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恩来:为国奔波,结交天下

2020-04-17张宏喜

党史博览 2020年3期
关键词:赫鲁晓夫匈牙利巴基斯坦

张宏喜

周恩來参观柬埔寨国家博物馆

密集出访11国,行程十万八千里

通过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新中国和周恩来的名声远播天下。但就外交来说,参加国际会议仅是外交的一种而已,大量的本国与他国之间存在的问题要靠双边交往来解决,发展与他国特别是与大国、邻国的正常和友好关系,以保证本国在本地区和在全世界应有的地位,为本国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环境,以此获取和维护本国利益。周恩来兼任共和国首任外长,考虑和搞好国家的外交自然是责无旁贷的,而到其他国家访问,首先是到周边的亚洲国家访问,开展双边外交,是其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

于是,周恩来从1956年11月开始,集中安排了一次访问亚洲国家的行程。原计划是先后访问越南、柬埔寨、印度、缅甸、巴基斯坦、阿富汗、尼泊尔、锡兰(今斯里兰卡),但在印度时收到中央转来的苏联邀请周恩来访苏和关于访问波兰的电报,决定推迟对阿富汗、尼泊尔、锡兰的访问,先访问苏联、波兰,后来又加上了匈牙利。从1956年11月18日起,中间回北京几日,到1957年2月5日归来,共访问11国,整个行程70余天,行程约5.4万公里,也就是说十万八千里。

看看这次出访的路线图,就可以知道这次访问其实是一次来回奔波的穿梭访问。

11月18日访问越南;11月22日访问柬埔寨,其间参观了磅湛省橡胶园、暹粒省吴哥古都遗址;11月27日二访越南;11月28日访问印度,其间接见来印参加释迦牟尼涅槃2500周年的达赖、班禅,参观访问孟买、班加罗尔、马德拉斯邦、东北部工业区、加尔各答;12月3日在印接中共中央转告的赫鲁晓夫邀请访苏的电报,次日接中共中央征询访问波兰的电报,周复电同意访问两国;12月10日访问缅甸,到了克钦邦、掸邦,12月15日与缅总理吴巴瑞乘车到我国云南芒市,出席中缅边境各族领袖座谈会和边民联欢大会,17日返仰光;12月20日访问巴基斯坦,其间到了西巴基斯坦省、东巴基斯坦首府达卡;12月30日二访印度,在尼赫鲁总理陪同下乘火车前往钱地迦参观水闸工程,其间见达赖;1957年1月1日晚离印回国,1月3日抵京,晚上出席中央政治局会议;1月7日抵莫斯科,其间除与苏联领导人会谈外还会见了东德政府代表团和匈牙利领导人,举行了中、苏、匈三方会谈;1月11日访问波兰,其间到了南部的克拉科夫市、第二大城市罗兹;1月16日访问匈牙利;1月17日,再抵莫斯科;1月19日访问阿富汗,其间到了南部城市坎大哈;1月24日三访印度;1月25日访问尼泊尔;1月29日四访印度,其间访问文学家泰戈尔家乡,访问泰戈尔创办的国际大学,接受该大学授予的名誉文学博士学位;1月31日访问锡兰;2月6日回到昆明;2月12日回到北京。

这样长时间在国外进行如此密集的访问活动,在各国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中,不知道还有哪一个?为了新中国,周恩来做到了别国领导人做不到的事情。

访问越南、柬埔寨、印度

1956年11月18日,周恩来访问越南。在越南,周恩来受到了热烈欢迎。中越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欢迎场面可以说是万众欢呼,掌声雷动。特别是与胡志明相见,那是老战友、老兄弟,热烈拥抱。周恩来说:“我愿意提出保证,中国永远遵守五项原则,坚决反对大国沙文主义,这样来增强各国的友谊和加强各国之间的团结。”

