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口蹄疫的发病症状与防控手段探析
2020-04-17白建忠
白建忠
静乐县畜牧兽医中心,山西忻州 034000
大量文献显示,此类疾病多发于羊、猪、牛、鹿以及骆驼等野生动物身上,最易感的动物为牛,羊的感染率最低,该病情具有易变、多型性等特点,我国目前此类疾病主要为0型和Asial型[1],虽然不同类型感染使得动物产生的临床症状相似,但是其免疫原性却不同,不能产生交叉免疫。本文对猪口蹄疫的发病症状与防控手段进行研究与分析,以期为预防猪口蹄疫提供科学依据。现报道如下。
1 流行特性
猪口蹄疫发病不分季节,但冬季的发病率最高,而夏季的发病率最低,该类疾病往往呈现大流行的特点。有时该类疾病在防疫措施的影响下,呈现地方流行或者散发流行。该类疾病传染迅速,几天便可以波及全群。
2 临床症状
猪口蹄疫疾病的平均发病时间为2~4 d,在发病之初,体温往往会升高至40~41 ℃,会出现食欲减退和精神沉郁等症状,在发病1~2 d后,其在行走(硬地)时会出现较为明显的跛行。随后会在身体的多个部位出现豆粒大、蚕豆大或者多个米粒大的水疱,例如口腔的唇、齿龈、蹄冠、蹄叉、舌面以及乳房的乳头等。在水疱破裂后会形成红色烂斑,淡黄色的渗出物会从表面渗出,在干燥后便会出现黄色痂皮,一般这些黄色痂皮会在出现1周后消失,但是继发感染的话,便会到深层组织内扩散,最终形成溃疡,发生化脓性炎以及腐烂性炎,如果动物的病情较为严重则会出现蹄壳脱落。一般来说,病灶比较常见于哺乳母猪的乳头上,会降低泌乳,而当猪的口腔出现病灶时,便会对其吞咽以及咀嚼功能产生影响,从而导致食欲减退[2]。
3 防控手段
按照国际惯例,对口蹄疫等A类动物传染病不提倡治疗,在感染区出现的所有种类的易感动物均应该按照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的相关规定进行扑杀,而我国动物防疫法则明确规定,如果在我国某地发生口蹄疫等疾病,相关部门(地方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当地县级以上政府)应该及时赶往现场,划定疫区、疫点以及受威胁区,调查疫源,采集病料,同时将相关情况上报至当地人民政府处,等待政府通知是否进行疫区封锁[3]。“早、快、严、小”是我国处理口蹄疫等疾病的主要措施,这便要求相关部门对病情及早发现,措施及早制定并且实施,对疫点进行严格封锁,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最大程度地降低损失。
在每年春秋两季,政府机关以及畜牧领导部门应该进行口蹄疫等疾病的防疫工作,及时补针新购进的易感家畜,免疫接种所有怀孕的易感家畜,不可以出现遗漏等情况。统一防疫在每年的春秋两季进行,疫苗注射量为2~3头/份,采取首免与二免相结合的免疫程序,首免2~4周后加强1次免疫。
4 结语
本文对猪口蹄疫的发病症状与防控手段进行研究与分析,从流行特性、临床症状以及防控手段等方面进行叙述,还望相关学者批评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