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文本发问

2020-04-16吴晗姿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0年1期
关键词:玛蒂尔舞会项链

吴晗姿

小说《项链》是一篇并不好教的文本,不好教的根本原因是,它太熟悉,学生熟悉,教师更是熟悉。小说这类文体,对高中生而言是一种特别即时性的东西,因为学生更多追求的是小说情节的新鲜、曲折、扣人心弦,一旦在课前读过这篇小说,那么在课堂上阅读、研讨的兴趣就会大大降低,就像在看一部被剧透的电影。而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项链》是一个早就读过的故事,于是,我们在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阅读、研讨的欲望,就成为了开展课堂教学非常重要的环节,当然,要成功做到这一点,不是仅靠课堂形式的新奇,而是应该在激发学生阅读欲望的基础之上,深入文本有质量地研读。让学生超越仅关注小说情节这个层面,去品味感受更深层的东西,这样阅读的持久兴趣才会被激发出来,学生也才能真正掌握阅读小说的方法。

所以针对《项链》这篇文本,我选择的是引导学生向熟悉的文本发问这个方法,当学生发现熟悉文本的不熟悉的地方,甚至是想不通的地方,阅读的兴趣就激发出来了,有效的阅读才能开展。

第一个发问大部分老师在课堂上都会做,是围绕小说情节的梳理,也是我们思维的起点,那就是:小说中最让你震撼的地方是哪里?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说:项链居然是假的!十年辛劳去赔偿的居然是一条假项链?这合理吗?带领学生去文本中寻找答案,小说的情节就非常清晰地呈现出来了。从借项链时有钱女朋友的随意,到买项链时首饰与首饰盒的不匹配,再到还项链时朋友都没有打开来检查等,这一系列的细节都暗示着这条项链有可能是假的,这样的刻画让小说的结尾在给人震撼之余有了情理之中的合理性,是非常严密的构思。当然,第一个发问的思维难度并不大,但是十分必要,因为这是第二个发问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个发问是基于学生在第一个问题研讨清楚之后紧跟上的,那就是,我们读者都读出了那挂项链可能有问题,那么,当事人玛蒂尔德为什么从来就没有想过那条项链可能是假的呢?这个问题相比较前一个问题,思维难度上了一个台阶,学生觉得自己应该有话可说,但是又不能立刻说清楚,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可见,我们在设计课堂提问的时候应该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但更要略高于他们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有了思考的欲望和挑战的兴趣,课堂的研讨就比较容易往深处挖掘了。如果说第一个发问是梳理小说情节的话,第二个发问其实是深入文本,解读人物形象了。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玛蒂尔德没有对项链的真假产生过怀疑呢?学生分小组活动,紧扣文本,七嘴八舌地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在接下来的共同探讨中,我们总结出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正如小说开篇部分所描述的那样,主人公玛蒂尔德的身上确实存在着强烈的对奢华生活的向往,她不满于自己生活的现状,认为像自己这样美丽的姑娘,就应该过上精致奢华的生活,就像她羡慕嫉妒的朋友一样。学生对小说开篇的描写印象非常深刻,甚至觉得作者的描写有些夸张,所以有着这样强烈的爱美、爱享受的虚荣心的玛蒂尔德,怎么可能去怀疑一个有钱的朋友的首饰会是假的呢?绝对不可能。其次,十年前的这场舞会,对玛蒂尔德而言,简直就是人生的巅峰,而且这场巅峰的点睛之笔就是那条精美的钻石项链,她怎么可能会想到项链是假的?怎么愿意接受那条带给她极美的回忆的项链是假的呢?我们可以从小说中对舞会上的玛蒂尔德的描绘看出,戴着这条项链的她是多么的漂亮迷人,她完全陶醉在“最美满最甜蜜的胜利里”了。学生纷纷表示这一部分的细节刻画太传神了,眼前似乎可以浮现出玛蒂尔德在旋转舞蹈时如痴如醉的场景。而在十年艰辛的还债岁月里,这份美丽的回忆成为了她最有力的精神支撑,她一个人坐在窗前的时候,回忆的是那个晚上,那个多么美丽、多么使人倾倒的自己!所以,这场舞会和那个带着美丽项链的自己是玛蒂尔德一生中最美丽的珍藏,她绝对不愿接受自己戴的那条项链是假的。再次,我们认为,玛蒂尔德之所以不会想到这条项链有可能是假,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她善良单纯的品性,这是一个不那么容易读出来的原因,仅有一个小组的同学提出来,并不是所有小组的学生都能读出来,但是一经提出,立刻得到了大家的响应,学生们认为,因为她的善良单纯,决定了她不会在丢失项链,生活陷入困境的时候选择逃避,选择恶意揣测对方项链的真假,甚至选择买一挂假的项链去应付一下朋友,她选择的是勇敢面对,承担责任,即使彻底告别残存在自己心里的那个奢华生活的美梦,即使成为了一个“穷困人家的粗壮耐劳的妇女”,她义无反顾,“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用十年时间还清债务,没有丝毫犹豫。这一切我们觉得正是源于玛蒂尔德善良的本性、单纯的品质、诚实的担当。以上三个原因的探讨,既解决我们的第二个发问,更达成了对玛蒂尔德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作为一个小说人物,她不是“扁形人物(指具有简单性格的人物形象)”,而是一个“圆形人物(指具有复杂性格的人物形象)”,她的性格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的、立体的,她有她的不足,也有她的坚守和原则,是一个虽然存在于小说中,但是又那么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第三个发问又是在人物性格分析基础之上产生的,学生在充分了解了玛蒂尔德这个形象之后,对于她的遭遇,既有批判,也有赞赏、同情和惋惜。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了玛蒂尔德的这一切遭遇?所以第三个发问是关于作品主题思想的探讨。我们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关注到了这样一句话:“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真的是一件极细小的事改变了玛蒂尔德的人生吗?这里的“细小”应该不仅指事小,还含有“偶然”的意思。确实,为参加舞会借了一条项链,这本是一件小事,却意外地丢失了项链,由此带来了十年的磨难;从漫长的磨难中解脱出来后,把真相告诉好友,这也是一件小事,却又意外地遭受第二次打击。——因为一件小事所造成的偶然的结果,却给玛蒂尔德带来了双重灾难。从字面意义看,好象是這样的,但是细想,玛蒂尔德的悲剧真的是偶然事件造成的吗?在偶然中有没有必然性呢?

