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大学与医学类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的对比分析
2020-04-17石杰林峰
石杰 林峰
[摘 要]文章借综合性大学与医学类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形势比较,分析出不同类型高校创新创业具备的优势和存在的短板,并通过抽样调查分析得出一些具有参考意义的结论。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专业型高校;创新创业
[DOI]10.13939/j.cnki.zgsc.2020.05.180
1 前言
广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很好的具体举措,对于激发大学生群体创新潜力和带动经济增长以及解决部分社会就业问题具有重大意义。我国自2002年教育部开始实行创新创业试点教育以来,至今已实现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覆盖,但是各种类别高校甚至是各所高校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却不尽相同。笔者应该注意到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最具价值的创新创业几乎都是科技方面的,科技的创新并使之商业化不仅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创收,还极大地促进了科技的发展进步,其所创造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所以我国不同门类高校面临的创新创业形势就必定存在着差异。笔者就将综合性大学与医学类高校在创新创业方面进行举例比较。调查分析过程如下。
2 调查分析
2.1 分层抽样
采用分层抽样,从我国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北、西南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各抽取一所综合性大学,一所医科类高校将其2016—2019年的创新创业情况进行调研对比。通过查询官方资料,网上咨询和参考相关文献,得出以下分析结果:一是综合性大学的创新创业项目数占78%、医学类高校占22%;二是综合性大学的省级创客大赛获奖情况基本是医学类高校的2倍;三是综合性大学的创新创业项目申请量在三年内增加了2.5倍,医学类高校增加了1.5倍;四是综合性大学的创业项目专业结合程度、团队人数以及创收对比等数据均遥遥领先于医学类高校。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综合类大学无论在创新创业项目总数、创业项目创收还是在创业项目申请率上都较医学类高校要高,但两者在创新创业项目申请增长上均呈高速增长态势。笔者分析,综合性大学在创新创业方面具有三大客观优势:其一,拥有的生源、师资力量较医学类高校多且强;其二,专业类别较医学类高校丰富;其三,综合性大学多处于各省省会城市,拥有所在省份最好的地域资源和市场资源。
2.2 网络调查问卷
通过网络调查问卷,分别了解综合性大学与医学类高校在校生的创新创业和就业想法。分发问卷400份(综合性大学、医学类高校各200份),其中收回综合性大学问卷184份,医学类高校189份。
单份问卷调查结果三类:一是具有创业意向且具备项目想法;二是具有创业意向但尚不具备项目想法;三是希望就业。综合性大学问卷三类结果比例见图1,医学类高校三类结果比例见图2。
从网络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可以看出,样本高校在校生中拥有创业意向的仅占27%,其中有创业项目准备和想法的仅占7%。这些数据反映出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从21世纪初开始实施至今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距国际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从侧面也反映出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欠缺。这就需要我们制定更加完备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并使创新创业的意识在高校教育中常态化推行,改变高校教育传统形式上的毕业-就业模式。在我国不同地区高校创新创业形势也大不相同,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和北上广深等经济发达或人口密集地域的高校通常拥有更好的市场环境和创业机遇。值得庆贺的是,我国高校大都已普及了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也一直在上涨,我国充满弹性和活力的市场条件可以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高校在校生创新创业的热潮会给我国经济注入强大的生机活力,使我国经济结构持续向好向更加优化的方向变革。
医学类高校等具有专业特色型的高校想要取得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成果,首先,需要在创新创业项目中结合市场供求关系突出专业特色,以大力开展专业优势型创业为主,传统型创业为次,利用专业特长赢得市场竞争力,还要抓住本地区的经济特点,理顺并把握好供求关系链,供之所需;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各种对创业有辅助作用的现代科技工具,如信息交流平台、App制作、新媒体工具等。
综合上述调查分析,笔者认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在以下四方面加以重视:一是优化完善大学生创业政策,根据不同条件,不同地区侧重帮扶;二是提高本科阶段的实践教育,增多考察调研的投入;三是高校专业教育应同时重视专业教育—实践培训—服务市场;专业教育—实践培训—理论探索—系统发展两条路线;四是开放高校创新创业环境,允许有实力的市场经济主体参与其中。
由于条件限制,本次调查分析可能存在结论的片面性,但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此次抽样调查反映出一定的问题,得到一定的启示,给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帮助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者将创业教育进一步完善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于奎龙.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9(3):47-49.
[2]雷以柱,李志,陈定梅,等.地方院校师范专业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路径探析[J].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9(1):118-120.
[3]魏姿卉.音乐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对策研究[J].黄河之声,2018(23):99.
[4]谢博,高怡娟,肖事成.高校共享经济与创新创业双向发展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6):124-125.
[5]梁阿莉.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以陕西警官职业学院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5):205-207.
[6]樊红兰,雷云龙,陆杰.老少边贫地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研究——以广西百色为例[J].中国市场,2019(6):179-180.
[7]耿晨光,王海波.创新创业通识教育纳入素质教育培养体系的探讨[J].药学教育,2019,35(1):6-8.
[8]苏琼.创新创业背景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探析[J].大庆社会科学,2019(1):139-140.
[9]张瑜,沈莹莹,杨铭.创新创业背景下国内外个性化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9(8):233-234.
[10]张宏博.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第二课堂建设的探索[J].现代交际,2019(5).
[11]劉若涵,李德根.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35(2):16-19.
[作者简介]石杰 (1984—),女,汉族,黑龙江牡丹江人,牡丹江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思想政治辅导员,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通讯作者:林峰(1983—),男,汉族,黑龙江牡丹江人,牡丹江医学院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药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