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为思想对于当代人生活方式的启示

2020-04-17张皓鑫

青年时代 2020年3期
关键词:无为直觉

张皓鑫

摘 要:无为思想是老子思想中的重要观点,其贯穿《道德经》始终,但是对老子无为思想的认识是见仁见智,笔者认为老子所谓“无为”并非无所作为,也并非无所不为。笔者将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从佛家、道家以及心理学的相关方面侧重于人们的心灵和精神的领域探讨一下关于无为的实际妙用,也探讨一下该如何把无为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从而更好地发挥出自身的潜力和优势。

关键词:无为;无心之感;内在比赛;直觉

提到无为思想,当下大多数人都不会十分认可,现在社会是崇尚竞争的社会,不去为怎么能获得尊重和财富呢?当下大部分人都崇尚竞争、博弈和积极谋为,都希望自己能通过不断的努力获得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然而现实真的如此吗?也有人又认为老子无为的思想是在讲权谋术,因为其强调:“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也。”笔者认为上述两种观点都是不全面的。首先,老子的无为思想并非是无所作为,老子讲的无为思想中是建立在有为思想的基础之上的,是无为而无不为的,是为无为的,同时这种为无为也不是刻意去做无为的样子,无为是合道而为,并不是加入了自身的很多主观执念和偏见。其次,老子无为思想中也并不含有权谋的意味,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并不是为了强调达到无不为的目的,如果有目的的去为是不可能做到无不为的,其真正意思应该是只有做到无为才可以更好的为,无为就是合于道的为,合道而为就能更好的为,以至于达到无不为。

老子的思想特别强调阴阳的相互对待辩证,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等一系列的观点都是为了衬托凸显他的这种观点,所以我们要知道他讲的无为和有为是密不可分的,他强调“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就意味着无为是为了更好的去为,有为要通过无为(自然而然的道)而展现出来,而非主观造作、刻意练习。我们现在人通常会讲要放下执着,非常强调“放下”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可以说跟老子讲的“无为”有些形似,但实际上又有很大的不同。老子讲:“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其又讲,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在此讲的是为而不为,亦即无为才能更好的为,不难看出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单纯讲放下随缘,而是看上去像放下随缘,我们首先要去面对现实生活的种种而去为,不逃避不执着,然后自然而然去做为。同时,如果我们确实没有办法解决问题的时候也能放下,不让我们纠缠其中,这就是“为而不恃”的意思。

我们大多数人遇到问题通常都是两个基本解决办法,首先就是不为,不去正视问题并且逃避退缩,有的选择直接回避问题,有的选择用心理自助的方式去给内心作安抚,实际上也是一种自我的麻痹,一时可能会感觉良好,其后患可能会更多。其次就是为为,面对问题时不能全然而为,在为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幻想执着,在这其中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常常体现在为的过程中走走停停,导致拖延和效率的低下,这也是主观刻意去为的弊处。圣严法师常说:“生活中难免出现逆境,我经常劝勉大家,处理棘手的问题时,应该坦然地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笔者认为这也体现了老子无为思想该有的处事方式。当我们能做到为无为的时候,我们就会由内而外的去看待自己的生活,既能接纳事情本身,也能放下随缘。在这种状态下,你才能更加了解自己和世界,从而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并破除自身繁杂思想的藩篱。

在《庄子·至乐》篇中讲到庄子妻死后鼓盆而歌的故事,其友惠子不能理解庄子的异常表现,难道庄子真的是很绝情吗?笔者认为答案肯定是不对的,庄子并不是绝情,而是其从内向外的看到这是天道自然的规律,他认识到不是妻死的事件导致他悲伤,而是自己的想法让自己产生了悲伤的情绪,如此认知便能让其安于自然的变化,破除对生的执着,对死的畏惧,这样才是更好地去为,并去面对妻死这件事。

而我们现代很多人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变故都容易走向极端,要不就是夸大现实事件,很难走出阴影,要不就是回避问题,不敢去面对,这无疑都是错误的做法,只能让我们更加痛苦和执着,这都是在从外而内的看待事件,认为是事件导致了我们的焦虑和抑郁,这都是主观有为的做法,都没有认识到根本问题。心理学中常用洋葱形容一个人的痛苦状况,认为现实的实际痛苦就如一个洋葱心,由于我们自身思想的防御和执着,使洋葱心上裹上了一层一层的洋葱皮,结果痛苦变成了一个比实际大数倍的洋葱,这个譬喻就是希望现实中人们能够去正视面对伤痛本身,不试图掩盖和消灭它,如此则伤痛尚在,但它就只是一个洋葱心而已,我们自然而然地就能接納并化解它。

在《周易》咸卦之中也有无为思想的体现,“咸”在此应视为无心之感,即咸=感-心,无心之感就是不要用有心去感,而是要无为而咸。从其卦爻辞上看,从初爻咸其拇一直到上爻之咸其辅颊舌,都是在讲我们要从下往上无心地去体察身体变化。从咸卦的卦象上看更加明显地体现了这层意思,其卦象为下艮上兑,艮为止,在下代表内心如如不动,兑在外,代表身体和环境等,兑上开口,代表要向外感通之意,象义就是保持思维的专注平和去体察外在的环境,正是如此无思无为,才会感而遂通天下之道。《金刚经》中有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也是告诉人们不要因任何事而在主观上产生我执法执,从而失去客观性,只有无为无所住才能明心见性,才是真正的修行。

