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教育系统化视角探析高校家校合作关系

2020-04-17沈艳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0年4期
关键词:新思维新模式家校合作

沈艳

[摘 要] 由于学生成长阶段的不同,教育有着较强的阶段性。家校合作在基础教育阶段得到重视,而在高等教育阶段,家校合作仍旧停留在信息的沟通传递层面,已经逐渐不适应新形势下高校的育人模式,突破既有的教育模式,需要我们探索寻求新的尝试,要运用“新思维”开启“新征程”。以教育系统化理论为视角,探索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家校合作的“新思维”和“新模式”,进而提出家校合作的原则以及评估体系的建立。

[关键词] 家校合作;教育系统化;新思维;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0) 04-0026-03

一 引言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和2018年年初《政府工作报告》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意味着高教改革开启了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要运用“新思维”,提倡探索“边实践、边研究、边应用、边总结、边宣传、边推广”的“新模式”。新征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新模式是需要探索的方法,而新思维是实现前两者的重要前提。高等教育是近几年重大改革的前哨,高等教育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成为关注焦点。高教改革落实于立德树人,立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那么,如何育人,如何分担教育责任,无论是“阶段论”还是“条块论”都不能很好地回答这一问题。在教育系统化视角下理解,在新形势下,以新的思维和新的方法论指导下,探寻新的模式,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 新形势下高校家校合作的必要性和意义

(一)从家庭发展来看

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时间,国民教育相对滞后,对于农村比例人口占多,学校教育中教师育人地位比较突出。如今,高等教育进一步普及,新生代父母的受教育水平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的指导作用和指导价值越来越大,教育顺序模式和教育重心模式正在青少年成长中转变为一种新的重叠模式,即在青少年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家庭、学校、同龄群体、社会越来越相互重叠,共同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二)从学校教育发展变化来看

教育在当今环境下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即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尤其是高等学校教育不再是一个全完封闭的教育环境和系统,信息化和网络化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育的社会化和学生的个性化发生一定冲突,对学校教育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学生接触的信息增多,多元文化的影响以及高等教育的开放性使得学校思想教育工作难度加大。人才的评价体系和人才的培养体系都在发生变化,从学校教育来看,如何教学,移动的“拇指”时代,知识怎么传授均对教育模式提出考验。

(三)大学生成长的阶段性要求

大学生多数处于青年中期(18~24)这一年龄。大学阶段也是非常重要的转折,生活的重心从家庭到学校,由个体到同辈群居,学习的目标往往由考试到职业选择,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生命历程中重要的过渡时期。从学习内容和目的,社会适应到人际关系处理都处于需要探索、学习有研究显示,当今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心理断乳与精神上仍需父母支持和保护的矛盾,需要的丰富性与现实生活的单调性,认知与情感发展不均衡个人的理性与外界的期待不一致,心理闭锁性与需要理解、交流的矛盾。这无疑给教育责任主体提出了的多重的挑战。因而,强调家校合作也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

三 高校家校合作的“新思维”

(一)以教育责任系统化为视角

系统论把考察对象看作一个有机整体,从系统的角度揭示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本质和规律。[]20世纪70年代后,系统论作为一种新的科学方法论,在社会科学领域方面应用广泛,在教育领域上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教育系统理论,该理论是以教育科学和系统科学为基础理论,对教育进行研究的一门科学。其基本思想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始终着重从整体与部分(要素)的关系,整体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地精确地考察,其本质是思维方式的革新。其中,系统-生态理论(sys-ecologicaltheory)霍布斯和尤里·布朗芬布伦纳把社会影响分为围绕青少年开展的系统,既有微观的,比如家庭。也有中观层面的家庭,宏观系统是特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生态理论认为家庭、学校、社区是互相关联的,霍布斯后继的实验研究证实了家庭、学校等因素解释分析青少年成长的互动特征。

高等教育在宏观场域中以文化和社会为依托,围绕教育对象为主体,由政府、家庭、学校等相关群体构成组合要素,这些组合要素功能彼此独立,影响相互叠加,形成了高度整合的复杂系统。教育责任系统化新思维就是考察高等教育的育人模式,强调教育者主体之间以内在联系和规律,打破权责壁垒和责任划分,系统化思维探讨教育系统的要素、结构和功能。

