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建设语境中的跨学科应用型动画人才培养
2020-04-17王珏
王珏
【内容摘要】当前,我国动画所面临的产业边界拓展、制作技术革新和原创动能爆发等现实语境对动画高等教育的整体理念、人才定位、培养模式等提出了系统性升级的要求。教育部等部委联合启动的新文科建设的重协同、重应用、重创新理念为新时期动画人才的培养优化提供了改革方向。本文在整合学科资源、形成集群优势、促进交叉融合的思路下,对“三向联动”式协同育人机制、“四创结合”式人才培养模式、“全程托举”式教学服务保障等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新文科;跨学科;应用型;动画;人才
一、引言
伴随着动态影像技术的数字化与智能化,动画已逐步从艺术应用延伸至娱乐应用、設计应用乃至科学应用维度,常见于互联网、医疗、金融、工业设计、航空航天等行业,并在融媒体创新语境中,成为服务艺术、信息、文化、科学等多个领域的一种有效表征形态。在此宏观背景下,动画正处于产业边界拓展、制作技术革新和原创动能爆发的自体快速迭代中,承担着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传播使命。
我国动画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动画产业崛起紧密相关。本世纪以来动画高等教育短时期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完善学科结构、扩展教学资源、储备专业师资、提供创作人才的重要作用,但同时也造成了部分院校在动画人才培养的专业定位、教育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互相照搬的问题,导致了教学资源的浪费和创新发展的乏力,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对动画教育长远发展科学把握的不足。
2019年,教育部等部委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版,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引导高校全面优化专业结构、深化专业综合改革、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重协同、重应用、重创新的指导思想,为新时期动画人才的培养优化提供了改革方向,以发展性和协同性并存的理念,对动画高等教育的宏观理念、人才定位、教学方法、培养模式等提出了系统性研究与实践的要求。
二、新文科建设理念对高等艺术教育的启发
据考证,“新文科”概念由美国希拉姆学院(Hiram College)于2017年首次提出,主要宗旨为打破传统文科界限,以更为科学的方式将前沿技术理念融入传统文科课程中,以培养学生综合性、跨学科的学习能力。建设 “新文科”要转变传统人才培养观念,重视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知识的运用能力,以跨专业应用能力作为最终评价标准,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重视实际业务操作能力的同时,也将人文素质培养融入到专业素质培养中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品质、坚韧意志力和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①
新文科在教育内涵式改革层面有两方面的重要考虑:一是以现有专业为基础,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化人文素养的深层基底,以进一步适应科技革新、社会发展、对外传播的新需求;二是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实现跨学科专业的新增长,突破现有学科专业限制,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文、艺、理、工、农、医等各专业之间的交叉创新。因此,“新文科”理念下的教育教学改革,需服务于人才培养理念、定位、形式、目标等系统更新与结构重塑,不仅应对现有专业教育教学内容进行深度更新,还应打开应用视野,与各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发展的现实性需求紧密结合。