11月22日,周恩来访问柬埔寨。那时两国还没有建交,可是仅有30万人口的金边,竟有10万人走出家门欢迎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上,周恩来给柬埔寨代表的印象太深刻了。在万隆会议上,柬埔寨代表西哈努克说:“周恩来他那高超的智慧、渊博的学识和文雅的风度,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西哈努克报告了他的国王父亲。国王苏拉玛里特给予周恩来最热情的欢迎。双方谈的重点是华侨问题,因为在500万柬埔寨居民中有30万华侨,而且在城市中的华侨常常集中居住,少有同当地人结婚。华侨的生活常常要比当地人好,经济实力较强,引起当地人不少想法。周恩来对主人说:“华侨在柬埔寨应遵守当地法律和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可以使华侨慢慢同化,参加柬埔寨的大家庭;华侨和华侨子女应学习柬文与柬语;鼓励华侨对柬建设投资,在人力、物力两方面对柬埔寨作出贡献。”国王和西哈努克听了很高兴。1958年7月19日,两国建交。

1956年11月28日,周恩来开始访问印度,停的时间长,走的地方多,走遍了印度东西南北的大城市和工业中心,所到之处受到热烈欢迎。周恩来在印议会发表了讲话,对议员们说:“中国人民深深知道,要搞好建设,就像尼赫鲁总理所说‘和平是一种绝对的必需品。”“对中国人民来说,没有比和平更可贵的了。”周恩来对中印共同倡议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给予高度评价,说:“历史将要证明:一切违反五项原则,企图把一方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的做法,在现代国际关系中,最后都会是行不通的。只有实行五项原则,才能符合我们时代的要求。”议员们多次热情地敲桌子(有些国家有这样的习惯,人们以敲桌子代替鼓掌),表示赞同,气氛热烈。这次访问,周恩来与尼赫鲁的六次会谈大多能谈得来,即使尼赫鲁对苏联出兵匈牙利的看法与周恩来不同,也没有影响会谈的友好气氛。通过这次访问,两国的友好关系得到巩固和发展。周恩来去印度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动员在那里的达赖回国,经过三次谈话,从各方面讲清了道理,达赖按周恩来的要求回国了。班禅也在印度,周恩来同他会谈后,他也回国了。

访问缅甸、巴基斯坦

12月10日,周恩来飞往缅甸。这是他第三次访缅了。缅甸是个多民族的国家,缅族占多数。周恩来访问了故都曼德勒、克钦邦首府密支那、掸邦首府东枝。周恩来还邀请缅甸总理吴巴瑞乘车到我国云南芒市访问,出席在那里举行的中缅边境各族领袖座谈会和边民联欢大会。这次活动非常成功。周恩来说:我们两国的确是山连山,水连水,地理上把我们连在一起,边界不能够把我们的友谊分开。联欢活动对推动两国边民的友好,对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这种外交形式可以说是一种创新,被周恩来称为“串亲戚”,体现了国家领导人的亲民作风。

这次访缅,把警卫人员弄得很紧张。那时边境尚不安定,有国民党的残余部队。有次两国总理一高兴,临时决定乘船游湖。誰知找来的小船质量不高,到湖心漏水,船工只能自己往外淘水。就这样折腾了3小时,警卫人员紧张得不得了,可周恩来总是沉着地安慰大家。

在仰光与吴巴瑞总理的会谈免不了谈中国反对大国沙文主义的问题、华侨问题、革命输出问题。周恩来说,中国在这些问题上说话是算数的。前任总理吴努曾对周恩来说:“缅甸的人口只有1800万,而中国的云南省就有1600万至2000万,因此缅甸的人口只及中国的一省。缅甸对于中国是有一些恐惧的,希望中国尊重缅甸的领土完整,请阁下原谅我们这种恐惧。”经周恩来多次与吴努交往交谈,他理解了中国。新任总理吴巴瑞表现出同样的担忧,周恩来又不厌其烦地做工作,表明中国不会利用华侨做对所在国不利的事情,不会输出革命,不会搞大国沙文主义。

周恩来这次访缅再次给缅甸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吴巴瑞总理说,“周恩来总理对缅甸的友好访问,为中缅友谊大厦增添了另一根支柱”,“这个大厦是按照五项原则建造的,而周恩来总理是这些原则的主要建筑师之一”。

