阐释文学文本。此处,作者没有将“文学伦理学批评”与“文学伦理学”区分开来。

此外,纵观整篇文章,作者用二分之一的篇幅介绍了文学伦理学批评和《美国的悲剧》的故事情节,又用四分之一的篇幅分析了《美国的悲剧》的故事来源和艺术特点。作者虽然对小说创作的伦理环境进行了介绍,但是没有对文本进行深入的分析,也没有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批评术语进行阐释。作者单纯地分析了克莱德这一人物形象的转变以及他转变乃至发生“悲剧”的社会原因,即金钱至上的美国生活方式对人的腐蚀。虽然美国当时的社会环境包含一定的伦理因素,但是,伦理因素不是“悲剧”发生的根本症结,抛开文学伦理学批评,依然可以分析出同样的人物形象和悲剧。如果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来分析《美国的悲剧》,至少要分析文本所呈现的具体伦理环境,而不是简单地介绍美国当时的社会环境;或者分析克莱德眼睁睁地看着不会游泳的罗伯达溺水时,他体内兽性因子与人性因子相互斗争的过程和他所面临的伦理困境,以及在这个伦理结的影响下,克莱德所做的一系列违背道德的伦理选择;或者分析《美国的悲剧》这部作品给人们带来了怎样的道德教诲,它的艺术特色是怎样融合在教诲传达之中的。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这篇文章的作者尚未对文学伦理学批评进行深入的认知,认为只要贴上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标签,在内容上涉及一些道德因素的分析和“伦理”字眼就是文学伦理学批评了,这样的想法是不可取的,也是违背文学批评初衷的。

这种贴标签式的文学批评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实践过程中并不是个例,在《玛丽悲剧的成因——文学伦理学视角下的〈野草在歌唱〉》②一文中,作者从“人际关系”“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三个方面分析了玛丽的悲剧,但是在前两个层面的分析中,作者分别分析了玛丽孤僻的性格特点和她缺乏温暖的家庭生活,并未涉及文学伦理学批评所包含的内容,只有社会关系层面的分析中涉及到了白人与黑人之间的伦理环境,摩西与玛丽的暧昧关系不符合当时的伦理规范,为了避免受到惩罚,摩西杀死了玛丽,造成了最后的悲剧。所以,这篇文章只有三分之一的篇幅是文学伦理学批评,而且那部分没有对伦理禁忌和他们的伦理选择进行更为深入的阐释。但是在文章结尾的时候,作者总结说这篇文章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对玛丽的悲剧进行了分析,不得不说有贴标签之嫌。

综上所述,文学伦理学批评在实践过程中,确实存在贴标签式的批评,在没有深入了解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情况下,将文学伦理学批评生硬地套入文学批评之中。贴标签式的文学批评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批评方式,不仅破坏了文学的批评规范,诱导了读者的认知方向,而且降低了元批评方法的实践水准,给别有用心之人以可乘之机,这是一个值得文学伦理学批评重视的问题。

(三)文学伦理学批评与道德批评的混用

文学伦理学批评对“道德批评”与“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了区分,关于二者的不同,聂珍钊分别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例进行了分析。柏拉图按照他生活时代的道德观念来评价荷马与《荷马史诗》的好坏,违背了艺术欣赏的原则,混淆了社会真实和艺术真实,不懂得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道德规范和道德标准。而亚里士多德认识到了不同艺术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将文学艺术同现实社会区分了开来,并且能够用文学中的例子来阐释现实中的伦理问题,更接近文学伦理学批评。接着以具体案例进行了说明,对于《哈姆雷特》,道德批评会责备哈姆雷特的延宕以及他对奥菲莉亚的薄情,而文学伦理学批评则通过分析哈姆雷特所处的伦理环境来解释他的忧郁和悲剧;对于《美狄亚》,道德批评会从今天的视角去批判美狄亚的杀子复仇,将她视为一个狠毒的女人,而文学伦理学批评则站在历史的角度去探索美狄亚杀子复仇的缘由。根据聂珍钊给出的区分可知,道德批评从主观和现实立场出发,对文学进行好与坏的道德判断;而文学伦理学批评则强调从文本当时的伦理环境出发,对文学文本进行分析和阐释。

