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术语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史经验和现实意义
2020-04-17周铜铜
周铜铜
摘 要:马克思主义术语的翻译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着相当积极的意义。特别是在早期,马克思主义术语的翻译直接关系到当时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与传播效果。为此,本文主要就马克思主义术语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史经验和现实意义进行分析。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术语;马克思主义;翻译
无论是过去还是当下,马克思主义术语的翻译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早期,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被中国知识分子传播并接受,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马克思主义术语被进一步转变为中国式话语,而这种中国式话语是能够被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所能接受的,符合中国人民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因而实现中国化首先要实现“中国话”。马克思主义术语的好的翻译和传播既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同时也能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给当时四面楚歌、危机重重的中国带来希望,因此马克思主义术语的翻译和传播从初始到现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一、马克思主义术语翻译的历史经验
(一)马克思主义术语翻译的中国化离不开语言的时代性
翻译是在信、达、雅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为另一语言信息的行为。这也就意味着某一术语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这一转化的过程不但要受到种种翻译规律的制约,如语法、语境等,还要受到翻译环境的制约,即符合当时社会条件的要求。马克思主义术语的翻译离不开语言的时代性,对于马克思主义术语的翻译很大程度上要表现在语言层面,日本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翻译马克思主义术语时,并没有死板的进行翻译,而是灵话的运用中国古典语言习惯,当中国古典词语中找不到对译马克思主义原生态的术语时,就按照汉字的词语构成法进行新词的创造。同样早期留日学生在翻译“日化”马克思主义术语时,多半会采用文言文形式,那正是适应语言时代化的要求的,容易被那个时代的读者所接受,也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传播。如“Classtruggle”的译名经历了“阶级竞争”“阶级战争”“阶級争斗”“阶级斗争”的变迁,以“竞争”译struggles一词是受到当时进化论思想的影响,把人类社会的阶级矛盾斗争归结为自然界的物竞天择,同时也反映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希望通过温和的竞争或变革来推动社会的进步。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Classtruggle”就演化为“阶级争斗”。时代性是马克思主义术语翻译必须注意的问题,只有做到术语翻译的时代性,才能更好地被接受,也才能更好地進行传播。这就要求翻译人员作为跨环境、跨文化的中介,在深入研究把握清楚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的前提下,紧密契合中国民众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在翻译过程中实现思维和表达方式从西方到中国的转变。当下我们在新的时代想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了适应新时代要求,更应当大力提倡翻译人员使用较为生活化、通俗易懂及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
(二)翻译的准确性离不开传播的有效载体
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马克思主义核心术语的翻译要忠实于原著,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术语翻译的前提,这种有效性并非是要求对马克思主义原著原封不动的照搬,而是在追求术语民族化、通俗化的同时应该把握有效化,只有做到把握术语的精髓才能更好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效价值。马克思主义术语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一些术语发生了变化,甚至产生了误解,如“意识形态”一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同时译者还应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术语翻译的有效化要依靠传播中介的支撑以及传播主体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术语翻译所取得的成就和形成的影响,首先得益于早期留日学生这个翻译主体,他们既有“儒生”的气息,同时又带有“革命报国”的理想;既有深厚的国学功底、外语储备,又具有世界眼光,有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担当意识。他们在留学日本的时期里翻译马克思主义术语,是马克思主义术语得以广泛传播的重要原因,但它的进一步推广还受到了有效的传播中介影响。正是由于在日本创建的翻译团体,才使马克思主义术语的翻译得以源源不断的传入中国,如《译15汇编社》《湖南编译社》《闽学会》等。正是通过这些翻译媒介,才使得“日化”的马克思主义术语,在传播的过程中让中国人民接受。
二、马克思主义术语翻译的现实意义
(一)对当前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借鉴
马克思主义术语的翻译是同马克思义文本传播一起进入中国知识分子的视野中的,而马克思主义文本传播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马克思术语的传播,术语的传播反过来又推动马克思文本翻译的传播。可见,通过剖析马克思主义术语翻译的内在机制,有利于当前更好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首先是马克思术语翻译的主体。早期马克思主义术语翻译的主体主要是早期留日学生。他们掌握着两方面的翻译优势,一方面,他们有着“儒生”的特点;另一方面,他们有着革命复国的理想,并精通外文。当前马克思主义文本翻译以及在中国的传播也同样要注意到这点,特别是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
其次是马克思主义术语的传播内容,由于马克思主义文本在中国的传播是不同步的,以至于马克思主义术语的传播同样也带有不同步性,最先进入中国知识分子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术语,大都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方面的,这启示当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同样要注意一定的逻辑次序,应将那些容易被人民群众接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给他们,然后按照一定的逻辑次序进入广大人民群众的视野,这具有重要的意义。
最后是马克思术语翻译的直译与意译问题,马克思主义术语大都是经早期留日学生之手由日本进入中国的,而日本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翻译原生态的马克思主义术语时多会采用直译的方式,这种翻译方式几乎都是从中国古典中寻找词语,在后来的传播过程中依旧有很多核心术语被音译。但是,在随着时间的流逝在与“日化”马克思主义术语的竞争中败下阵来,如“民主”“科学”“独裁”“经济”等。这要求当代马克思主义文本题译及传播都要正确处理好直译和意译的关系。马克思文本在传播过程中尽可能直译,尽可能从中国古典中找到对等词进行翻译,这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更好的、更深入的传播。
