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河北民歌中小调歌曲的风格特征
2020-04-17张静
张静
摘要:河北民歌涵盖了丰富的人文内涵,是燕赵文化的重要载体。河北民歌小调优美动听,广为传唱的有《捡棉花》、《放风筝》、《茉莉花》等。其小调的旋律生动、幽默,节拍较规整,有时也运用混合节奏型;从曲式结构上看,河北民歌多体现为乐段的结构,主要由“起、承、转、合”四个乐句构成方正型乐段结构;河北小调民歌语言富有特色,有着“老呔儿”方言;歌曲中衬词的运用不仅突出民族和地方特色,还可以起到扩充结构,丰富旋律,渲染歌曲气氛,丰富音乐形象等作用。
关键词:河北民歌;小调;风格特征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02-0079-01
一、曲调优美,旋律风趣幽默
河北民歌受到东北方言的影响,它的旋律高低起伏,展现出生动的韵律,但每首歌曲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有的民歌旋律高起低落,音高从高到低递减,有的民歌则是中起高抛低落,成抛物线状,有的则添加装饰音或变奏发展下去。
例如民歌《小白菜》,歌曲首句的第一个音是全曲最高音,吸引听者的注意力,随着歌曲情绪的变化,音高层层递减,最后一个音是全曲最低音,表达出孩子内心的伤痛和悲楚,歌剧《白毛女》中的著名选段《北风吹》就是由此改编而来。
在河北小调民歌《绣灯笼》中,旋律朗朗上口,如同说话一样,随着音乐的发展,旋律逐渐向高音区上行,为高音做铺垫,利于演唱者发挥,在f2达到旋律的高潮,之后旋律又下行,降至低音收尾。整个过程如同抛物线一样,虽有高有低,但是循序渐进旋律回旋萦绕,优美感人,耐人寻味。
二、节拍较规整、节奏变化多样
河北民歌中小调歌曲大都是属于规整节拍,而规整节拍的自由化是指以规整节拍为基础,在一首曲子中可以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规整节拍相互替换使用。例如《小白菜》,这首歌曲采用的是5/4和4/4拍前后使用的节拍,但大部分的河北小调民歌还是一首曲子中只出现一种规整节拍,并以2/4拍居多。
不同的歌曲采用的节奏型方式也不尽相同,一种是比较统一、单纯的方法,用均分律动节奏体现了从容、工整的节奏特征,如民歌《探亲家》中的大部分乐句把一小节按照x一、xx、xx xx等份均分而成的节奏类型,使得律动强弱分明,节奏感觉均衡,比较易于念唱。另外一种各种节奏型混合运用,河北民歌小调歌曲《放风筝》的节奏型就比较复杂都混合在一起,而且这首民歌速度比较快,生动地表现出民间女子在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时节春游踏青,并沉浸在与风筝游戏的愉快氛围中的场景。
三、曲式结构
河北小调民歌曲式结构多体现为乐段的结构,主要由“起、承、转、合”四个乐句构成方正型乐段结构。例如《小白菜》使用的是五声徽调式,全曲是由五声调式的徵音开始,而结尾音又准确地落到徵音上,其主音在全曲六小节中有五小节反复出现,着重强调了调性,这也反映出主音徵音在整首音乐作品中占据主导、核心地位。《小白菜》全曲只有四句歌词,共六小节,基本是一字一音,词曲结合较为紧密,这在众多民歌中也是非常精炼的作品。作品开始的第一小节其旋律呈现为下行极进,音符包括有“5、3、3、2”这四个音符,这也是整个歌曲的主题动机,旋律向下变化发展。在随后的几个小节中,旋律由连续下行的音型组成,节奏型体现为前短后长,整首作品的词曲结合方式多体现为由一字一音。
四、独具特色的“老呔儿”方言
河北民歌中的小调歌曲在语言方面可以说是独树一帜,但河北方言和普通话在语音、语调、节奏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尤其是其语言具有如吟似唱的韵味,悠长而婉转的腔调,所以被称为“老呔儿”。
《捡棉花》是呔韵民间音乐文化的经典代表,“年(哪)年(啦)都(哇)有个七月二十八(咧呼嗨)”中“年”字,重复了两次,都明显的唱成“niǎn”,变二声为三声,并且都在“年”后面加入“儿化音”,这也就是“老呔兒”方言的主要表现之一。由此可见,字调对唱词有着明显的影响,当地人民在唱歌的时候对曲调的润腔通过上挑下滑及倚音、装饰音的加工,将语言的灵魂依附在民歌的旋律上。
五、衬词形象生动
《放风筝》全曲多用“哎咳哎咳”、“那咿呀呼”、“也”和“那个”等衬词。它们和实词结合起来延长,有时候实词唱了半句就插进衬词,使得衬词贯穿整首歌曲成为这首民歌的鲜明特色,同时也生动地描绘出一个姑娘在月下扎风筝,送给亲人或心上人,寄托着自己祝福和思念,表达着对自由爱情的向往。
歌曲中衬词的运用不仅可以丰富音乐形象,还可以起到扩充结构、丰富旋律、渲染歌曲气氛等作用。如昌黎民歌《捡棉花》中衬词“咧呼咳”、“慢啦慢的游哇”、“哈呀唉嗯唉”、“哟喂啊唉”的使用,使得其歌曲结构得以扩充,全曲共九段,每段词仅上、下两句,但曲调却扩充为六句23小节,其中独立的衬句有五个,结构的扩展一目了然,加长了乐句的结构,衔接十分自然,大大丰富了音乐语汇和音乐情趣,使得感情表达更加充分。
河北小调民歌是我国传统民歌宝库里的一颗璀璨明珠.在新时代的发展下,民族音乐的价值变得越发珍贵,需要更多人对其进行传承与保护,只有这样才能让珍贵的艺术瑰宝得以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杨娜.河北民歌的演变与发展[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9.
[2]高峰.河北民歌的艺术特征与传承发展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