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更好地关联服务设计的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
2020-04-17——程峰谈服务设计
——程峰谈服务设计
程峰,设计师/创意人,滴滴CDX设计高级总监。从业15年,脚步跨越互联网及广告,专业从体验设计到传播创意,在多设计领域建立了自己的理解。
程峰表示,服务设计在滴滴发挥着最基础,也是最有价值的作用。服务设计思维可以使公司全员避免平台单一视角看待问题,时刻站在更多元的视角去思考司机、乘客、平台所构建的关系,更专注自身如何扮演好创造社会价值的角色。程峰认为,高校要区分两类人才的培养,一类是更偏重设计理论本身,可以通过设计创造概念,为社会带来更多可能性的人;另一类是更注重设计如何具体地应用与落地,通过设计创造商业价值的人。这两类人才的价值无法互相代替。现在来看,社会更缺乏前者,也就是能引领理念、创造概念,为社会开启更多可能性的设计师。
《设计》程峰
《设计》:“服务设计”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管理与营销层面的服务设计概念形式提出,90年代正式进入设计领域,是一个全新的、整体的、跨领域的综合性领域。能否言简意赅地阐释—下您在实践中所理解的“服务设计”概念?
程峰:我理解的服务设计是一种跨学科跨领域的思维方式,更关注这种思维方式本身所能带来的价值,服务设计使每一个设计师得以回过头再重新思考,那些原本在脑海里根深蒂固的认知得以再次升级,随之带来的是提升了对项目的全局思考,更具理解深度。
在具体实践中,服务设计也是以一种思维方式润物细无声的融合进来。
《设计》:“服务设计”概念进入中国以来是否有中国特色的解读和发展?
程峰:仅站在企业的角度来讲,可以分两面看:中国广阔的市场空间,互联网过去的蓬勃发展也普及了体验认知和基础方法论,为服务设计提供了生根发芽的机会;但同时也因为市场竞争环境更加激烈,企业生存压力较大,使人们更希望直接学习到方法论,快速解决问题。
换言之,在企业里推行任何思维方式,如果无法形成在数据上被快速且直接证明价值的方法,天然就缺乏信服力。但反过来说,没有市场空间和激烈竞争,不需要更新弹药库的话,任何企业对新的思维方式也提不起兴趣。
目前能够看到设计师们很聪明,一方面在提升思维方式,一方面在寻找灵活的方式进行尝试。带来的结果是欣喜的,虽然我们并不是每天都把服务设计挂在嘴边,但是实际工作已经有一些改变。
我想服务设计在不同的国家实际落地都会有不同特色,没有对错,而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有不同的理解和解读也都是正常的。
《设计》:以您国内和国际多年的行业观察、创业实践和商业合作的经验来看,服务设计与“交互设计”、“体验设计”等概念之间是什么关系?
程峰:概念上,各自视角不同,我仅能从我所经历过的过程感受中谈及—二。
体验设计在国内最初受软件行业、互联网行业的导向性比较强,对于产品生产开发的指导性比较适用,直到今天在日常工作中,体验设计方法和思维框架依然是产品设计师所需具备的基础能力,同时我一直认为体验设计对品牌的解释是不足够的,在营销、传播的应用层面,也很难衍生出很合适的方法论,这也是受互联网的发展过程的影响。
服务设计的解释系统所能涵盖的范围更广,关注的是整体,而非單一元素,元素内外互为关联,也很好地代入了营销行为,显然更全局,更系统,更动态。
而交互设计,我一般不作为概念理解,大多理解为更具体的设计过程。
《设计》:服务设计着重通过无形和有形的媒介,从体验的角度创造很好的概念。从系统和过程入手,为用户提供整体的服务。请您描述—下您常用的“服务设计”流程和方法。
程峰:服务设计流程已经有很多介绍,也有很多案例的分析,我没有特别的方法。
依然是用户调研、洞见分析、头脑风暴、服务蓝图、工作坊共创、草图概念重构、体验原型、原型测试、开发交付、上线测试…..类似的循环。
在理解上,核心是事件中的角色之间所构建的关系,同时考虑由元素所构成的内外环境因素对事件的影响走势,并从无数线索中发现关键的改善机会点。
我认为不必拘泥于流程和方法,更重要的是根据项目情况和自身所处的环境,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敏锐的洞察力和灵活性是更重要的。
《设计》:滴滴出行是共享经济平台中的翘楚,服务设计在企业的运营发展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程峰:最基础也是最有价值的,服务设计思维可以使公司全员避免平台单一视角看待问题,时刻站在更多元的视角去思考司机、乘客、平台所构建的关系,更专注自身如何扮演好创造社会价值的角色。
《设计》:在实际设计案例中,遇到过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成功的案例是否可以复制?
