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发展:中国传媒经济学术圈的当下关注
2020-04-17丁汉青
丁汉青
中国新闻史学会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委员会学术年会(2019)暨“一带一路”与智媒时代的传媒经济和社会治理学术研讨会日前在新疆大学召开。60余位传媒学界与业界嘉宾立足当下,放眼未来,就智媒时代传媒新业态、新理论、新路径、新模式以及智媒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展开深入探讨,共享思想的盛宴。
一、鲜活的传媒经济实践助推三个进路的传媒经济研究
在新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研究者分别从市场—产业、公司与影响三个进路研究了传媒经济实践活动。
(一)市场—产业进路的传媒经济研究:新技术给传媒产业实践尤其是媒介融合带来的新图景
在本次年会中,采用市场-产业进路的研究成果最为丰富。媒介融合、媒介产业智能化等被频频提及。
北京师范大学喻国明教授指出,政府规制、市场产业、技术变革是影响中国传媒业发展的三个重要因素。5G技术不是改良型技术,而是革命性技术。在5G技术条件下,有必要重新思考媒介融合的逻辑起点、探索更切实有效的融合路径。上海大学吴信训教授亦强调,科技创新引领媒体融合。南京大学丁和根教授提出“反融合”的观点。华中师范大学江作苏教授则认为“媒介融合带来的综合传播能力提升,传播技术革新为报业发展赋能”。此外,暨南大学林如鹏、汤景泰教授等亦关注新技术条件下的媒介融合问题。
大部分采用市场—产业进路的传媒经济研究关注的是当下与未来,亦有少量研究将目光投向历史。譬如广西大学陈瑞群在组织生态学视角下考察和分析中国传媒产业改革开放41年发展历程;南京大学博士后葛欣航运用公共政策工具理论和文本量化的研究方法,观察中国21世纪以来动漫产业政策内容要点构成及演进路径等。
(二)公司进路的研究:关注企业价值创造、竞争优势 、公司财务绩效与融资效率
在这次学术年会中,采用公司进路的研究相对较少。代表性成果包括北京工商大学吴玉玲教授等对互联网企业价值创造的研究;华东政法大学张梅芳助理研究员对腾讯竞争优势构建、消解和再构建的探索;南京财经大学欧阳文杰、黄建远教授对中国2018年105家传媒上市公司综合财务绩效表现的分析;清华大学博士生周长城对2014-2018年在中国大陆A股上市的118家传媒公司融资效率的研究等。
(三)影响进路的传媒经济研究:新技术对用户、新闻业及社会的影响
影响研究是传媒经济研究的另一重要进路。
1.新技术对用户的影响。郑州大学邓元兵教授等分析了什么样的因素会影响到移动用户城市形象短视频参与行为。北京师范大学杨雅博士则在探索网络视频直播效果综合评价体系的前提下,提出网络视频直播效果评价体系。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冯菲等采用脑电实验法,探究不同语速条件(1.0倍速、1.5倍速)与声音性别(男、女)条件下,受众对于合成语音新闻的主观感受等。
2.新技术对新闻业的影响。中国人民大学王斌教授等分析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数据分析平台以闯入者的身份进入新闻业给新闻业带来的影响。
3.新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武汉大学刘友芝教授认为,算法推荐在促使一些社会性问题日渐凸显,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路径。广东财经大学余人教授则从风险防范角度提醒人们注意语音交互技术应用的潜在风险。
二、变动中的传媒生态图景引发对传媒经济学科的关切与对话
传媒生态环境的变化亦促使学者们重新思考传媒经济研究的走向、基本概念、基本范式。本次年会中,学者们不仅对上述领域表现出共同的关切,而且还形成了观点。
(一)对传媒经济学科发展走向的判断
中国社会科学院唐绪军教授认为:传媒经济学是传统媒体时代的产物,研究的是传统媒体的经济问题。在新媒体时代,经典的传媒经济研究不再具有独特性、不再有用武之地。喻国明教授亦感受到新技术对学科的冲击,不过其对学科的判断并未停留在传统研究“已死”的层面,而是提出5G技术将带来技术逻辑主导下传播要素的全面变革,将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新闻传播学科边界、要素与结构。学科将在新技术条件下获得新的发展。
(二)关于“媒介是什么”的思考