12月20日,周恩来访问巴基斯坦。这是他第一次访问这个国家。在亚非会议上,巴基斯坦参加了受美国影响而提出的“九国提案”,因为那时它是美国操纵的东南亚条约和巴格达条约成员之一。周恩来很快发现巴基斯坦是可以争取和团结的,所以当耿飚出使巴基斯坦时,周恩来找他研究如何做好巴的工作。耿飚说,周总理“不因为当时中印之间的友好关系而疏远巴基斯坦,也不因为巴基斯坦是两个反共反华国际组织的成员而排斥它;相反,他多次同巴方领导人会见,体谅巴的处境,实事求是,推心置腹,坦诚相待。由于周总理的耐心工作,我国在同印度保持友好关系的同时,同巴基斯坦的关系也得到很大发展”。

周恩来第一次访问巴基斯坦受到了热烈欢迎。东巴基斯坦首席部长拉赫曼说,为中国总理举行的这次欢迎会,是他的同胞“自从独立以来为任何外国客人所举行过的最盛大的一次”。

1956年12月袁周恩来访问巴基斯坦时参观拉合尔皇家清真寺

周恩来说,他访巴的目的一是寻求友谊,二是寻求知识,三是寻求和平。苏拉瓦底总理向周恩来保证不参加美国对中国的侵略;在相互关系上,巴不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但是同意万隆十项原则。周恩来说,这就是两国的共同点。

大批外国记者追问周恩来对敏感的“克什米尔问题”有何看法,周恩来说:这是印巴分治时英国分而治之的结果。“我们对这个问题正在研究阶段,在中国有这样一个原则,没有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但是“希望看到印度和巴基斯坦和睦相处,并且解决他们之间的争执”。

一路上,西方记者向周恩来提出一系列尖锐、敏感、刁钻的问题,周恩来一一应对,对答如流,无懈可击。

之后,无论巴领导人怎样变换,对华友好始终如一。现在巴成为我国的铁杆朋友,被称为“巴铁”。习近平主席访巴时,两国建立了“全天候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一提法前所未有。今天两国关系发展得如此友好,就是从周恩来时期开始打下的基础。

12月30日结束访巴后本应接着访问阿富汗,但苏联的赫鲁晓夫希望周恩来能访问苏联,因为发生了“波匈事件”。波兰也邀请周恩来访问,匈牙利更希望周恩来去访问。这样周恩来二访印度后就回到北京,然后去了苏、波、匈。

访问苏联

赫鲁晓夫捅出了大娄子 

所谓“波匈事件”,其实是赫鲁晓夫捅出来的娄子。1956年2月14日至25日,苏共召开了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赫鲁晓夫在大会结束前夕的24日深夜至25日凌晨,突然作了4个半小时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否定斯大林,苏联何以立足?社会主义阵营怎能不乱?波兰、匈牙利首先出现了政治动荡。赫鲁晓夫面对波、匈动乱慌了神儿,采取高压手段直至出动苏联军队,结果越弄越糟,这才想起来向毛泽东求救,请求派周恩来去一趟。

现在看来,斯大林在取得伟大成就,使苏联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强国,特别是领导红军战胜德国法西斯的同时,犯了一些严重错误,这些错误早晚会被揭露出来的。但面对以美国为首的强大敌人,什么时候揭,如何揭是有讲究的,必须权衡各方面的情况和利弊,才能下定决心。尤其是在揭露斯大林的错误时,不能把斯大林的功劳也一笔抹杀。比如说,斯大林领导苏联战胜德国法西斯这样的事实怎么能一概否定呢?二战时几位立了大功的元帅也好,其他元帅将军也好,谁能代替斯大林的领导作用呢?希特勒采取突然袭击,赫鲁晓夫不首先归罪于希特勒,反而把责任都集中到斯大林身上,岂不是敌我不分?虽说斯大林开始麻痹大意,但后来能扭转局面,直到彻底消灭希特勒是何等的不易和了不起,怎么能一笔抹杀呢?赫鲁晓夫搞秘密报告那样的办法,无异于给强大的敌人提供了使苏联自己和社会主义阵营致命的政治原子弹。赫鲁晓夫的所作所为果然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周恩来是如何处事的

面对美国发起并带领西方国家大搞的冷战,苏联也只能对着干,中国更没有别的选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周恩来是如何处事的呢?