(二)三者互动,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成为教育中非常重要的观念,高等教育与以往教育阶段最大的不同,是受教育主体的成人化。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对知识观点的获取有极大的自主性,很大程度上教育效果取决于互动效果。本文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以学生成长为目标,以学生主观意愿为前提,建立信任基础。大学生往往以为自己已经成人,家校互动如果越过学生,或者背离学生的主观愿望,如果沟通技巧稍差,那么效果也势必受到影响,甚至是会产生抵触逆反情绪。以学生为主体,是在高等教育中,教育责任主体之间的互动要以学生的个人发展为目标,建立健全个性人格,在学校教学层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学校管理层面体现学生的基本需求,尊重学生的基本意志。在家庭层面,以亲子平权、代际平等代替管制式的家长式管理。

(三)从沟通到合作

高等教育中,家校合作往往以信息沟通为主,教师不再是保姆式管理,家长以学生成人为预设,甚至认为大学阶段就是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往往造成了教师和家长的疏离。大学学生管理中,一般按照人数比例配置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班主任对学生情况难以做到全部掌握,及时处理,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与学校管理的疏离。大学生远离父母家庭,造成亲子沟通的时空距离。因而,一度上高校的家校合作就是指的家校溝通,甚至是情况告知。不能灵敏的了解信息的加工、取舍和反馈,沟通效果和目标实现大打折扣。以沟通为主的家校合作体现阶段性强、连续性差,单向灌输多,双向交流少的特点。

教育系统化理念强调教育主体的有机能动的关联。从合作层面上,首先建立师生互相信任,家校互立权威的平等观念,重要的是建立新型的合作关系,讨论目标确定,互通互信、实施协同合作,查找问题。从沟通到合作,体现了复杂系统的育人模式,从可操作层面上积极介入学生成长过程,有整体性计划,形成时间上的连续和效果上的强化。从形式上参与到人际的参与,邀请家长参与的展览,开放参观等,邀请家长参与课堂,参与管理。

四 家校合作的“新模式”

以家校合作的新思维为指导的前提下,高校家校合作的新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机制化、系统化,建立动态信息数据库

首先建立教育责任主体的目标一致的原则,以高校为主导,建立家校合作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共育方略。改变权宜之计,建立机制化的联动系统,学校方面建立起校-院(系)-班,分管书记-辅导员-行政教辅-班委-学生,组织化的分工合作体系。以目标整合为原则,纳入家庭、学生要素,发挥家庭和学生能动性。

建立家庭学生信息库数据库的整合优化。建立详细家庭档案信息,建立家庭和学生的数据库信息,在数据库建立方面,应侧重动态信息,比如笔者所在的某学院,辅导员能够做到借助教辅软件,学生云图信息,构建分类模块,改变以往仅仅登陆学生个人静态信息,周期性记录学生关系特征、个性特征、学习进展等情况。在这方面的研究中,从技术上可以实现:有基于SNS高校学生工作信息共享平台的构建,动态心理健康档案建设等有益尝试,能够做到将信息的精细化管理。

(二)分层分类、建立个性化的管理模式

首先,以往高校家校合作主要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问题学生的信息沟通告知,解决建议等,以解决问题为主的单向传递信息为主,高校家校合作新模式,应强调长效和长远机制,首先建立模块化管理,分层分类,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管理。家校合作应改变随意性和短期性。比如建立学业成绩模块,个性心理发展模块,人际关系模块和社会适应模块;可以依据学生年级分阶段模块:新生学校适应模块,专业学习模块,择业取向模块,实习实践模块。每个模块家校合作的内容和方式,获取信息的方式均不同。每个模块包括家校问诊,共建导向,实施行为反馈,学生认同性评估,学生行为改变等。以学生消极或者积极行为为例的家校合作为例,建立家庭、学校、学生三者互动体系,围绕学生的主观动因、行为表现、生活事件、家校奖惩行为效果,通过师生-家生,家师共励,以周期性形成长效机制。

依据模块主题不同,确定合作的中心主体,比如心理健康应以家庭矫治等亲密群体为主,实习实践应体现家校合力,共同指导。学生个性发展,沟通应以学生信息和行为感知,增加信任感为中心。