艺术学科的发展离不开文科的基础支撑,也离不开理工科的技术实现,更离不开时代的价值观引导。新文科建设计划的提出为高等艺术教育的未来指明了新培养格局,明确了新教育定位,同时也将设计出新型教学模式。实际上,新型教学模式已特征初显:无隔离、促融通、服务任务、强调自生、考核过程等。相关高校开始开展领域间的交叉融合乃至无边界发展的尝试,如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人文发展跨学科计划、哈佛大学MBE项目及英国牛津大学PPE项目等,均是为了设置新兴交叉方向,培养跨学科高素质人才。②艺术教育在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上,也需要为对接新兴领域的创新需求做好准备,突破人才培养的既定路径和方法依赖,建构新内容、重研究、求应用的全新课程和互动模式。
三、高校动画人才培养优化的需求与重点
在数字媒体时代,动画与以移动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之间的互动日趋频繁。动画不仅是一种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更是具有多重功能的视觉载体,其技术手段、艺术语言、叙事方式也日趋多元化。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创新带来的传媒艺术新业态,又不断要求增强动画人才培养与媒介化社会需求的匹配度及契合度。如果高校动画教育仅仅固守美术加电影的传统观念,势必与时代发展脱节。③上述种种变革,正不断催促着动画专业高等教育加快融合性学科专业建设,搭建艺术与技术、艺术与科学、艺术与传播等学科的交叉平台,并关注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及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艺术呈现领域。
在全球产业原创竞争加速的语境下,我国的动画业界需求和动画人才供给之间,却出现了紧缺和冗余并存的矛盾局面。一方面,动画产业虽在发展却缺少高端创新人才,不少动画制作机构囿于引领型人力资源不足,长期处于低技术加工、低资本运作、小规模生产的状态;另一方面,大量毕业生走向市场却又被市场拒之门外,动画专业甚至一度成为国家教育部公布就业率较低的“红牌”专业。透过现象看实质,这正是动画产业所需人才和动画教育所供人才之间相脱节的体现,反映出动画产业品牌化升级亟需的民族化艺术原创人才、专业化技术集成人才、复合型动画产业运营与管理人才的缺乏。专业人才质量已成为影响我国动画产业由数量到质量、由制作到创作、由模仿到创新的阶段转型的关键要素。
跨学科应用型动画人才培养创新体系构建,需要整合学科资源,形成群体优势,促进交叉融合。以现有动画核心教学内容为内核,以相关特色专业为抓手,借势学科内在关联性和交叉创新潜能,实现融合发展、借势发展、集群发展,打造跨专业联合创新的有力引擎,形成“艺术+”学科共享平台。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重要方面的创新:
第一,教育体系优化调整。对一些不符合学科发展需求、难以适应新的行业、社会、教育发展形势需要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对一些在培养过程中定位模糊的教学环节进行迭代,不断整合优化空间资源、设备资源、教学资源、教师资源,强化专业交叉融合优势,及时占领动画的教育教学前沿领域。
第二,培养模式重构设计。以坚持交叉培养,鼓励联合创作,发挥集群效应的思路,在资源配置上进一步交叉融合、共通共享,既保证学科统一协调发展,又充分调动专业积极性,在教育培养上强化“研究创作制”,调整课程体系,强化项目实践,鼓励尖端创作,将创作触角前置于创新前沿,也将研究视角前置于产业前沿。
第三,教学形式创新探索。加强尖端创作的引领型研究,加强艺术前沿的学理性研究,拓宽产业格局和理论视野,重视实践教学的创新,提升教学内容的贴合度。
四、“三向联动”式的协同育人机制构建
“三向联动”式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包含三个层面的内涵:一是本校与外校之间的合作联动,二是学校与业界之间的合作联动,三是國内外教育资源的合作联动。
“三向联动”式协同育人机制有利于发挥高校在专业、人才、资源等方面的综合优势,通过创新校际、校企合作机制和拓展国际交流形式,有效解决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资源不够多元、形式不够丰富等发展问题,以全局站位和开放合作的意识丰富人才成长给养,以聚合发展和多方共赢的思路拓展高校育人格局。在具体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可积极与社会各界开展密切互动,通过学界联合、业界对接两种模式的联动形成全方位合作架构,有效促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的发展,为动画高端人才的培养提供平台。