这种无为的生活方式目前已经在很多领域被证明是十分有效的,运动心理学的先驱提摩西·加尔韦在其《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一书中提出了“内在比赛”这个概念,他认为要想赢得比赛,秘诀就是不要过于执念,要充分相信自己的身体(自我2),排除主观自我评价(自我1),这样的状态下可以让意识平静,可以让自我2保持信任和专注,其通过30多年的探索后发现,通过重视内在比赛能够让每个选手都能更加发挥出自身的潜力,让运动员不仅可以得到运动的快乐体验,而且同时也能取得更好的和成绩。无为的思想不仅可以使身体状态达到更高水平,同时对人们产生重要的创造性思维有莫大的助益,心理学家斯蒂芬·吉利根曾形象地说:“人一思考,身体就像便秘。”他相信过多思考会让人陷入主观,从而缺乏了能动性和创造性。著名舞蹈家迈克尔杰克逊曾说:“并不是我创作出了优美的歌舞,我只是一个管道,是‘上帝的乐器,并不是我在创作歌舞,而是歌舞通过我自身这个管道自然流淌出来的。”这股生命力和管道流淌出来的东西就是为无为的产物。

同时,人们当下也越来越认可直觉的重要性了,直觉就是人在无为的状态下所呈现的一种感应,直觉并不是漫无目的的胡乱对应,而是身心无为状态下所产生的一种认识上的飞跃。琳·A.罗宾在《直觉训练课》中向我们展示了它的能量,这种能力就好比我们在开车过程中形成的下意识动作,作为开车老司机来说,更是很多时候可以不经逻辑分析的可以预判其他司机的开车意图,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这就是直觉思维,它同时具有能动性和灵活性,可以对事物有更加深入的认识。无数社会现实的例子证实了这种无为思维方式的优势,的确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发挥出自身的能动性,从而做出更好的预判和更合理的选择。

那么我们该如何在生活中去践行无为的哲学呢?《道德经》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庄子·大宗师》云:“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虚静和坐忘就是去实现身心无为的一种途径,都是以无为的形式去发掘和发现个人的潜能,在这种虚静无我的状态中去更好的为。当下流行的类似修行方法有很多种可供我们参考,如道家的辟谷静坐养生、内观禅修、瑜伽和冥想等方法。它们都与老子所提倡的致虚守静方法大体类似,都是要我们用宁静的心与身观察对外在环境产生的感受和想法,通过观察呼吸、各个身体部位和自己的情绪等,让自身达到放松安静的状态。笔者认为这些方法都是很好的修行方法,其中大多都有细致的操作方法,相对都是比较容易日常实行的,但当我们通过这些方法修行的时候,一定不要刻意强求虚静和坐忘的状态,如此就会又回到有为的老路上去了,不能有目的的去模仿这个形,否则难以持之以恒。

例如,德宝法师在《观呼吸》一书中提讲到观想呼吸的禅修方法,其只是要求人们把念头集中在敏感的鼻翼附近感受呼吸的进出,并不强求人们思维的专注和姿势的标准,当自身意识到思维走开后,不去评断和控制,温柔而坚定的回到当下呼吸之中,所做的就是有意识地不断关注呼吸进出的体验,如此就能自然而然的培养出定力。我们要多关注自身的体验和内在的思维模式,不需要刻意去关注身体等外在的感受和所达到的境界,如此我们才能真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为无为而无不治也。这种修行方法的目的就是要做到没有法门而处处合道,当我们以无为的方式去打扫庭除的时候,打扫庭除就自然而然的是道,人们不会因此感到疲惫和厌烦,反而会有自在快乐的感觉,如此行住坐卧都可以是修行,看着不像修行反而是真修行,如《金刚经》所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但是这种生活境界是不容易达到的,也并非言语所能讲通,必须经过我们不断践行体悟领会其要旨。

综上,笔者认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具有很深刻的思想内涵,现今仍然对我们的生活和认识世界有重大的启迪和教育作用,其跟近现代心理学、佛学和儒学的思想都有很多契合的部分,笔者认为十分有必要去进一步探研无为思想的精髓,去消除对人们的误解和误读,以期帮助人们实现更加自然自由自在的幸福人生。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陈鼓应.庄子[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

[3]释印顺.般若经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7.

[4]琳·A.罗賓.直觉训练课[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8.

[5]提摩西·加尔韦.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

[6]向世陵.中国哲学智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7]德宝法师.观呼吸[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8.

[8]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无为直觉
“好一个装不下”直觉引起的创新解法
拉马努金——天才的直觉
林文月 “人生是一场直觉”
一个“数学直觉”结论的思考
数学直觉诌议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无为”的负利率
R0代数的直觉模糊子代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