聂珍钊关于文学伦理学批评与道德批评的区分是一种尝试性区分,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首先,从词源学上来看,伦理与道德并没有本质性区别,都是从生活习惯中总结出来的行为规范。其次,道德批评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对象都是文学文本中的道德问题和道德现象,其目的都带有教导他人的成分。所以,将文学伦理学批评与道德批评彻底区别开来并非易事。聂珍钊选择从文学批评的历史性与客观性着眼,对二者进行区分未尝不是一种新的尝试,这一点是非常值得尊敬的。但是,道德批评并非全部是脱离历史环境的主观判断,很多批评者的评价还是会参考一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的。而在具体的文学批评中,文学伦理学批评也并非全部回归了当时的伦理环境。因为客观的标准很难确定,文本阐释本身又带有一的主观性。此外,文学批评的结果与批评者的知识储备、审美角度以及人生阅历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在进行文学批评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混淆文学伦理学批评和道德批评的案例,一些文学伦理学批评最后成为了道德批评,而一些道德批评却带有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意味,特别是当代文学作品,文学伦理学批评与道德批评所蕴涵的社会背景是相同的,这无形中又加剧了两者的区分难度。

在《文学伦理学批评——以〈廊桥遗梦〉为例》③中,作者从弗朗西斯卡理想爱情与现实婚姻的差距、弗朗西斯卡与罗伯特的惺惺相惜以及弗朗西斯卡回归家庭这三个方面对弗朗西斯卡的婚外恋进行了分析。她虽然不认为婚外恋是值得夸耀的事情,但是她对弗朗西斯卡表现出了理解性倾向,按照上文的区分,这种态度判断是属于道德批评范畴的。关键问题是,作者并没有提到故事发生时的伦理环境,只是对主人公的情感线索展开了分析,严格来讲,这种没有显示伦理环境的分析,不符合聂珍钊所讲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即使从今天的眼光来看,弗朗西斯卡也是可以被理解的,因为她为了家庭和孩子放弃了所谓的“真爱”,称得上是一位负责任的妻子和母亲,而一旦这篇文章含有了这样的可能性,则又陷入了道德批评的范围。然而,这篇文章的作者也提到了,文学伦理学批评重在文本的分析和阐释,为读者提供新的思考的启示,而且她也一直在进行新的尝试,为读者提供别样的分析思路,从这个层面来讲,这篇文章又是符合文学伦理学批评的。

而《关于道德批评内涵的理解——从贝娄作品〈只争朝夕〉谈起》④则认为,社会个体行为合乎道德规范与否必须结合他所生活的具体环境来判断,这便为整篇文章奠定了批评的基调,即道德批评要参照故事当时的社会环境。《只争朝夕》描述的是美国现代社会的生活景象,人们在追求权力和金钱的过程中失去了亲情和道德感,这是整个美国的普遍现象。而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汤米·威尔赫姆向父亲寻求资助被断然拒绝,并不能说明父亲是一个没有道德感的人,因为所有人都在追求财富,父亲如何支配自己的财富是他的自由,这种自由已经成为一种新的道德规范。从上文的分析可知,作者在进行道德批评的时候并没有偏离历史环境,而是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了分析和判断,尽量做出客观的评价。

其实前文已经提到,道德批评与文学伦理学批评之间的区别建立在聂珍钊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不同文学观的分析之上的,没有与其关于“伦理”与“道德”的区分结合在一起。因为在聂珍钊看来,“道德”就是善,代表的是正面的价值取向,是与恶相对的,而“伦理”是在道德行为基础上形成的抽象道德准则与规范,是道德评价的理性认识和抽象总结。按照这种区分进行推理,道德批评应该是关于善恶行为的评价,而文学伦理学批评应该是关于文学作品中道德准则的评价,二者存在一定的继承关系。回到聂珍钊关于道德批评与文学伦理学批评上来,他的区分建立在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不同文学观的分析之上,这种脱离词源的推理性分析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并非放之四海皆准的公理,再加上文学伦理学批评与道德批评之间有许多相互交错的地方,文学伦理学批评中出现道德批评倾向也是难以避免的。