中国社会科学院唐绪军教授在主题演讲中提出了包含7个问题的“问题单子”。此单子中的第一个问题与2018年皮卡德在《The rise and expansion of research in media economics》(《传媒经济学研究的兴起和扩展》)一文中所提到的未来传媒经济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不谋而合,均指出“如何定义媒介”。由此可见,“万物皆媒”的现实促使传媒经济学术圈重新审视学科建立的基本概念“媒介”。清华大学崔保国教授辨析了传媒、媒体与媒介三个概念之间的差异。认为媒介对应英文中的medium,偏重于技术属性,媒体偏重于组织与平台属性,而传媒则是一个综合性和系统性的概念,不仅是信息传输的中介,而且还是信息本身。武汉大学吕尚彬教授等进一步提出媒体泛化的概念。华中师范大学张唐彪等则认为媒介作为符号和符号载体的统一,属于人类主體传播信息的“用具”,而“有用”且“易用”是其首要价值。
(三)传媒经济研究范式的拓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唐绪军教授发出“传媒经济研究有没有自己的基本研究范式”之问。崔保国教授则认为“从新媒体到互联网再到网络空间是一种研究视角的转换,也是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卢晓云认为在5G、人工智能、物联网、AR、区块链等新科技的驱动下,社会变革和消费者生活形态将发生变化,营销传播范式或将创新或重塑。
三、参照与借鉴:国际传媒实践发展与研究热点
清华大学杭敏教授指出,在新技术条件下,媒介生态环境正在发生变化、传媒组织边界正在消失、媒介生产正在融合、集群经济正日益强大;消费者已进化为看重体验、习惯多任务处理的新行为主体。
西安交通大学陈积银教授等则基于对YouTube、Buzzfeed和Flipboard产业链构建的研究,发现国外智能推荐型视频媒体的产业链结构已从链状向网状转变、产业链构建思路已由内容主导转向用户主导再到用户引导、产业链构建加强了平台经济建设以及运用了“互联网+”思维等。
四、小结
中国新闻史学会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委员会学术年会(2019)暨“一带一路”与智媒时代的传媒经济和社会治理学术研讨会借助7个主题演讲与6个分论坛,可谓是既有高瞻远瞩的眼界,又有脚踏实地的精神,既有广度,又有锐度,既聚焦中国,又放眼国际的学术盛宴。
(一)5G、智媒、AI、大数据等新技术成为当前传媒经济学术圈思考问题的重要立足点
传媒经济作为一个研究领域总是与日新月异的传媒实践协同发展。而传媒实践又总是与新技术同声共振。因此,传媒经济学术圈的目光总是离不开对新技术的关切。从学术研究史上看,从技术角度展开传媒经济研究的传统早已有之,此方面的代表人物为伊尼斯与麦克卢汉。这两位学者均早在电子媒介时代就洞察到媒介对社会形态、社会心理的深远影响。并且他们亦认识到,媒介的强大影响不等于媒介具有决定性,媒介的作用仅限于“加速”“促进”或“推动”复杂的社会进程。时至今日,伊尼斯与麦克卢汉对媒介的洞察仍然有很强的解释力,学者们继续以技术为切入口,探索伊尼斯与麦克卢汉当年没有看到的诸多新技术对社会心理、传媒产业及社会形态所产生的影响。
(二)研究者密切关注传媒经济学科的发展与未来
新技术不仅使传媒产业边界消融,而且亦使传媒经济学科面对升级换代的压力。日新月异的媒介技术环境也许已使伴随着传统媒体成长起来的传统传媒经济研究面临修正,但传媒经济研究作为一个开放的学术领域,有望在吸收新方法、新范式、新思路的基础上,完成版本升级,以满足“应用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来分析传媒产业中的包括资源配置问题在内的各种议题”的需要。
(三)以对话促进学术共同体共识
本届年会中,在媒介融合、媒介定义、媒介范式等议题上均有不同学术观点间的碰撞。当下,传媒技术处于变动中、传媒产业处于转型期、传媒学科处于更新中,这样变动不居的环境一方面给传媒经济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也给传媒经济研究提供了鲜活的研究议题。学者们围绕特定问题展开交流与对话甚至争鸣不仅是传媒经济学科有活力的表现,而且亦是传媒经济学科繁荣兴旺的希望所在。
(四)采用更广泛的研究方法解决传媒经济问题
适宜的研究方法可以让学术研究如虎添翼。案例研究法、脑电实验法、问卷调查法等在本届年会研究成果中均有应用。我们亦期待着研究者在未来可以采用包括计量经济学和数理经济学在内的更多样的研究方法來解决传媒经济领域内的问题,毕竟这些方法对于经济现象有更强的解释力。
总之,本届年会成为继前四届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委员会学术年会后又一届高水平的学术年会。这次年会为促进中国传媒经济理论的新发展、解释中国传媒经济实践和社会治理中遇到的新问题、寻求学术共同体的新共识、提升智媒在“一带一路”战略的价值做出了重要学术贡献。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特约编辑:刘 原;责任编辑:韩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