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实践再发声 反复验证再推广
2020-04-17林楠
林楠
丁圆教授早年在日本学习,深谙日本不断创新传统的路径,日本学者的治学态度一直感染着他。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他在职能范围内做着应有的努力,试图从自下而上的渠道改变行业的发展。在热爱的景观领域,探索着一个个有价值的问题。每每阐释行业问题之前,他总能保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鲜明观点,默默地尝试解决的方法,兼具景观规划者的宏观远见和微观杂学。
《设计》:哪些国家在景观设计上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
丁圆:近现代美国在科学技术和创新管理等几乎所有方面一直是值得我们学习和追赶的目标。像黄石国家公园的自然保护区以及纽约中央公园的城市中心大公园建设,展现了设计遵从自然的生态观念,毫无疑问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同时在景观设计教育和职业资格认证等领域也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借鉴。德国工业遗址的保护利用、棕地修复方面独树一帜。英国自然风景园曾受到中国古典文人园林的影响,意大利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措施和保护技术备受推崇。还有跟我们有者身后历史渊源的日本,从传统枯山水园林和禅意空间的认知,到近现代接受西方工业文明影响后东西融汇,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其发展规律,并借鉴其经验来发展具有中国特点的现代景观设计路径。日本已经走在了我们的前面,借助于持之以恒的文化推广,先入为主的将一些原本是中国传统经典东西变成了日本文化的代表。比如中国园艺的盆景,在国际上的英文叫“bonsai”,来自日语的盆栽。因此,我们不仅要借鉴西方的创新理念和技术,更要形成自己的文化特点,并且要广为宣传和推广。
《设计》:为何日本把传统的东西保护得这么好?
丁圆:日本人非常重视文化传承和发展,而且会持续不断地投入和关注。在对待文化保护方面,首先是全面接受,一丝不苟、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其次在传承的基础上逐步要理解,要创新,然后这些创新的东西又变成“新传统”,被接受,被理解,被继续创新。周而复始地传承与再创新,不断发展。所以,他们的传统概念中,一方面有一成不变的“老传统”,也有在此基础上演化出来的“新传统”。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方式,既要有文化传承,又要有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
《设计》:景观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丁圆:景观行业是市场需求最直接的对应者。市场需求什么,行业就要及时应对,否则没法生存。但同时,行业不能一味迎合市场需求,而需要教育和引导需求的发展。也就是说并不是市场要求你怎样你就怎样,只有市场和行业协调发展,才能促进良性循环。但是,改革开放三十年,高速发展的增量社会更多是在追求从无到有的高效率,因此景观行业的关注度是如何提高效率以满足市场的大量需求,造成了设计拼贴、照搬照抄,甚至剽窃的严重后果。很多经不起推敲的设计理念和作品,迅速被时代更替,造成大量浪费。
当下,增量社会逐步向存量社会转变,追求单纯高速度已经成为过去。反过来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品质,设计如何让生活更美好。因此,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更要提前预判未来设计的重要方向,教育和引导学生如何发现社会需求、如何应对?同时,也可以与市场监管者、政策制定者一起来探讨行业问题,参与制定相应的标准,从而推动市场和行业的良性发展。
《设计》:您在做一些国家级项目时,是否可以将好的观念逐步扩大影响力,最终影响到国家政策的制定?
丁圆:可能有些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设计大机构和院士等著名学者,通过国家重大研究项目或者才能在某些场合去影响国家的发展方向。我們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只能是认认真真地做好本职工作。在政府咨询会、学术论坛、行业组织等,通过专家、管理者、监督者等的相互交流逐步释放自己观点,达成学界与行业共识,逐步影响到国家的顶层设计,再从国家政策层面引导整个行业。这是一套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双通道机制。因此,我们要有鲜明的立场,要把真实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提出来。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不要等!我们能影响多少是多少,要争取更广泛支持,逐步扩大影响力!我想只有自己做得更好,才能获得更多人的认可和支持,才能推广自己的想法,推动行业发展。
《设计》:现在很多人在做艺术介入乡村的事情,像日本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在国内就很火,您怎样看待这种复兴乡村的方式?