这两个案例虽然不能代表全部,但能够说明问题。从上文的分析至少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文学伦理学批评与道德批评并非泾渭分明,特别是在文学批评的实践中,许多冠以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文章无意间便会落入道德批评的范畴,出现道德批评常用的语码,如“十恶不赦”“自私自利”“英勇正义”等,而且“伦理道德”出现的频率也非常高。文学伦理学批评如果过分强调文学的教诲功能,也很容易回到道德批评的轨道上去,名义上在用文学伦理学批评进行文本阐释,实际上得出的却是道德批评的结论。所以,在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进行文学批评时,要谨小慎微,抓住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精髓,避免陷入道德批评的漩涡。

(四)文学伦理学视阈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阈的混用

关于文学伦理学批评实践的文章,从标题上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从文学伦理学视阈下进行文本分析,一般是“某某作品的文学伦理学解读”或者是“文学伦理学视角下的某某作品”;第二类是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阈下进行文本分析,题目一般为“某某作品的文学伦理学批评解读”或者是“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解读某某作品”;第三类是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术语对文学文本进行分析或者对作者的伦理思想进行分析,如“某某人的伦理选择”“某某作品中的伦理两难”或者“某某人的伦理思想探究”等。相对于第三类批评类型,前两种文章特别容易让人产生疑惑,“文学伦理学视角”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有什么不同吗?带着同样的疑问,笔者对这两种文章进行了对比性阅读。

在进行具体分析之前,有必要分析一下“文学伦理学”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释义。文学伦理学批评是文学伦理学批评体系中的核心术语之一,聂珍钊在2007 年出版的《英国文学的伦理学批评》中认为:“我们所说的文学伦理学批评,也可以称之为伦理学批评或者文学伦理学,还可以称之为文学的新道德批评。实际上,它不是一门新的学科,而只是一种研究方法,即从伦理道德的角度研究文学作品以及文学与作家、文学与读者、文学与社会的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对存在的文学给以伦理和道德阐释。”⑤之后,他在《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2014)中给出了更为缜密的界定,将文学伦理学批评与文学伦理学进行了区分。即“文学伦理学是一门应用伦理学知识解决文学道德问题的学科,属于伦理学的一个分支。作家创作作品的道德立场、读者阅读作品的道德情感、文学批评中的道德标准等问题,都属于文学伦理学的范畴”⑥。而文学伦理学批评呢?它“是一种从伦理视角阅读、分析和阐释文学的批评方法”⑦。

按照这种区分,文学伦理学是一门学科,它与商业伦理学、医学伦理学、教育伦理学一样,是伦理学的一个分支。而文学伦理学批评则是一种方法论,主要是从伦理的视角来研究和解释文学作品,更适合对文本进行分析和阐释。如果从文学伦理学的视角进行文学批评,注重的不是文本分析,而应该是作者、读者、以及批评者的道德准则和道德立场,如作者不应抄袭别人的作品,读者应该树立正确的道德情操,批评者要对不道德的行为进行批判等,以此来维护文学环境的纯洁性和公平性,更好地发挥文学的作用,引导人们向善发展。

对“文学伦理学”与“文学伦理学批评”有了认知之后,我们继续探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应用案例。在《卡勒德·胡赛尼小说的文学伦理学批评》⑧一文中,题目明确标示是用文学伦理学批评对胡赛尼小说进行研究,但是在关键词一栏出现的不是文学伦理学批评,而是文学伦理学。这里姑且认为文学伦理学批评包含在文学伦理学范畴之内,作者有意从更为广泛的角度对文本进行批评,但是在接下来的行文过程中作者并没有阐释文学伦理学方面的东西,而是分析了胡赛尼小说中人与社会、人与家庭、人与自我的伦理关系,可见上文的猜想是不成立的,作者的本意就是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对胡赛尼的小说进行分析。作者确实对胡赛尼小说中的三组伦理环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然而对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相关术语涉及较少。并不是说文学伦理学批评一定要使用批评术语,笔者只是认为文学伦理学批评术语是文学伦理学批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学者引以为傲的部分,在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进行文本分析的时候,有必要体现出这些批评术语的价值。这个案例的关键问题就在于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进行文学批评的过程中出现了“文学伦理学”与“文学伦理学批评”混用的现象。

