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非洲猪瘟中生物安全的关键点解析
2020-04-17包瑞
包 瑞
前郭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吉林松原 138000
我们传统的疫病防控思路都是把易感动物通过疫苗接种或者药物保健变为不易感动物,很少关注如何控制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但是目前没有疫苗或者药物来防治非洲猪瘟,所以只能在控制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上下功夫。通过近一年防控非洲猪瘟的情况来看,在控制传染源的过程中,政府部门的协调和养殖户的被动配合,都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只有养殖企业通过加强自身生物安全措施,切断传播途径,才能有效地防控非洲猪瘟。
1 缩短生物安全战线
1.1 场区进口管理
场区进口包括人员、饲料和其他物品两个区域,对这两个区域和场区的两个出口的管理是防控非洲猪瘟关键点。
1.1.1 人员入场的管理
所有外出归来的生产、管理人员必须在生活隔离区隔离1~2 d,清洗消毒房间确保温水供应,清洗消毒流程确保任何外来物品入内,禁止一切外来物品(包括内衣、洗漱用品等)进入生产区。对外出休假的人员要告知尽量避免与其他场区生猪养殖人员直接接触,尽量减少食用含有猪肉的食品。
1.1.2 饲料、疫苗及其他物品的管理
禁用含有猪血等的动物源性饲料原料,在场区外建立饲料等的中转站,对外包装进行熏蒸消毒。散装的饲料进行必要的烘干处理后方可进入场区。进入生产区的水源必须是经过消毒的,杜绝外来饮料、矿泉水等未经外包装消毒的饮用品入内。疫苗、兽药等其他物品在进入生产区前也必须对外包装进行熏蒸消毒或紫外线消毒,消毒过程中要保证消毒质量,不留死角。
1.2 场区出口的管理
场区出口主要包括两个出口,即:售猪出口和粪污及病死猪处理出口。
1.2.1 售猪出口的管理
在售猪的过程中,要确保生产区的人员不能接触任何场区外的物品,所有接触场区外物品或者人员的生产人员必须经过进口并按照进口的管理方法重新进场;在售猪过程中,对于赶出场区的生猪,要确保其没有反流的机会,因此,在售猪过程中要利用好监控视频等设备,确保不发生赶出场区的生猪反流的事情。
1.2.2 粪污及病死猪出口的管理
有条件的养猪场最好在场区内处理病死猪,例如使用化制罐、高温高压炉等进行处理。不能在场区内处理的,要按照售猪口的管理办法进行管理,并在门口设立消毒池,消毒池中放入生石灰或者火碱。
粪污排放口必须设在场区墙外,在排污完成后要用火碱对排污口和排污工具进行彻底消毒,要保证排污人员和场外人员不发生接触。
2 生物安全管理
在目前防控非洲猪瘟的过程中,许多养猪场混淆了消毒、灭菌和生物安全的概念。消毒是指减少细菌以外的微生物数量,使其达到无害的程度,不一定杀死或者清除全部微生物。灭菌是指能有效地将目标微生物、细菌等直接杀灭的过程。而生物安全是指对病原微生物、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外来有害生物等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和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潜在风险或现实危害的防范和控制。构建有效的生物安全体系尤为重要。
2.1 建立售猪中转站和消洗中心
建立中转站和消洗中心是提高生物安全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距离猪场至少1 km处建立消洗中心和售猪中转站,经过消毒清洗后,在车辆运行的路线上喷洒生石灰或者火碱溶液,才能真正达到生物安全的目的。
2.2 运猪车辆管理
要求所有车辆必须提前清洗消毒完毕,必须对带有粪污的车辆进行退回处理。对消毒合格的车辆在消洗中心进行二次冲洗,对驾驶室、轮胎、底盘、车尾、工具等死角重点清洗,有条件的猪场应该对车辆进行烘干,对拉猪贩、中介进行洗澡换衣。在无中转点的场区,要换专用销售服装,推荐使用雨衣、雨裤,以方便清洗消毒[1]。
经近一年来的统计和论证,目前已知非洲猪瘟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第一就是人员和车辆带毒传播,这也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第二是餐厨剩余物饲喂生猪;第三是生猪异地调运。只要我们加强生物安全防控,搞好人员车辆消毒,强封闭、保距离、减密度,将每个流程都做到尽善尽美,严防死守,就能有效地切断非洲猪瘟的传播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