(二)对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术语在中国被接受和理解的历史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刘兴民在其文章中说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中国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马克思主义核心术语的中国化。实际上近代以来中国人话语的变迁就是一定程度上從‘传统话语向‘革命话语的转变历程。”而我们应当相信,马克思主义术语的翻译对目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并非是染上了中国色彩就中国化了。马克思主义术语在翻译和传播过程中带有浓厚的日本色彩,但是这种日本色彩的表面下确实有一定的中国气息,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术语的来源问题,马克思主义术语在传播的过程中也带有明显的中国化倾向。当前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不能片面地认为“中国化”即“本土化”,对于一些外来翻译的引用就认为是“拿来”。“我国学术界所用的学术名辞,大都是抄袭日本人创用的译名,这是一件极可耻的事”。这带有极端的色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追求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解决中国具体的实际问题,是来自外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同时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还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并非是简单的用理论分析中国问题就是所谓的“中国化”,“中国化”必须是要有一定的民族认可心理,就如同马克思主义术语的翻译一样,追求民族认可,在人民所能接受的范围内进行翻译,只有做到人民内心认同才是真正好的翻译。
马克思主义术语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离开它们我们就无法真正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思考研究,故而这些术语对于正确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重要的作用。在20世纪初,中国广为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文本大多来源于日本,选择来源于日本的马克思主义文本翻译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20世纪初日本的马克思主义研究非常突出,二是当时中国派遣很多留学生去日本交流学习。日本在这个时期可以称得上是“中国革命的根据地”。但由于日本并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地,在初次翻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候,日本早期社会主义者往往打上“日本式”的烙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影响到中国许多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以及对以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不可否认,“日本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文本,对当时的中国有着重要的启蒙作用,但其负面作用也不可忽视。例如中国留学生在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过程中起到主体作用,政治救国激励着他们向日本学习,但由于不同的目标和不同的信仰使早期留日学生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上有所不同。同时,由于自身的原因,在翻译“日本式”的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同时,还带有许多不成熟的观点。他们对马克思文本基本处于译介状态,对文本钻研意识薄弱,特别是缺少主体研究意识,个性化的研究更少。与此同时,基于固有的理论素养和环境的限制,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认知不可避免受到制约,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通过翻译、比较、吸收、宣传,推动了中国早期革命,马克思主义术语的翻译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也对中国历史长河起了巨大推动作用。
2010年,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全体编译人员5年多不懈努力下,10卷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5卷本《列宁专题文集》出版了。据人民网报道,这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一件大事,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的一大盛事,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一项重大成果,对于推动全党认真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带领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胜利的一条基本经验。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高度,做出了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重新修订和编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重要著作。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坚持运用唯物史观研究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新变化、新情况,进而提出新思想、新论断,强调根据社会实践的发展变化认识和把握未来的社会发展,反对凭主观愿望和想象预先作出虚构。列宁也始终强调马克思主义学说是行动的指南而不是僵死的教条,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研究和解决本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问题,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这启示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不断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翻译的重要性,而译员则需要以更加严谨认真的态度来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翻译工作。
三、结语
在马克思主义术语翻译的过程中,可以看到无论是马克思主义术语,还是马克思主义文本翻译,都要考虑人民群众的思想,考虑大众能接受的范围,不能过分的依靠外力,否则可能会像抗日战争时期东北地区所使用的“协和语”一样,在失去外力的情况下被时间所淘汰。马克思主义术语的翻译对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而对于那些马克思主义术语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译者也应当加以反思、重译,这对当前马克思主义传播具有重要借鉴作用。还原马克思主义术语,突出原始翻译,会使人们更全面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好地让其“为我所用”。
参考文献:
[1]李永杰,靳书君.马克思主义所有制术语的汉译与概念生成——以《共产党宣言》汉译为线索[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8(1):66-73.
[2]魏加宽.马克思主义术语翻译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影响[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8(1):59-60.
[3]魏加宽.日本渠道马克思主义术语的翻译及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影响[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