还有一种情况,在具体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实践中,无论“文学伦理学”视角,还是“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所指涉的都是文学伦理学批评。如《从文学伦理学的视角解读〈红字〉》⑨和《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下的电影〈红字〉》⑩两篇文章不约而同地从伦理环境、伦理身份以及斯芬克斯因子等方面对《红字》进行了解读;《文学伦理学视角下的〈雪花秘扇〉伦理冲突解读》⑪与《〈雪花和秘密的扇子〉的文学伦理学批评角度解读》⑫都从中国封建伦理环境着眼,对百合与雪花这对“老同”的伦理身份以及伦理选择进行了解读。“文学伦理学”与“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学伦理学是一门学科,而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它们的使用对象和使用范围是不一样的,所以,将“文学伦理学”简单地指涉为“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不合适的。

此外,有文章认为,文学伦理学是在借鉴和吸收伦理学方法的基础上,融合文学研究方法而形成的一种批评方法,这完全混淆了文学伦理学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概念。这种混淆概念的行为,主要是对文学伦理学批评缺乏深入的了解。两者明显是两个概念,从字面上来看,“文学伦理学”比“文学伦理学批评”少了“批评”一词,这是最基本的区别。“批评”除了指出错误、指责这一义项之外,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对书、电影、音乐等的评论。缺少了“批评”一词。“文学伦理学”本身不带有对文本进行评论的意思,不是一种批评方法,而是一门学科。此外,从上文聂珍钊对二者的界定也可以看出,文学伦理学不等于文学伦理学批评。

无论是文学理论,还是文学批评,概念都是最为核心的部分,它关乎理论的精确性和有效性。如果对一种文学理论或者一种文学批评方法的概念都含糊其辞,怎么能确保运用的准确性呢?所以,文学批评者在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进行文本分析的时候,一定要认识到文学伦理学与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避免在具体的实践中出现类似的错误。

二、批评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从上文的分析可知,文学伦理学批评在批评实践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出现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对问题视而不见。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一种方法论,它注重的是批评与运用。然而,通过具体的批评实践,不仅可以检验理论的可靠性与有效性,也可以在反思问题的同时,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文学伦理学批评为什么会存在上述问题?总结起来,可归结为两个方面的原因,即理论本身的不完善和批评主体理解的不透彻。

在理论层面,文学伦理学批评虽然建构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批评术语,但是,它依然处于发展之中,难免会存在缺陷与不足。例如,有些学者指出,文学伦理学批评存在“道德教诲的非逻辑性”⑬问题。文学伦理学批评从起源上将文学视为伦理的产物,认为“道德教诲”是文学的基本功能。然而,有些学者认为,“我们不能认为一切作品都具有道德教诲的作用,更不能认为具有道德教诲功能的作品才是中外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同时也不能够认为中外文学史上的大多数文学作品都是因为道德教诲的需要而创作的。这种观点会让文学伦理学批评走向偏执,让我们的文学与艺术走向极端”⑭。笔者认为,文学的审美性比道德教诲功能更具有普遍性。无论《文心雕龙》,还是《文赋》,都讲究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主张通过韵律、对偶、比兴等手法来增添作品的美感。此外,并不是所有文学作品都包含伦理方面的内容。例如,我们很难从《蜀道难》《天净沙·秋思》《静夜思》等作品中感受到伦理因素。

也有些学者认为,“在最近几年的文学伦理学研究中,对于现有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没有任何发展,却总是在那里自说自话”⑮。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研究范围涉及到了文学与作家、文学与读者、文学与社会等方面的内容,但是从目前的理论成果来看,这一方面的建构比较缺乏。从实践性批评文章来看,大多数批评者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很少涉及作家、读者、美学价值、叙事技巧等层面的探讨,这也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还有些学者认为,“文学伦理学批评将现实与虚构混为一谈”⑯,在分析文学作品的时候,过分重视其现实意义。笔者认为,文学伦理学批评与道德批评的区分也可作进一步的研究,这一点在“文学伦理学批评与道德批评的混用”部分已做阐释,此处不再赘述。

此外,文学伦理学批评存在强制阐释的倾向。文学伦理学批评认为教诲功能是文学的基本功能,而审美是为教诲功能服务的,是实现教诲功能的方法和途径。在文学伦理学批评看来,审美就是认识美,审美的过程就是认识美的过程。对文学作品而言,这一过程是在读者的阅读中完成的,而读者阅读文本的目的是感知其中的道德价值,所以,审美的过程就是读者对作品教诲价值的探索过程,这样看来,审美的目的便与阅读的目的融合在了一起,即建构作品中所隐含的道德价值,为人类的自我完善提供道德规范和经验教训。从“强制阐释”理论来看,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主观预设,文学伦理学批评已经预设了教诲功能是文学的基本功能,然后将审美功能嵌入阅读的过程中,成为一个补充条件,为教诲功能服务,整个分析像是对已知结论的论证,有生搬硬套之嫌,缺乏说服力。