程峰:最大的挑战也是老生常谈。设计创造的价值有时是长线的、隐性的价值,很难直接量化,在推动决策以及项目落地上,很多时候要依赖设计师的个人发挥。或者可以这样来看:一个项目的合作过程,同样也是一次服务设计的内部落地过程,同样会涉及到角色、要素、场景等,面对不同的项目及合作方,可能所使用的方法不同,成功的案例难以复制,但思路一致。
回归到刚才的话题上:根据项目情况和自身所处的环境,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敏锐的洞察力和灵活性是更重要的。
《设计》:在设计一线奋战多年,在您看来,社会需要怎样的“服务设计”和“服务设计师”?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可以做哪些方面的改进?理论与实践如何相辅相成?
程峰:如果站在社会角度来说,我认为价值最大的是:有朝一日,关注服务设计的不再仅仅是设计师,而是各行各业的各个角色都具备服务设计的思维方式。
在之前,高校的设计专业还叫做“艺术设计”,教育与商业彻底脱钩,上学与就业完全是两件事,近几年也看到很多高校学生在校期间就已经在做App开发了,甚至在考虑创业。
我认为,高校教育过度脱离商业与过度商业导向都是很可怕的。
高校要区分两类人才的培养,一类是更偏重设计理论本身,可以通过设计创造概念,为社会带来更多可能性的人;另一类是更注重设计如何具体地应用与落地,通过设计创造商业价值的人。这两类人才的价值无法互相代替。现在来看,社会更缺乏前者,也就是能引领理念、创造概念,为社会开启更多可能性的设计师。
我认为,随着企业的发展,认知也在进化,未来需要的也不仅仅是纯商业设计师,同样也会需要更多能带来新的可能性设计人才。
从这个角度来讲,理论有理论本身的价值,有一类人才就是更擅长开启更多可能性,未必要求他們自身也通过实践来验证。
《设计》:请谈谈近年来您所感受到的市场、用户及客户在发生的变化。
程峰:站在我从事的互联网行业来看,最直接的感受是用户对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市场对设计的需求越来越大,而且趋势越来越明显。
拿滴滴旗下的青桔单车来说,设计本身直接影响了用户的选择决策,成为了更强的驱动力,通过用户体验及品牌营销,又构建出品牌壁垒。这导致市场间的竞争也从过去的运营导向,升级为品牌导向、设计导向,各竞品从开始的快速投放、快速复制,过渡到了如今重产研、重专利保护、重品牌建设。在这个过程中,设计能够发挥的空间也在变大,重要性也逐渐提高,在滴滴平台内其余的产品上,也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这个趋势。
这说明行业进入了成熟期,也告诫任何设计师都不能拿用户当傻瓜,而是要真正想用户所想。
《设计》:社会的老龄化近在眼前,而万物互联的智能化社会又仿佛与他们格格不入,滴滴出行的服务设计是否有适应老龄化的考量?
程峰:这是很好的思考,是滴滴平台一直在持续关注的。
针对老年人,我们之前推出过老人打车服务,同时子女也可以为老年人代叫车、代付款,不仅在体验层面有考量,在安全上功能上,行程分享等功能也可以实时关注到老年人的行程。
《设计》:时下国内外“服务设计”界的热门话题是什么?您认为值得大家深度讨论的话题是什么?
程峰:我觉得最有讨论意义的是:如何将服务设计的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更好地关联。很显然,很多设计实践具备很强的社会价值,回归到商业价值中就很难被认同。目前各种观点众说纷纭,我个人认为那些设计实践尝试是好的,需要的是有条件的企业主动对接上去。
回归到企业端,依然是如何更深入洞察用户,打通线上与线下不同场景,兼顾成本,找到最高效、最适合的优化方案,创造用户价值商业价值的同时,主动贴合上去,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价值。
这未必是热门话题,但我认为是需要持续深度讨论的。
《设计》:请分享几个“服务设计”创造价值的案例。
程峰:可以说—下近期上线的接送机场景服务设计。
机场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空间环境,具备区别于其他环境的特殊性,经常出现呼叫了网约车之后,司乘双方互相找不到的情况,由于涉及线上与线下特殊环境的原因,用户的整个体验链路容易脱节,尤其在线下,需要融合机场环境下的更优化的解决方案,由此我们从头至尾进行了一次全新流程的设计,并推动开发了AR实景导航的功能,使接送机的体验大为改善。
编辑_Edit_李杰 李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