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集成改革的苏州探索
2020-04-17陈淑丽范炜烽
陈淑丽 范炜烽
基层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石。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苏州市以经济发达镇改革为抓手,聚焦党委领导、精准赋权、架构重组、流程再造、治理创新等重点领域,以集成改革的思维构建以党建引领为核、“镇村治理一张网、便民服务一窗口、综合执法一队伍、指挥调度一中心”为翼、N项改革举措为体的“1+4+N”改革模式,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铸就了“简约高效阳光便民”的政府服务品牌。
改革探索: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体系
自改革开放以来,苏州一直以知难而上、永不停顿、有进无退的拼搏精神,缔造了以“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和“园区经验”为典型的“苏州精神”,这种精神一直激发苏州乡镇的发展活力。新时期苏州市经济发达镇抓住加速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机遇,围绕“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这一核心,通过优化组织架构、厘清职能权责边界、压实人员履职担当,有效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探索形成融入式党建,强化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利用“党建+”的工作方式,通过机制融入、平台融入和区域融入,真正把基层党建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工作优势。各试点镇建立党建工作联席制度,开展党员活力、支部动力、党群合力工程。探索以网格为载体,专项行动为抓手,集结网格内以党员为主的各方力量,形成基于联动网格机制的特色为民服务、为民谋利等行动支部。将支部建在网格上,嵌入智慧管理中心,融入综合执法队伍,依托政务服务大厅,组建“四个一”平台行动支部。以党建品牌建设为引领,聚合职能部门为着力点,以党群服务中心为平台,整合社会治理资源;持续推进“海棠花红”先锋阵地建设,通过区域性党建工作、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全面整合区域内资源,推进镇域治理、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
科学聚焦流程再造,优化政府架构。通过流程再造重构部门组织架构、改善服务流程,建立以解决群众诉求为中心的新型政府结构。依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的实施方案》的通知,苏州市统筹优化和综合设置乡镇(街道)党政机构和事业单位,按照便民服务职能前置、内部决策等职责后置的原则,综合设置“两办八局”,实现组织架构的流程再造。精准划分治理网格,合理配置“一长五员”,厘清网格人员职能职责,实现群众需求表达的流程再造。将原有条线类别式执法调整为区域性分片综合执法,配置“全能型”执法中队,并依托网格巡查和中心调度,实现管理供给的流程再造。整合窗口服务资源,创新服务供给模式,拓展服务领域,由“单窗”向“综窗”转变,由“现场办”向“代办”“不见面办”“上门办”等升级,由镇服务中心向村延伸,实现服务供给的流程再造。通过整合中心多个服务系统,实施筛选、分派、分析、决策、考核、监管等,实现供需协调的流程再造。
有序通过权责匹配,提升制度执行力。采用“确认”加“交办”的赋权方式,县区级政府以文件形式向试点镇直接赋权,并按需动态调整。如,昆山市张浦镇根据实际运行情况,将无法有效承接的燃气管理等191项行政执法权限还给市里。权力下放以后,各镇科学确认可代办、不见面办、一次办、自助办、村级可办等行政服务清单,确保服务兜底工作。全面建立权责清单、流程清单等清单式管理制度,推进行政服务标准化和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各试点镇正在制定或完善网格员工作职责或任务清单,确保任务明确、责任落实、监督到位。按照“核定基数、超收返还”原则,对各试点镇给予财力返还或补助,保障事权与财权相匹配。
系统配置人力资源,提升履职尽责力。根据现实需求和事权需要,在身份上分类管理,在用人上统一调度和使用;通过公开招录、内部挖掘等渠道引进专业性人才;调配业务骨干下沉大厅一线综合窗口,深入开展“全能岗”业务培训,打造“一人多专、一岗多能”人才队伍;在财力许可的情形下,扩大外包和聘用人员的数量;依托大数据,按专业需求,将不同职能部门行政事务所产生的数据信息进行科学分类,降低管理人员专业压力;依托网格,建立需求征集、民主协商、问题导向等工作机制,集聚基层治理人力资源;通过挂职锻炼、跟班学习、专题培训等方式提高人员思想觉悟和专业素质,多举措提升人员履职尽责能力。
改革成效:社会治理现代化能力稳步提升
社会治理重在基层、难在基层,苏州把基层社会治理摆在突出位置,强化问题导向,激发创新动能,加快现代化步伐,取得了明显的改革成效。
简约高效阳光便民的基层管理体制基本建成。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打破镇职能部门和事业单位原有运行格局,整合管理资源,减少管理层级,实现质量提升。机构改革盘活治理资源。改革前各试点镇平均有20多个职能部门,现在精简到10个以内,精简率达到54%,行政效率大大提升。数据共享释放治理活力。各试点镇通过构建智慧平台,平均与20多个部门实现数据共享,打通了审批、管理、执法的信息壁垒,日均处理量达到800多件。综合执法优化治理方式。各试点镇积极推进基层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截至2019年11月底,各试点镇发现处理了43.9821万起案件,现场处置率达84.33%,巡查员上报案件数达13.65万件,占比达78%,消除了一大批潜在隐患。集成审批提升服务效率。审批服务一窗口的设立,使各试点镇由原来平均审批时长8天缩减至3天,办结率达到了99.51%,大幅度压缩了审批流程,提高了行政服务效能。网格治理激发服务效能。通过打造“初心村”,探索出一種智能化、集成化、柔性化的村级服务模式,真正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实现了“便民全覆盖、服务零距离”。
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逐步完善。强化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调动社会参与、村民自治及社会组织治理热情,激发社会治理活力。党建引领聚合基层治理新动能。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依托“海棠花红”先锋阵地,打造了一系列党建品牌和行动支部,充分调动党员并带动广大群众一同支持、参与乡镇基层社会治理。综合治理促成矛盾纠纷化解新格局。通过综合执法“一队伍”、综合治理“一张网”下沉式管理,扎实推动安全、环保、消防、司法、城管等职能监管服务向基层网格覆盖延伸,基层社会治理效果大大提升。尤其是在启动联动网格机制以来,群众参与发现、反馈、解决问题的效率得到很大提升,甪直镇有关群众反馈的各类问题占比高达99.8%以上,上级交办的仅占0.2%。多元参与形成基层社会治理新共识。特别注意引导“乡贤”以及社会组织等参与到基层治理中,有效缓解了精英流失造成的基层组织建设困境,增强了基层组织战斗力。如,沙溪全镇17个行政村都有“五水共治”义务监督员和党员“两地服务”义务护水队,队员达500多人。