在批评主体层面,主要是批评者对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解不够透彻。上文所出现的问题,多是因为批评者对文学伦理学批评缺乏深入的认知,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很容易乱用批评术语,乱贴标签。这就要求文学批评主体自觉地提升自身文学素养,进行有价值、有意义的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共同创造良好的文学环境。

总之,文学伦理学批评在理论建构方面的突破性成果不是很多,其理论建构方面还不够完善,有些理论缺陷没能及时地完善,核心术语的区分不够明晰,而这些不完善为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实践性分析增添了难度和问题。而且有些文学批评者没有深入了解文学伦理学批评,凭自己的臆想进行本文分析。两者共同造成了上述问题,需要学者们作进一步的探索与反思。

三、文学伦理学批评实践的反思

文学伦理学批评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它允许不同声音的出现,也从未宣称自己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文学批评方法。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倡导者与研究者也在努力完善这一批评方法,试图建构具有本土特色的批评方法,重建中国文论话语体系。面对文学伦理学批评在实践中所凸显的问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理论建构者

中国学者一再强调,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一种方法论,它注重的是批评实践,但是从上文的分析可知,如果没有完善的理论作指导,批评实践是非常容易出现问题的。笔者相信,文学伦理学批评不是为了批评而批评,因为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为了解决文学批评中的“理论自恋”和“道德感缺失”的问题而提出来的,它还树立了远大的目标,即将文学伦理学批评建设成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批评方法,并以此为契机,争取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这一宏伟目标要求文学伦理学批评在进行批评实践的同时,也要加强理论建设。如果只是一味地进行文学批评,无视实践中暴露的缺陷和问题,则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暂时可以称之为“实践自恋”或者“批评自恋”,这样它可能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

所以,文学伦理学批评需要在批评实践的基础上,完善和丰富元理论,以便更好地指导新的实践活动。首先要进一步厘清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如天性与兽性、伦理与禁忌、伦理与道德等。此外,要从更加客观的角度对文学伦理学批评和道德批评进行区分,消除两者之间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框定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应用对象和使用范围。其次,丰富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批评术语,增强其批评的有效性和可实施性。再次,文学伦理学批评还要不断地进行创新,探索文学中“善”与“美”的关系,不仅仅是谁更重要的问题,而是怎样将两者更好地结合在一起。最后,文学伦理学批评还要积极吸收其他批评方法的优点和长处,如将心理学、语言学、叙事学的元素融合在一起,探索文学文本对伦理传达的技巧,促进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多元发展。

总之,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理论建构者要对文学伦理学批评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理论中未界定清楚的部分和没有涉及到的地方,此外,还要从实践中多做反思和总结,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促进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进一步发展,为新的文学批评提供理论依据。

(二)文学批评者

文学批评者是文学批评方法的践行者,是文学批评的主体。批评者对批评理论的理解程度、知识储备的多少、人生经验丰富与否,会直接影响批评者的批评思路和批评结果。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文学批评者,必须具备必要的文学素养和知识储备,遵守文学批评领域的伦理规范,深入了解所要运用的批评理论和文学文本。

回到我们讨论的问题上来,文学伦理学批评实践中所出现的问题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从批评者的角度来看,大致有以下三种原因。第一,纯粹的跟风效应。文学伦理学批评近几年在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关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文章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这一点可以从文献综述部分的文字材料和图表看出来。但是这些文章中不乏一些跟风之作,他们并不了解文学伦理学批评,自以为将伦理概念或者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相关术语带入文本分析之中就是在运用文学伦理学进行文学批评,这其实是一种贴标签式的批评,没有实际的学术价值。第二,对文学伦理学批评一知半解。这类批评者尝试着对文学伦理学批评进行了解,而且也了解了一些内容,但是出于某种急功近利的想法,未进行更深入的认知,就跃跃欲试地进行文学批评,这种情况就比较容易出现滥用术语、混淆概念的现象。第三,理论本身的不完善。有些批评者确实对文学伦理学批评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认知,但是由于文学伦理学批评本身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例如道德批评与文学伦理学批评之间的区分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文学的审美性与文学的道德教诲功能之间的关系探讨不够深入,关于叙事技巧与伦理传达之间的关系也有待进一步探索。在这样的情况下,文学批评也会出现瑕疵,陷入矛盾之中。所以,文学批评这一步是非常重要的,它是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衔接点,这意味着文学批评者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对文学文本进行合理的批评,并对自己的批评负责。