丁圆:当下,一旦认为是一件好事情就会不顾一切,创造条件也要大干快干,迅速全面推广。同时,由于缺乏深入研究的照搬照抄,也有可能在短短几年内,把朝阳产业做成了夕阳产业。我很早就开始关注艺术与设计的融合,借助艺术的创造力和影响力来改变城乡人文环境风貌,促进城乡产业振兴。七八年前开始和志同道合者一起开始设立“艺术介入”机构,从事艺术策划、艺术设计和艺术建设,并建立了艺术与城市更新方向上诸多系统模式,比如艺术与商业、艺术与工业遗迹更新、艺术与传统建筑更新等多个方向的实践探索系列。
事实上,我们看到的日本成功案例的越后妻有项目,只看到了它成功的一面,却没有看到它面临的问题点。我曾经特意在非艺术开幕的时候去考察,走了从大都市东京到十日町交通路线。一路上依旧是游客稀少,街道和公共设施冷冷清清,这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到底起到了有什么作用呢?所以我们要深层次地去思考艺术到底能起到什么作用?又该如何去使用才能达到效果?今天谈乡村振兴,同时面临进一步的城市化。2018年中国城市化率为60%,预计到2035年,中国城镇化比例将达到70%以上。换句话说,未来1 5年内要有1亿多人从农村进入城市,农村就会更加空心化。乡村振兴里我们提五大原则,包括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和产业振兴。人都流失了,留住乡村又有什么用呢?因此,在没有想到好的解决方法前,不要急于宣传所谓的观点,要先去实践检验—下,看看行不行!发现了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通过反复实践验证后,才能够成为切实可行的经验,才能够对外宣传。
我们要改变以前手术般的硬性改变方式,用艺术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将物质环境的记忆性、传承性、文化性的软性要素转化为重要的载体。物质层面很重要,更重要的是人的精神生活。一个城市有故事、有记忆、有温度,就有文化积淀。艺术的潜力很大,创作的余地很大,不要人云亦云,我期待艺术发挥更大的作用。
《设计》:国家会靠举办世界级的盛会去提升区域的发展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那么怎样在规划前期让规划者具有这种远见,提前把控一些问题?
丁圆:事实上,举办盛会期间和平时状态的使用方式完全不同,很难做好早期的远见性,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比如大型体育活动,开会期间设施规模很大,聚散瞬间人流也是非常多。但是大型比赛结束后该怎么用却没有规划,所以导致很多场馆因为场地位置选择、规模、维护成本等诸多问题而荒废。我觉得必须做好前期策划工作,事先把很多现实问题想清楚。首先,选址很重要,既要考虑赛事需求,又要考虑后期使用的便利性,以及如何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其次,比赛设施能不能把赛事需求和平时需求分开,哪些能够保留,哪些可以拆除,又如何使用这些空间?最后,还要从运营的角度去考虑使用的效率和维护成本,避免造成未来经营不善产生财务包袱,不能可持续性发展。
《设计》:很多设计实现后,和设计师的初衷是有差异的,公众会按照另外一种方式去使用,您之前也做过设计与使用现状的差异性研究,可以谈—下吗?
丁圆:这个问题涉及使用的诱导性和选择性的问题。首先,设计明确了物质空间环境的内涵和适合发生行为的范围,也就是空间环境与发生行为的对应性;其次,使用者存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选择倾向性。换句话说,即便是“坐”这个行为,根据人数、亲密关系、行为方式可以选择坐在座椅上,也可以选择坐在地上。因此,设计必须考虑两者的平衡,明确设计空间环境的限定范围,给予必要的使用方式的多样对应。另一个方面,设计的前期策划和后期再评估,事实上通过建成后评估,可以有效的考察设计初衷和使用现状之间的差异,并且通过研究找到其中问题点,提供设计更多有效的参考建议。
《设计》:现在很多项目提出要有公众参与设计,这其中是否存在一些问题?
丁圆:公众参与设计是一个很好的想法,但是盲目以为公共参与是解决问题的万能药是错误的,需要分清職责,合理组织管理和教育引导。针对不同项目需求,如何选择参与对象?什么时候参与?参与方法是什么?参与到什么程度?怎么去引导参与者提出符合大众需求的设计条件?这是一套完整的方法论研究。要通过一个正确合理的技术路径,解决好甲方、乙方、使用者之间的关系。我现在就是一边研究一边实践,试图激发公众主动参与的热情和积极行动的兴趣,并以此为契机形成主人翁意识,出主意、想办法、有行动的进行公共服务管理,形成既是创造者也是享受者的良性循环机制。
《设计》:请您给年轻的从业者一些专业建议?
丁圆:第一,要有思考和明辨的能力。我们会听到很多,要自己去思考分辨真伪和变成自己的行动指南。有了行动指南就要去实践,实践后要总结经验。明确知道做的好和不好的地方,再去实践和总结经验。通过这样反反复复的过程,积累知识经验,必有大作为。第二,要有不断学习的态度。无论什么时候,即使取得了很多成绩,也要去不停地学习。当今社会知识爆炸,知识更新很快,不学习就会落后。同时,学习还要避免断章取义,和网络碎片化学习,需要系统严谨地学习知识。第三,对别人的成果要有选择性和批判性地接受,要有自己明确的目标,不要跟着潮流走,这个也做、那个也做,最后将一事无成。第四,要加强自身修养。最重要的修养是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不美的。未来面对Al人工智能的挑战,更需要美学素养、人文意识、艺术情怀,才能突破规则化、公式化的技术极限,开拓崭新创意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