我再次引导学生回归文本,细细探究偶然性中蕴含的必然性。首先,项链的丢失有没有必然性?且不说玛蒂尔德在当晚舞会上狂热地兴奋地跳舞,有可能会弄丢项链,就是在舞会结束时,她因为怕别人看到她寒酸,拼命推开丈夫给她披上的外套,逃也似的离开舞会现场,匆忙间坐上一辆破马车回家,在那样的慌乱中,拉扯到项链的搭扣,以至于丢失是极有可能的。而这一切的发生又是无法避免的,因为爱慕虚荣的玛蒂尔德怎么可能愿意在那么美丽的裙子外面披上朴素的家常衣服?她与丈夫的推搡是必然发生的,因为要赶紧离开现场,不想让大家看到自己的寒酸,所以匆忙间坐上破马车也是必然的,项链的丢失也就藏在了这些必然之中。其次,玛蒂尔德在十年后把真相告诉佛来思节夫人,结果承受第二次打击,这是偶然的吗?当然也不是,一则因为自己经过十年艰辛,终于还清债务,这种轻松喜悦,玛蒂尔德是一定要表达的;二则佛来思节夫人一直是玛蒂尔德羡慕的对象,自己这一次终于也可以像自己羡慕的朋友一样有能力承担起如此昂贵的项链,这难道不值得炫耀自豪吗?一定要说出来!也一定会说出来!这是玛蒂尔德性格中的又一次必然。再推进一步,玛蒂尔德的这种爱慕虚荣,喜欢炫耀的心理是偶然产生的吗?当然更不是,小说开头部分花了相当多的笔墨描写玛蒂尔德的心理,她对自己理想生活的畅想,对人生价值的理解,对生活现状的强烈不满,都可以看出她的爱慕虚荣,对奢华生活的向往之情不是偶然产生的,而是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她的血脉里的,是那个时代的大部分人的观念,所以之后所发生的一切绝对不是一件小事所“败坏”的,而是必然要发生的。

玛蒂尔德的命运悲剧实际上是她性格的悲剧。回过头来再看作者的那句话:“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到底是败坏一个人,还是成全一个人,其实不在于事情的大小,而在于你处事的态度,处事的心理,最根本的是人的思想性格。——这样看来,莫泊桑的这句话是说错了哦?能完成这样一篇巨作的莫泊桑在作品中犯了这样的理解错误?当然不是,作为作者,他当然知道玛蒂尔德的悲剧实际上是她性格的悲剧,在偶然中有着必然。但既然知道,他又为什么说:“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呢?这又一次掀起了学生讨论的高潮,关于这个问题,其实评论非常之多,传统的看法,认为这是莫泊桑在小说中的败笔。但是我们探究结果觉得并非如此,我们认为,作者其实只是模仿玛蒂尔德的口吻来说这句话的,经历了十年艰辛的玛蒂尔德成为了一个能吃苦耐劳的妇女,但是在思想上她并没有真正明白导致自己十年艰辛的根本原因,所以,她才会在辛苦劳动之余,坐在窗口问自己:“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条项链,她现在是怎样的一个境况呢?谁知道呢?谁知道呢?”玛蒂尔德最终也没能知道真正的原因,她始终没有明白自己根本的弱点在哪儿,于是她把一切归为是一次次偶然,一次次命运的捉弄,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这恰恰正是作者莫泊桑希望我们读者要去明白的地方,也是作品的深刻意义所在。当然,小说语言要含蓄,什么都说出来了,那还有什么意思呢?

人们总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但是如果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向文本发问,那么不好教的文本也可以很有趣。

猜你喜欢

玛蒂尔舞会项链
化妆舞会
项 链
Blowwom
读《项链》有感
舞会之王
舞会新装
可爱的冰项链
真项链,假项链
真项链,假项链
圣诞舞会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