建立个性化的管理,通过信息筛选机制,比如心理普测筛选,考试成绩筛选,平时表现筛选,个性能力筛选等建立学生分层档案,有针对性的动态灵活的指导建议,这种方法也能将潜在的问题表征查摆出来,家校以及学生形成合力,促进问题的解决。

(三)增加粘性机制,建立信任型新关系

家校生的互动效果从根本上取决于能否建立新型的信任关系,增加粘性机制恰恰是教育系统化的体现。以往的教育阶段,我们能够看出教育责任分化,教育中心和教育主导,在高校应打破这种分化。高校家校生合作,首先应建立新型的信任关系。

首先,家庭关系中亲子关系是彼此尊重和平等的,在青少年成人化的阶段,高校应积极参与新型家庭关系的建立,一方面尊重孩子成人化的心理,一方面帮助父母树立权威的父母形象,鼓励平等的沟通和交流。以美国的经验为例,威斯康星的家庭与学校同在家校合作项目就是针对学生消极行为,改善家庭亲子关系为导向的家校合作。

其次,建立起信任型的师生关系,一般高校有两类师生关系,一个是与教师管理者的关系,通常学生人数比较多,通常在两极化学生中,投放时间比较多,管理很难做到一对一。还有一类是课程关系中的师生关系,往往家校合作以学生管理者为主导,但在学生实际生活中,课程老师建立起来的信任关系也非常重要,因此,家校合作应吸纳与学生建立起信任关系、认同关系的老师。

最后,建立起新型的家师关系,在教育的初级阶段,家长与老师每周都有或多或少的接触,在由作业任务和升学任务的前提下,家师往往目标一致,容易形成合力。在高等教育中,家庭与学校往往不同属于一地,造成了老师和家长沟通的时空距离和教育责任分离,甚至隔离。新型的家师关系是彼此信任和尊重的,依据管理目标决定中心主导位置,并不必然存在谁是主导核心,往往是合力实现的。

五 家校合作的评估体系

家校合作实施效果如何?有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作为家校合作一项系统化的工程,针对效果的甄别和学生发展的鉴定,必须建立系统化的评估体系,

首先,应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测评。这种测评应结合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项目实施前后测评。主要包括学习效果和学习态度测评,才能测评,个性测评和关系或情感测评。以问题筛选,过程评估结合个人访谈,对比实施前后效果。另一方面,以家校合作期间,学生发展的某个阶段为周期的测评,比如,新生入校两个月的前后测评。

其次,教师学生工作效果评估。这种测评应从量化和质性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建立教师各项工作指标,将指标具体化,比如目标确定,内容设置,沟通时间以及频率等方面量化数据,个案工作时间,工作内如等。质性方面包括自我评述,收集质性资料,包括工作领导陈述,学生反馈等信息。

最后,面对家长的家庭教育介入和家校合作的评估测评。此项测评是针对家长的测评,主要包括家长态度、合作意愿、合作过程的参与程度,尝试的努力以及反馈意见,主导性与被动性评估等。

参考文献:

[1]席春玲.家校合作理论研究述评[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0(04):21-23.

[2]张雪.基于重叠影响阈理论对我国家校合作的启示[J].基础教育研究,2017(21):25-27.

[3]陈晓蕾,单常艳,田云平.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02):15+17.

[4]骆雪.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人格培育的困境[J].今传媒,2017,25(12):42-44.

[5]韩梦洁.高等教育系统结构:等级性还是均等化——基于伯顿·R·克拉克的高等教育系统论[J].现代教育管理,2011(06):111-114.

[6]刘衍玲,臧原,张大均.家校合作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7(02):400-402.

[7]麦克雷,赵立航.韦伯社会学的理论框架[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8(01):37-40.

[8]劉飞,郭辉.基于SNS高校学生工作信息共享平台的构建[J].图书馆学刊,2016,38(02):42-46.

(责任编辑:张宏玉)

猜你喜欢

新思维新模式家校合作
现代调解的新理念与新思维
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探讨
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探讨
家长参与下的家校合作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的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机制分析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
礼仪文化引领下的高校女生教育新模式探究
光的反射教学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