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创新之我见
2020-04-17杨小兰
杨小兰
摘 要: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学生的语文基础水平,创设自己的特色教学,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不断积累,形成一套理论,反过来指导今后的教学实践活动。本文就笔者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插图的运用等成功经验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导语设计;插图运用;兴趣激发
一、运用好语文教学中的“题眼”——导语
课堂教学应注意“导言”的运用,尤其是语文教学中更应该抓住这个“题眼”,科学地运用,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稳定学生情绪,激发兴趣,做到导言言简意赅,丰富多彩,生动有趣。
(一)紧扣学生实际
农村中学生生活面较窄,需要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在教材与学生之间营造一种亲近感。在《第二次考试》的教学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言:“同学们知道这样一段顺口溜吗?‘教师的法宝考、考、考,学生的绝招抄、抄、抄,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大小考试不知经历了多少次,考试大多在试卷上进行,但有一位叫陈某某的考生,经历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考试,成绩出人意外的好,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你若不信,我们来学习《第二次考试》吧。”教师出示了学习思考题,一篇自读课文顺利地学完。从学生熟悉的试题入手,让他们自觉的读课文,与教材内容产生共鸣,吸取文中营养。
(二)紧扣学生心理
初中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处于高峰期,教师把握住这一心理特点,就可以很快地把学生引入一个知识的新天地。比如:《故乡》一文的导言设计:在碧绿的沙滩上有位与我们年龄相仿的少年,一轮金黄的圆月挂在天空,每当西瓜熟时,手持一柄钢叉叉那偷吃西瓜的猹,那动作不亚于机警的小侦察员,冬天,在雪地上捕了好多的鸟,你想知道怎样捕鸟吗?就跟我一起走进《故乡》。此时,学生交头接耳,面带微笑,有的急于翻阅教材,希望从中找到答案,这一导言,抓住了与学生年龄相仿的捕鸟方面的语言和语气,充分利用想捕鸟的心理,缩小了主人公与学生之间的时空差距,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简略地介绍了课文内容及课文中的主人公,一箭双雕,教学工作进行得十分顺利。
(三)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典型人物的典型特征,最能扣住学生的心理。如何利用人物特征造就学生探究心理呢?在教学《孔乙已》一文中笔者做了这样的尝试:
师:“偷就是“窃,“窃就是‘偷,这种说法对不对呢?
生:对。
师:但有人说窃不能算偷。
生:这个人可能没读过书。
师:不,他读过了好多书,我们穿衣服做多不超过一周,但有一個人从穿上这件衣服就没有有洗过,也没有补过,似乎有十多年了。
生:这怎么穿呀,又脏又臭又不舒服。
师:孔乙己——鲁迅笔下的一个人物,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这一导言,从反面造成一种吸引力,能始终牢牢抓住人物外貌和语言特征。给学生一种吸引力想去文中孔乙己其人以及他的生活状态和生活环境,让学生认识到给主人公造成悲剧性格的封建科举制度,对挖掘课文思想感情有着极大的作用,真乃“一石激起千层浪”。
(四)引导学生去论辩
初中学生既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又有好胜心,大多数学生要求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把他们的思维导入教材中。在《卖蟹》的教学中,用了这样的导言:从前一课《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了解到于勒的悲剧命运,造成它的悲剧根源在于社会,在于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而今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市场经济活跃,人们的经商目的是什么?学生有的说钱也有的说不是,不是为钱又是为了什么呢?有的学生为此争得面红耳赤,各抒已见,笔者见火候已到,顺水推舟地说:“相比之下,社会主义社会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卖蟹》一文好吗?。这导言既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容和主题的理解,也给课堂渲染了诙谐的氛围。
总之,导言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题眼”,方式亦多种多样,只要精心设计,科学安排,吸引学生注意力,就能达到统领全篇,辉映金堂的艺术效果。
二、借助插图,培养学生各项能力
在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中都配有插图,这些插图,不但生动形象,而且富有启发,语意深刻,在教学中,运用好这些插图,对教学效果的提高,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价值。
(一)借助课文中插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材中的每一篇插图,都是文章重点部分的具体体现,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不但解决了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课文有更加独特的见解、创造性的发展,还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人的认识往往都是从生动的直观印象到抽象的思维,经过观察、思维、概括,得到结论,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二)文中插图利用,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十分有利
思维的表达方式是语言,学生要借助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一切思维活动。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必须重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初中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根据这个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进行看图说意训练。在课堂中,要求学生说得有条有理,前后连贯,合乎逻辑,把自己的思维过程清楚地表达出来。比如在《再见了,亲人》一课中,课文主要写抗美援朝战争结束时,最后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离开朝鲜时,中朝两国人民依依惜别的场景,课文中有一幅插图,如果老师简介一下画面的背景,让学生去观察思考,老师提出疑问,学生根据画面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大胆的想象,积极发言,阐述观察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通过一次次的观察思考,发表见解,再经过联想、争辩、归纳,从而使学生有独特的主见性,对课文理解得更透彻,把中朝两国人民惜别之情留在了心中,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利用插图学习课文,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还激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激发兴趣用妙招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能在兴致勃勃中学习,首先要给学生带来愉快的情緒体验,在精神上得到满足和鼓舞,并在学习中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把对语文课的学习当作有趣的智力活动,是一种精神享受。为使他们感到课堂上有无穷的兴趣,擅长教育的老师有以下做法。
(一)情绪感染
对工作的自信和热爱是指教师以自己的言行表现和自信和热爱的情绪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调动起学生对的学习兴趣和对语文的热爱。
(二)信心激励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一切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他们对语文课兴趣盎然,让每个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信心百倍,这样的激励不仅对学生学好当前的课程有巨大帮助,而且对学生将来的学习乃至一生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但是激励的语言也不能过于平凡,过于平凡就失去了激励的价值,如著名教育家钱梦龙老师执教《故乡》一文时,两节课中仅有两次激励,简单而又明了,在学生讨论完了提出的问题后说:“你们大家对这个问题解决得真好,你们的学习能力超强,使我特别高兴。曾经在杂志上我看到过这个问题的讨论,(《故乡》中所提的三种生活),而你们在这里一下子就解决了,所以老师认为你们完全有能力自己写文章发表到杂志上”。课堂上老师用这些激励的话语,会播下求知的种子,点燃自信的火焰,激励孩子们勇攀高峰,向着更辉煌的明天奋进。
(三)传情带意
教书育人是教师工作的最大特点,它不同于其他行业,直接面对的是一群情感丰富、容易感情激动的学生。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授课之前深入挖掘教材,首先要“自己走进教材,进入角色”,然后把作者寄寓于文章的情思转化为自己的真情,让自己了解作者的心理,用传情带意的语言去感染学生,使学生沉浸在感情的海洋中,得到充分的感染和熏陶,在教师涓涓如流的潜移默化中接受深刻的思想教育。
(四)人参滋补
“看戏之人参汤,可养精益神,使人不倦,不可小看”这是清代戏剧理论家李渔对插科打诨的比喻。同理,课堂教学要使学生不打瞌睡,也要有适当的放松和休息,不妨巧插一小段抒情曲,一张一弛是文武之道,张弛有致,便于心理调节,抒情曲是指与讲课主旨有关的有趣味的人和事,或是有雅意的诗文、名言等。如,介绍作者、时代背景时,适当插入一些名人轶事、世俗风情;吟诵几句古诗,讲一段历史故事,插入一些名言,阐述某一哲学原理等等。讲些与主旨有关的风趣幽默的话,也都可以看做抒情小插曲。
参考文献:
[1]张占杰.中学语文教学法十讲[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倪文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