周恩来先到苏联与赫鲁晓夫等主要领导人会谈。他首先着重阐述了毛泽东提出的“世界求和,长期防御”的世界战略方针。

毛泽东提出的“世界求和,长期防御”的世界战略方针,体现在1954年10月毛泽东对来访的印度总理尼赫鲁的谈话中。他同尼赫鲁进行了四次会谈。10月23日,毛泽东说:“我们现在需要几十年的和平,至少几十年的和平,以便开发国内的生产,改善人民的生活。我们不愿打仗。假如能创造这样一个环境,那就很好。凡是赞成这个目标的,我们都能同它合作。”“还有一条经验。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是防御者胜利,进攻者失败。第一次大战中,德国军队在西边打到巴黎,在东边几乎打到彼得格勒,但是结果进攻者还是失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进攻者,德国、意大利、日本也都失败了。而防御的一方取得了胜利,虽然在防御这一方面的一些国家被战争削弱了,例如英国、法国。”

10月26日,毛泽东说:“尼赫鲁总理这次来访,一定会看出来,中国是很需要朋友的。我们是一个新中国,虽然号称大国,但是力量还弱。在我们面前站着一个强大的对手,那就是美国。美国只要有机会,总是要整我们,由此我们需要朋友。”

其实,当时不仅中国对美国弱,苏联对美国也是相对弱的;社会主义阵营对资本主义阵营同样是弱的;新独立的民族独立国家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国家,就更显得弱。维护和平,创造环境发展自己,无疑是中国、苏联、社会主义阵营和民族独立国家共同的任务。把毛泽东的这一世界战略方针讲给赫鲁晓夫等恐怕是很必要的,因为这是指导各种工作的总的方针。

“波匈事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苏联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搞大国沙文主义引起的,两国多年以来就积累了对苏的不满情绪,斯大林在世时威望高镇得住,赫鲁晓夫没有什么威望,却突然把斯大林否定掉,不引起动乱才怪呢!赫鲁晓夫想以势压人根本行不通。苏联方面必须从克服大国沙文主义做起,从此平等对待比自己小的兄弟国家。其实毛泽东自己就批评过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之前,刘少奇、邓小平去做过赫鲁晓夫的工作,有些效果但不大。邓小平回来后向中央报告说:“苏共领导人虽然开始感到过去大国主义一套不灵,但并未觉悟到必须改弦易辙。”

周恩来继续用中共历史上纠正错误的教训,用中国处理同东南亚国家关系时必须严防大国沙文主义的实践,促使苏联领导人改弦易辙克服大国沙文主义,指出对兄弟国家不能干预过多,人家的事情人家做主,“我们的经验主要靠他们自己……我们卷进到中间去很不好办”。

周恩来告诫赫鲁晓夫对美国的渗透和反革命的叛乱不能放任,不能摇摆不定,该出手时要出手。当时中共中央认为,波兰发生骚乱只是他们党内的不同意见,没有到那么严重的程度,但赫鲁晓夫竟想对波兰动武。可匈牙利真的发生了反革命叛乱时,赫鲁晓夫又犹豫不决,他这个人忽冷忽热,忽左忽右,全凭脑子一时冲动办事。

最后,周恩来表示,愿意帮助苏联、波兰、匈牙利三国的领导人一起坐下来好好谈谈。他同时接受邀请,去波、匈继续做工作。

周恩来出席波兰领导人举行的欢迎宴会

访问波兰、匈牙利

1957年1月11日至16日,周恩来访问波兰。波兰对苏联的意见不小。周恩来一方面对他们表示理解,该肯定的地方给予肯定,该支持的地方给予支持;另一方面劝说他们要以大局为重。周恩来说:“尽管与苏联的关系中有很多问题,可总的归纳起来不外乎是不平等。但是,与苏联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以及其带头作用这点比较起来,那都是第二位了。”“目前承认以苏联为首、社会主义国家团结起来很重要,这样才能更有力地与敌人进行斗争。社会主义国家可以通过相互往来、商量,增进相互信任团结。”周恩来还访问了波兰的几个地方。《周恩来传》说:那几天,尽管下着雪,人们还是万人空巷地出来欢迎。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唱着家喻户晓的古老歌曲《让他在我们中间活一百年》。周恩来后来说:“这种景象是我们永远也不能忘记的。”