校际教学联动合作方面。随着特色化办学的深化,各高校尽管专业设置相同、核心课程相似,但在教学侧重、教学资源、文化氛围等具体教学实施层面则呈现出差异。当前国内的动画专业高等教育在院校分布上,以具有美术、计算机、影视戏剧艺术、艺术设计、信息工程等学科背景的高等院校为主体,“推倒围墙”开放教育合作边界,有利于校际间差异化教育优势的互补,也为动画艺术教育与文科、理科等多学科教育的协同式发展打开通路。校际教育联动合作,主要是形成发展共同体和教学整体,不仅开放课程资源、开放教研人员、开放创作环境,而且在统一的教育目标引导下形成一致的建设节奏,结为资源共建、经验共享、成果共有的利益共同体。以“动漫高端人才联合培养实验班”为例,该特色培育项目就借助北京师范大学深厚的人文底蕴、北京电影学院鲜明的学科特色、中国传媒大学多元的媒介资源,首创了“三校一体、四年一贯、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动漫人才培养新机制,为学生提供了文化积累、专业学习、创作实践的递进式培育,有效解决了动漫人才培养过程中原创能力不足、文化基础偏弱、动漫观念陈旧、审美理念单一、作品同质化严重等问题。
校企教学联动合作方面。服务于行业用人需求的教育功能定位要求相关高校必须紧密与产业创新步伐保持一致,始终保持艺术创新实践的先锋阵地地位。从业界吸收教学资源不仅能够为人才培养提供养分、为人才输出提前铺路,还能实时检验人才培养定位的准确性与成果的有效性。在国际上,校企教学联动合作早已从实习实训等初步模式深化为联合创新的综合模式,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媒体实验室(The MIT Media Lab)和斯坦福大学的设计思维学院(D. School)均为融科技、媒体、艺术和设计为一体的跨学科创新空间,通过从业界引入实际项目以及获得教学管理层面的政策保障,构建了跨领域师生可共同参与的交叉创新平台。
国际教育联动合作方面。拓展国际教学合作、扩大全球教育影响,是我国快速崛起整体语境中高等教育的必行之举。在国际教育联动方面,欧洲具有诸多成功尝试,如“博洛尼亚宣言”“苏格拉底计划”“伊拉莫斯计划”等系列旨在促进跨国教育一体化的行动纲领为欧洲大学的国际化发展指明了方向,跨国研究、创新计划、课程互修等教学层面的合作与学分互认、联合培养、学位申请等管理层面的协同,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动能和高校的教育资源,而从实施效果来看,大量接受过国际化训练的人才也极大保障了欧洲国家的创新竞争力。由中、日、韩政府主导的“亚洲校园计划”也在推进大学交流、学分互换、科研合作等多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如“中日韩动漫国际合作课程”项目的合作形式就从动漫联合创作发展至交换生项目乃至硕士共同学位项目,而教学内容也由动画延展至VR、MR、游戏和交互装置等前沿领域。
五、“四创结合”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新文科建设提出的教育发展观和人才标准观,都指向了综合创造能力的提升。在现有专业知识体系边界外的拓展能力和探索精神,成为了考量人才能够走向行业引领层面的重要指征。以往动画专业生只会绘画而不通文墨、只懂艺术而不知技术、只能创作而难以创新的素养构成,应对融媒体艺术革新的时代浪潮依然乏力,而面向未来的全方位素质培养则需要在人才培养的各环节和各维度进行综合优化。跨学科应用型动画人才培养,在培养模式上可以遵循“理论外显为实践,能力转化为创作”的思路,通过搭建创造平台、主抓创作训练、贯穿创新方法、聚焦创意能力“四创结合”的育人模式,实现以创意能力为核心的培养目标。创造平台并非静态的教学设备或设施,而指校企合作基地、主题工作室、实训项目等包含了基本创作条件和具体创作任务的动态教学空间。在此类空间中,学生能够找到创作的目标、联络合作的伙伴和获得必要的支持。
以创作训练为抓手,完成从创作意识、创作实践到创作经验、创作成果的转化。动画高等教育应具备包容的态度,多层次、多方向地培养动画人才的创造能力,鼓励学生在艺术风格、技法表现、技术操作等方面有新的突破。④创新意识的转化,离不开创作这条实践道路,对初步养成艺术基础素养并完成专业技能架构的学生而言,着手开展创作任务并逐步加强创作强度,是熟悉艺术规律并积累制作经验的有效方法。如果说创新意识体现为强烈的创作意愿和艺术愿景,创新方法则是作为科学养成思维习惯和持续指导创作实践的方法论,为相关主体提供一条感性思维经由理性思维走向综合表现的转化路径。
以创意能力为核心,就是引导学生最终养成具有艺术创想力、实践创作力、文化创新力的综合创意能力。以往,高校传统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理论的传输,而在独立思维的培养和创意能力的开发方面相对缺乏,对于动画这样一门媒体艺术而言,无疑会导致创作出的作品因为思想过于僵化和平庸而缺乏吸引力和竞争力。从近年来学生的在校创作来看,沉溺细微感受、拘泥个人世界、宣泄敏感情绪的题材较多,意识流作品频出,整体上反映出对时代脉搏的把握不足,尤其是对民族文化、社会变革与国家发展的关注有待加强。创意能力最终并非展现在艺术或技术的炫技上,而是体现在对民族文化创意的追求上,反映在动画作品中国际化语境下民族故事的视听叙述上。
六、“全程托举”式的教学服务保障升级
