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绿色农业发展做得风生水起
2020-04-18艾芳
文 // 艾芳
作为“鲁南明珠”的枣庄,虽居北域,却同时兼具北方城市的豪放与江南水乡的秀美,被誉为“江北水乡·运河古城”。多年来,这里的人们凭借着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不断改革创新的勇气,一大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农业企业蓬勃兴起,形成以“园区带基地、企业联农户、产业兴乡村”发展的新格局,打造了一大批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农产品品牌、区域公用品牌、农产品放心品牌等,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得风生水起。
从“自给自足”到“规模经营”
枣庄有着富庶的地利,自然是各种农产品的高产基地。但过去一家一户的种植模式因为品种不同、种植方式不一、质量参差不齐,所以产品价值低,只能自给自足。为了快速增加农民收入,从2008年起,枣庄在全国率先搞起了土地合作社,通过“三位一体(一证、一社、一所)”改革,使农民的土地由“死”变“活”了,2011年,枣庄因此被原农业部定为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
借助改革的强劲东风,枣庄以“三延伸一创新”为改革思路,实现了由农村土地合作社向各类要素合作社、由土地产权改革向农村集体资产改革、由土地流转交易市场向农村各类产权交易中心的延伸,同时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了资金信用合作试点,解决了农民小额贷款难“最后一公里”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截至2019年年底,枣庄市已完成确权登记颁证面积256.4万亩,占比98.38%;农地适度经营规模经营比例达到53.09%;全市共有468个村居启动了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制改革试点,实现了镇(街)全覆盖;全市已建立了市区镇三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建立了市、县、镇、村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农民互助金融改革等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
从“农业结构调整”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给全国农业发展出了一个大命题。枣庄市农业局局长、党委书记王志翔告诉记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说是很专业的经济术语,但实际上是产业、产品的结构问题,农业转型升级、农产品适销对路,是现阶段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也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必由之路。”
从2016年开始,按照中央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枣庄坚持以问题导向,做出以点带面、以园带区、以园区带基地、以基地带产业、以产业带发展的决策。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平台,以“产业园”“生态园”“标准园”为载体,以“新农人”培育为人才保障,完善科技支撑、强化质量监管、创新物质装备,深度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高效化和可持续化。目前,枣庄在全省率先认定了两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精品特色园区,园区总数达到70个。其中产业园(在全省有较大影响、产业布局合理、要素高度集聚、多功能有机融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6个、生态园(注重生态循环、立体种养相结合)16个、标准园(突出一个主导产业、布局集中连片、生产设施先进、产品优质安全)46个。2017年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387家,总数达到6078家,新增家庭农场152家,总数达到1135家;市级以上示范社达到471家,其中省级68家、国家级16家;市级以上家庭农场121家,其中省级6家,一大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农业企业纷纷崛起,初步形成以“园区带基地、企业联农户、产业兴乡村”的发展格局。
从“一般农品”到“三品一标”品牌之路
枣庄市通过标准化、品牌化的生产模式,严把农产品的品质关、质量关,让农产品走上了现代农业的路子。以“厚道枣庄人、放心农产品”为主题,积极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区域公用品牌、农产品放心品牌。如滕州马铃薯入选“2017全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峄城石榴入选山东省第二批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山东好利佳食品有限公司的“果益多”果蔬罐头等产品入选为山东省第二批知名农产品企业产品品牌。
在山亭区大山脚下的铁山润丰草莓园,采用无土立体栽培技术,引进国际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实行水肥一体化种植,采用滴灌、雾化形式,节水又节肥,生长全程有相关专家进行指导,并安装了产品溯源管理系统进行质量监测,所生产的草莓天然绿色又好看,口感更是酸甜饱和度高。产品价值效益很高,一到草莓采摘的季节,附近的游客便蜂拥而至,市场供不应求。
在枣庄像这样运用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种植模式,打造公用品牌的代表还有不少,如滕州龙振生态农牧科技示范园的马铃薯、盖土猪,益多多蔬菜产业种植基地的有机蔬菜等等。在近两年农业部主办的绿色农产品博览会上,枣庄有8家农业经营主体荣获12个畅销金奖,居山东省获得金奖数量第一位,全市“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认证)农产品达到338个,产量达到农产品总产量的48%,有力促进了当地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