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肌筋膜释放技术训练方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的临床观察

2020-04-18潘丽娜牟晓秋

科学技术创新 2020年6期
关键词:背痛肌群筋膜

陈 轶 潘丽娜 牟晓秋

(1、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黑龙江 大庆163312 2、大庆市中医医院,黑龙江 大庆163001 3、大庆油田总医院,黑龙江 大庆163316)

下背痛是一组以下背、腰髓臀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85%的个体在一生中都患过腰酸背痛,其中约15%~20%发生下背痛[1]。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CNLBP)是指主观感觉腰、腰骶、骶髂、臀部伴或不伴下肢疼痛,同时又缺乏特异性影像学诊断的一类下背痛的总称[2]。由于其临床症状明显,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进行治疗方法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运用肌筋膜释放技术训练方法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进行手法治疗及训练指导,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9 年1 月~2019 年6 月大庆市中医医院康复科及大庆油田总医院康复科就诊的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50 例,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及实验组,每组25 例患者,年龄在20~70岁之间,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入选标准:①临床诊断为慢性下背痛即腰背部间断性或持续性疼痛,持续3 个月以上[3],伴或不伴股后外侧放射痛;②患者年龄在20~70 岁之间;③痛区及下方患者主诉有压痛和/或肌痉挛;④X 线检查结果以腰小关节间隙狭窄、分离、不对称及椎椎体旋转等征象为主,其余无阳性表现;⑤通过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或骨密度测量等排除患者具有骨关节系统引起下背痛的疾病,如肿瘤、风湿性关节炎等[2]。

1.2.2 排除标准:①患者有严重肺、心、肾功能不全者及精神病;②合并有骨关节系统疾病,如腰椎肿瘤、腰椎管狭窄症及骨质疏松症等;③实验中由于未知原因病情持续加重或者出现严重并发症者;④年龄在70 岁以上患者;⑤中途中断或修改治疗方案者[3]。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DMS(深层肌肉振动仪)加常规康复训练方法即运动疗法、理疗及悬吊式核心稳定训练等。

实验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采用肌筋膜释放技术手法对患者进行下背部的筋膜放松,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的不同选用不同的训练位置,并指导患者使用泡沫轴等工具进行自我训练。

1.4 疗效评价

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4 周结束时和治疗结束3个月时进行评价,评价指标包括疼痛及腰部功能评定。其中,①疼痛评定:采用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定,方法是在白纸上画一条10cm 的粗直线,并将直线分成10 等份,两端分别为“0”分端和“10”分端,“0”分表示无痛,“10”分代表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患者可以根据自身的疼痛程度,在线上相应的位置做标记;疼痛强度越大,标记的分值越高[4]。②腰部功能: 采用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问卷(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主要对10 个方面内容进行调查;每个问题有6 个选项,每个问题分数为0~5 分,0 分为无任何功能障碍,5 分为功能障碍最明显。计分方法以(实际得分/最高可能得分)×100%计算,所得数值为腰部功能障碍指数。其分数越高,则表示患者的功能障碍越严重[4]。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 统计软件,以两样本t 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 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患者疼痛评分结果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结果比较(x±s,n=25)

通过统计学结果可以看出两组在治疗后4 周及治疗后3 个月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1);实验组在治疗4 周后及治疗后3 个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

2.2 治疗前后患者腰部功能评定(ODI 评分)的结果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部功能评分结果比较(x±s,n=25)

通过统计学结果可以看出两组在治疗后4 周及治疗后3 个月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1);实验组在治疗4 周后及治疗后3 个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

3 讨论

通过多项研究结果显示慢性NLBP 疼痛机制复杂,主要是由于受到神经支配的肌肉、韧带、椎间盘,以及腰椎小关节等结构异常时均可引发下背痛;其病因主要与腰部肌肉疲劳和收缩能力降低、腰周的局部稳定肌群活力下降有关,进而降低了腰椎的稳定性,无法承受外来负荷导致疼痛发生[5]。使用合适的筋膜手法所来来的持久性和渐进性效果源于筋膜的这种可塑性。与肌肉不同,筋膜一旦被成功地牵长就不会“弹回”原样[6]。肌筋膜释放技术主要放松的是人体深筋膜,并对疼痛点进行松解,通过深筋膜的放松进而使患者下背痛的疼痛程度减轻,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同时,肌筋膜释放技术也是有效提高核心肌群肌力的训练方法,核心肌群的稳定也是保持脊柱正确位置及力线的基础,也是维持人体正常姿势的基础。因此,进行肌筋膜释放技术的训练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核心肌群的肌力和耐力,进而提高脊柱的稳定性,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效缓解下背痛。根据统计学结果可以看出,肌筋膜释放技术对减轻患者下背痛和改善腰部功能疗效显著,有推广和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背痛肌群筋膜
肩袖肌群训练联合电针对肩袖损伤的疗效
肩背痛竟然也是肺癌信号
三焦“筋膜”说——从筋膜学角度认识三焦
筋膜枪成“网红”消费品
Constructing Large Scale Cohort for Clinical Study on Heart Failure with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 in Regional Healthcare Platform: 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 in Data Reuse
*男子水球守门员膝、踝关节屈伸肌群等速肌力实验测量
索罗斯的背痛和梅西的点球
产后盆底肌群康复训练对初产妇顺产后尿失禁的防治效果
后背痛怎么办
手足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预防及切开减张术后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