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制度优势更加凸显。强化党的集中领导,促进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中国特色基层治理制度优势充分彰显。党的领导制度更加牢固。通过充分发挥党委核心引领作用、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紧紧围绕基层党组织构建公共服务圈、群众自治圈、社会共治圈。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2018年苏州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的GDP和公共预算均值分别为162.04亿元和15.58亿元。近五年,试点镇的GDP增速均值分别为5.15%、3.34%、4.74%、5.85%、6.77%,公共预算增速均值分别为9.79%、6.77%、15.46%、13.88%、12.66%。民主法治建设成效显著。各试点镇在改革过程中,认真听取党员和群众对各项重点工作、中心工作的看法和建议,进一步拓宽群众参与基层事务的渠道,有效提升了群众对基层工作知情权、参与权、民主权、监督权,使作出的各项决策更接“地气”。
改革经验:推进社会共治共享新变革
社会治理越往基层走,面对的问题就越复杂,尤其在当前经济社会转型和改革深水期,基层社会矛盾更为多元、复杂,传统单一的矛盾纠纷解决办法已很难满足新形势需要。苏州基层治理实践探索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推进基层治理集成改革,必须着力构建简约高效阳光便民的基层整体性政府。以解决现实问题、追求政治目标为动力,通过各级政府间关系调整和流程再造的实践路径,变革不符合发展需求的农业型乡镇建制和行政资源配置,创设适应新型小城市动能的扁平化、高效化、透明化、便民化的基层整体性政府,切实提升了基层政府的服务能力和工作效能,为新型小城市治理找到了突破口。苏州的实践充分证明,加强基层治理,必须把基层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作为突破口,赋予乡镇政府相应职责权限,进一步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整合优化镇政府内设机构,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网格化管理,确保构建以解决群众诉求为中心的新型基层政府结构。
推进基层治理集成改革,必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是一项综合性、复杂性、系统性工程,需要有效整合调动各方力量共同参与。苏州经济发达镇改革以融入式党建为抓手,党建服务品牌集群工程为载体,“行动支部”为工作方法,积极调动基层职能部门、社会自治组织、非公企业等各类组织的能动性,有序动员社会力量和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有效聚合基层治理合力。苏州的实践充分证明,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必须有效地发挥基层党组织强大的组织功能、联动机制整合各类社会资源,推动各类社会组织、市场主体深度参与基层治理;必须更好地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建立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增强人民群众的自治意识和参与热情,真正实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推进基层治理集成改革,必须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出发点落脚点。党的根本宗旨决定了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苏州经济发达镇在改革的过程中坚持民众本位、用户体验,推行“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服务零距离”等服务标准,以上门办、网上办、自助办等贴心的柔性服务,得到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可和评价。苏州的实践充分证明,基层治理必须坚持宗旨意识,畅通群众需求表达渠道,确保群众关心关注的难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建立群众监督长效机制,时刻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标准。同时,不断增强党在基层的执政本领,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更加有力,为服务群众、造福群众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推进基层治理集成改革,必须强化科技支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当前大数据背景下,科学技术也是促进新时代社会治理体系创新的重要抓手。无论是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实施,还是综合性信息平台的构建,其背后都必须以信息技术的进步为支撑。苏州市不斷强化“互联网+”思维,充分运用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社会治理,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尤其是综合指挥调度中心的建立和运行,实现全流程、闭环式的工作模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对各类数据进行实时检测和统计,及时找出企业、群众关心的热点事项,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苏州的实践充分证明,基层社会治理必须加强科技支撑,利用大数据平台综合分析风险因素,提高对风险因素的感知、预测、防范能力,进一步以智治支撑等信息化手段,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苏州。
(陈淑丽系中共苏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苏州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范炜烽系南京理工大学数字政府与基层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包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