周恩来原无计划到匈牙利访问,赫鲁晓夫希望他去一趟帮助缓和苏匈关系。匈牙利听到周恩来要来,立即派总理卡达尔秘密飞往莫斯科见周恩来。卡达尔说:“我们认为周恩来同志访匈是很好的,在国内和国际上加强我们政府的地位方面是会起不可估量的作用的。因此,哪怕是去访问两个钟头也是好的。这次能去布达佩斯一天,我们是很高兴的。”1月16日,周恩来访匈。当时布达佩斯很混乱,周恩来是冒着很大危险的。国内对周恩来的安全很担心,要求驻匈大使郝德青每两个小时向国内报告一次情况。周恩来的住处外面停着苏联坦克。下午,周恩来出席了动乱后匈牙利举行的第一次群众性集会,在会上发表了讲话,充分肯定“匈牙利人民对反革命阴谋进行斗争中所取得的胜利,具有世界范围的重要意义”,表示“六万万中国人民支持匈牙利人民的斗争”。讲话赢得了1500名代表的热烈掌声。周恩来晚上与匈领导人会谈直到深夜,连使馆人员给他送来的鸡汤面都没有时间吃一口。郝德青大使说:“总理在匈牙利只停留了24小时,也整整忙了24小时,真是辛苦极了。”周恩来的来访使很多匈牙利人十分感动。当时郝德青大使一直陪同周恩来,离任时因此获得匈牙利颁发的勋章。

1月17日,周恩来回到莫斯科,休息后再次同蘇联领导人进行了会谈。两次会谈都发生了不少争论。

向中央写报告

经过这次访问,周恩来对形势发展趋向的看法是十分清醒的。1月24日,他给中央写了报告,对苏共、赫鲁晓夫等评价说:

他们常常把苏共党的利益同各兄弟党的利益对立起来,常常把个人领导的利益同党的利益对立起来,常常把苏联的利益同世界人民的利益对立起来,这样就使得他们常常主观地、片面地、冲动地设想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能客观地、全面地、冷静地把上述两方面的利益结合起来。这样他们即使纠正了一个错误也不能保证不犯另一个错误。他们即使有时承认这是自己的错误,也只是为着应付一时,而非彻底的觉悟。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出很多。我曾经两次向他提出“担心”的问题,比如兵临华沙实行威胁,这显然是武力干涉兄弟国家兄弟党的内部事务,而非镇压反革命。这种严重错误他曾经承认过,甚至就在这一次谈话中他们也承认干涉兄弟党内部事务是不许可的。但是,他们却又狡辩这不是错误。关于批判斯大林问题,赫鲁晓夫只承认秘密报告是在群情激愤的情况下作的,未能作全面分析,更未考虑到报告泄密的后果。还承认后来虽然做了一些补救工作,但已经来不及了。但是,当我们对斯大林全面分析提到思想根源和社会根源等问题时,他们屡次都不愿接触。在国际问题上,我觉得他们考虑或者应付具体的现实问题多,缺乏对于整个局势的全面分析和预见,考虑和讨论世界战略和远景问题很差。虽然在会晤过程中,我曾经两次提出讨论国际局势和我们提出的战略方针,但是几乎都没有得到深入的讨论……另一方面,在策略问题上由于原则性不够明确,故有时灵活无边,常常不能通过具体策略的正确运用去圆满地实现总的战略方针。我感觉这里更主要的是他们缺乏对于局势的好坏两种估计,缺乏辩证观点,所以在国际事务中也常有发生使人担心的事件的可能。一方面他们领导人中有些唯我独尊、利令智昏,既缺乏远见,又不懂人情世故,一年来虽然碰了不少钉子,但是受益还不大;另一方面,他们却也有时表现信心不足,内心有些恐惧,所以在对外事务中和兄弟党的关系中常常采取一些吓人的手段。他们同我们谈话中有时也谈些真心话,但是就是不肯放下架子。总结一句:我觉得对他们不做工作已经势在不许,但是又绝对不能求成太急。因此,恐非有计划有步骤长期而耐心地进行这个工作不可。

猜你喜欢

赫鲁晓夫匈牙利巴基斯坦
3300万巴基斯坦人受灾
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匈牙利:与水结缘
赫鲁晓夫访英“恶作剧”
中国在巴基斯坦海外利益的维护与拓展
巴基斯坦下调风电价格
“我们都背叛了我们各自的阶级”
指责
对匈牙利第四次修宪的一点思考
关于匈牙利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