高校动画人才培养在开展专业实践的中后期阶段,需要以激发学习愿望与创作自觉为导向:一方面,加强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借助价值观念塑造、艺术个性觉醒、专业理念形成、产业格局构架、制作技能强化等教育教学侧重,为其动画创作提供广阔的精神视野;另一方面,应强化学生的专业创作能力,通过创作能力打磨、艺术技法提升、创作流程优化、优质作品产出、创作成果转化等实习实训指向,为其动画创作提供扎实的实践经验。以创作促学习、以作品论效果、以品质赢口碑的“全程托举”式教学服务保障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将学生与行业对接的时间点前移,帮助其更充分地做好进入职业阶段的各项准备。
培养方式实施全面导师制。为满足学生在深化专业认知各环节的学习与创作诉求,采取面向本科教学专项指导的“精确培养式”、大三阶段即安排导师的“提前介入式”、校内及校企导师配合的“联动协同式”相结合的全面导师制。在具体培养实践中项目组发现,校际、校企联合导师组相对于以往的单人导师制,不仅在形式上更适合于跨校联合育人的需求,在效果上也有着显著提升,导师组多元化的师资构成,实现了多思维视角、多艺术风格、多创作资源的综合性指导,有利于学生创作思路的打开、创作风格的确立和创作难题的解决。
学习成果实行全程展映制,培养学生在创作之初就形成面对观众、面对市场、面对检验的观念。通过举行课程结课展映、联合创作展映、夏季学期展映、毕业设计展映、主题动画节展等活动,实现对动画高端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和关键节点的全程展映,一方面提升学生对创作质量的责任感和对创作成果的荣誉感,一方面增长其面对观众互动和社会评价的经验。创作展映还可采取多种形式,除面向校内外人员的公开现场展映外,通过微信、哔哩哔哩视频网站等数字媒体平台直播互动的渠道也不断丰富,起到了以展映检验成果、以展映督促创作、以展映加大宣传、以展映促进转化的积极效果。
创作水平依托赛事检验制。以奖项激励创作,以赛事推进创作,以实战检验创作。对学生的优秀创作成果,尤其是好评度较高的联合创作作品和毕业创作作品,予以重点推荐和专项扶持,将其推送到国内外各类动画重要赛展平台。这种托举形式能实现对育人成效立竿见影的检验效果:一方面,验证了创作成果的水平,以一流赛事的奖项验证一流作品的品质,并通过赛事交流提升学生对全球创作前沿问题的关注与探讨,促使其以更为严格的标准要求自身未来的创作;另一方面,也印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学生的文化视野、艺术灵性、实验精神等在作品层层评比中一目了然,能够反映出高校在创作培养方面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此外,赛事检验机制还能够鼓励学生积累个人成果,吸引业界关注并为进入职业道路做好准备。
素能培养尝试项目促进制。针对动画产业发展的时代需求,项目组瞄准创意和创业两大重点方向加强人才培养,着重以导师制、工作室制的方式,引入实际创作项目,通过跨学科团队的协同合作,训练学生在给定时间依照一定标准快速激发创意并集中创作,以提升其对产业链各环节的理解和快速对接产业制作要求的能力。通过项目式创作的提前演练,学生不仅掌握了各种技能,也懂得了市场的规律和客户需求的重要性,其作品设计紧密切合客户需求,对成本、竞争对手、时间、可用性、可持续性等都有全面的考虑,学生处于近乎实战的能力和状态,一到工作单位,马上就能进入角色。
综上,我国跨学科应用型动画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设计和教学体系搭建,是基于资源累加、合作互动、项目拓展、體量扩容和理念更新的动态发展过程,需要以一流标准、充分筹备、精细设计、缜密实施和全程质量监控来保障全程水准。新文科建设理念启发下的动画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应站在学科交叉前沿、面向全新业态应用、助力跨界协同创新,以服务一流高等教育格局下一流人才发展格局的意识,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内涵式发展、特色化发展的品质育人道路。
注释:
①张希君、叶敏、季国民:《从培养跨学科应用型人才趋势看“新文科”建设》,《辽宁经济》2019年第10期。
②袁清、王雨洁、陈婵:《新工科与新文科:“双脑”会聚共创未来》,《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3期。
③廖祥忠:《复合型动画高端人才培养难题如何破解》,《光明日报》2011年11月30日。
④刘瑞斌:《浅谈创意思维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开发与培养》,《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助理研究员)
【特约编辑:刘 原;责任编辑:韩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