在进行文学批评之前,文学批评者要对文学伦理学批评进行深入的认识,了解它的来龙去脉,做好批评的准备工作。其次,批评者要有自己的思想。文学伦理学批评注重文学文本的分析和阐释。所以,批评者要在熟知理论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独特的理解,为文学批评提供新的思路和想法。最后,批评者还要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文学伦理学批评仍然处于发展的状态,其理论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是在所难免的,这便要求批评者在进行文学批评的过程中,敢于质疑,勇于面对问题,探索问题的病症所在,积极参与到理论的建构中去,为文学伦理学批评贡献一分力量。

(三)读者

文学批评主要是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好的文学批评有助于读者更加全面地认识文学文本和文学理论,不好的文学批评则容易诱导读者进行错误的认知。笔者认为,读者可以分为一般型读者和研究型读者。一般型读者阅读文学批评主要是为了认识文学作品和增长知识,他们在阅读的时候也许会注意到文学批评中的某些问题,但很少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所以这部分所提到的读者多指研究型读者。研究型读者,顾名思义,就是为了研究而进行阅读的学者,他们进行阅读是为了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学批评理论的价值和效果也体现在批评实践之中,所以,对批评实践的考察是读者认识批评理论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文章,读者一方面可以检验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实践情况,更重要的是可以发现该批评方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上文的案例分析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面对问题,读者要像批评家一样,善于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也要像理论建构者一样,将认识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为批评实践提供新的指导。

结 语

论争可以为学术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理论的发展亦当如此。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成果毋庸置疑,其问题也值得拿出来讨论。从上文的分析可知,文学伦理学批评在理建构与批评实践中均有一定的问题。笔者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理论的完善,而理论的完善是比较困难的,又需要大量的批评实践做基础。所以,上述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而且离不开理论建构者、批评者以及读者的共同努力。虽然文学伦理学批评处于困境之中,但只要敢于面对问题,多进行思考和探索,问题是可以解决的的。笔者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文学伦理学批评会越来越完善。

①郑贤军《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下的〈美国的悲剧〉》[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年第4 期。

②梅丽美《玛丽悲剧的成因——文学伦理学视角下的〈野草在歌唱〉》[J],《神州文学》,2013 年第2 期。

③陈海燕《文学伦理学批评——以〈廊桥遗梦〉为例》[J],《名作欣赏》,2013 年第9 期。

④车凤成《关于道德批评内涵的理解——从贝娄作品〈只争朝夕〉谈起》[J],《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年第1 期。

⑤聂珍钊,杜娟《英国文学的伦理学批评》[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第6 页。

⑥⑦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年版,第277 页,第277-278 页。

⑧付妍《卡勒德·胡赛尼小说的文学伦理学批评》[D],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年。

⑨杨桂琴《从文学伦理学的视角解读〈红字〉》[J],《社科纵横》,2016 年第4 期。

⑩李其云《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下的电影〈红字〉》[J],《电影文学》,2015 年第5 期。

⑪潘鹏飞,冯光华《文学伦理学视角下〈雪花秘扇〉伦理冲突解读》[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4 年第4 期。

⑫郝丹丹,邝丽莎《〈雪花和秘密的扇子〉的文学伦理学批评角度解读》[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5 年第7 期。

⑬⑭⑮邹建军《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存在的问题及关键词阐释》[J],《当代文坛》,2017 年第5 期。

⑯汪洋《金衡山教授应邀来我院讲学》[EB],http://wgyxy.hznu.edu.cn/c/2017-01-04/917246.shtml.2017-01-04.

猜你喜欢

文学批评伦理学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开拓·前沿·创新与学科建设——简评《中医生命伦理学》
倡导一种生命理想——论谢有顺的文学批评及其文学批评观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自成体系的文学批评
回族文学批评的审视与反思——以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文学批评为例
文学批评史视野里的《摩罗诗力说》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