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避免以评估为导向,让高等美术教育回到人文精神的轨道上

2020-04-16

工业设计 2020年1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文美术

本刊王编专访

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特别是以美育育人和人文艺术为特征的综合性大学高等美术教育,正面临着科技进步与社会转型带来的挑战,经历着具有深远意义的学科环境与学习方式的变革。本文通过一位综合性大学美术教师的自我访谈,讨论了当前高等美术教育面临的人文处境,提出美术学科应将创造人文价值作为建设和发展的目标,以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角度,试图在高等美术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管理机制和学术资源分配等方面引发更加多元、深入的思考。本刊:新世纪以来,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取得的突出成果是什么?

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在知识积累和学术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举一个例子,学术研究的规范性有了很大改善,知识积累、理论建设的系统性得以提升,体现在本、硕、博学位论文质量的持续提高。从对学术问题的提出和探究,到研究的方法与路径,以及美术学基础研究的体系化与跨学科、跨文化美术遗产传承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多成果。这些改变,弥补了过去较长时期以来,重点围绕创作实践的高等美术教育偏于经验总结和感想随想,理性思辨与学术规范性不足的问题。理性精神、严谨的学术态度与注重材料、切合现实的多元研究方法,加强了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在人文知识领域的研究厚度与创造能力,这些都是人文精神赋能教育的重要显现。学生了解到美术教育中文献阅读和材料积累的重要性,除了画画,还要多读书,在提出一个学术观点前要认真查阅前人成果,除了对已有阶段性成果进行总结评述,还要了解人类相关认识产生的背景、过程和理论范式。通过学术训练、知识积累和对现实问题的研究,逐渐加深对本领域学术问题的认识,形成自己独立研究的方法与观点。重视判断力训练,也就是学会思考,这是高等美术教育非常大的成绩。

本刊:高等美术教育应该坚守哪些核心价值?

我还是想强调一下美术的人文特征。人文精神的特点是以人为中心,可以从人自身的价值观、精神或思想观念等等不同的层面和角度来理解和界定。多数情况下,是侧重于人的本性、价值及终极关怀的层面。比如,尽管我的意识中有关于宇宙137亿年历史的宏阔感知。尽管我也知道,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很多阶段,曾经将神放在远高于人世的地位——尽管我会关心宇宙和超越人类文明的事情,但是,我仍旧会将真实生命中体验和接触到的具体的人,比如我的家人、学生、朋友、民族、国家、人类,当然还有我自己,放在所关心的首要位置。我跟很多现代人一样,尽管在理智上承认,所谓的人类文明,恐怕和地球、太阳一样,也是有寿命的,早晚也会消失,但这种认识,并不会影响我对身边活生生的人、社会和世界的关切。不仅如此,我会觉得,虽然灵魂是否存在的问题目前仍属未可证明的领域,但每个有限时空的独特个体——他/她/它的生命体验,仍具有充分而纯粹的自由和意义。这种对人生意义性和价值感的确认,与其说出于目的性和理性之间的逻辑,不如说更多地出于非功利的人性生来带有的知觉与情感,这些心灵或灵魂中柔软而美丽的部分,是促发美术生长的中枢神经。

美术教育是以审美与创意为特征,融合了知觉、认知、情感、思维、实践等较深层次精神活动的人文教育。在我看来,人文精神就是高等美术教育的源头活水,我们现在急迫地需要用人文精神浇灌、滋养中国的高等美术教育。

因此,当看到高等美术教育中现实存在的人文精神困境,就需要提醒自己,应该采取一些行动或者寻找适合的对策,来应对这样的变化。

本刊:您提到高等美术教育在人文精神方面遇到的挑战,能不能具体说说都有哪些?

首先,是大学专业和学科建设以评估为导向所带来的问题。

最近这段时间,有好几位青年教师在不同的场合向我表达了他们对未来职业发展的困惑和焦虑。我感覺这不是偶然的现象。迷茫的青年学者或者说中生代,他们表露的这种焦虑甚至恐惧感与高等美术教育的人文精神处境有没有关系呢?

人的焦虑多种多样,既有普遍的焦虑,比如像弗里德里克·詹姆逊所说的,现代主义焦虑的人,理性的面临死亡挑战。也有现实的个体的焦虑,比如升学升职、繁衍和培育后代。

我所看到的大学教师的焦虑,有来自当下的压力,也有来自对不确定未来的恐惧。从古至今,不恰当的恐惧、仇恨、猜忌、不信任和不尊重,对于人文精神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害。

综合性大学美术教师受到的压力很多来自基于评估的学科发展机制与争先恐后的竞争环境。大家都知道一句俗话,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追求上进、求取功名、寻找谋生之道,与追求知识和艺术表达本身所具有的人文价值并不完全等同。在当下推崇弯道超车的时代,我们既要务实地认可现实中不进则退的丛林法则和竞争机制的好处——能够对前行和进步起到积极的激励作用,也要冷静地看到,这种压力如果不加控制,任其放大,会对人文精神造成严重的伤害。在专业排名和学科竞争中,将专业建设放在中央赛道或地方赛道上竞争赛跑,过分重视数据信息和量化统计的结果,过分追求排名,而忽视艺术创作与研究对人类精神和文明所产生的性质上的优劣,不可避免会引起人文主义者的焦虑。在更加重视创造精神价值的艺术领域,大家关注的如果是表面的数据而不是精神的原创性与质量.评价如不能准确反映学术成果和人才培养的人文价值标准,提供符合人性的未来发展方向,师生们就会因为失去审美的自信和自尊,而在内心产生出忧虑与怀疑。

美术和其他学科特别是理工类学科的不同,就在于美术能够通过人与物的交融,通过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审美性、媒介性对话,发现、创造、丰富我们人类的身心感知、情感认知,不断产生新的审美价值,延展、体认不同个体和群体的人文价值、人生态度。显然,这样的价值生成,更适合采取定性评价而非定量评价的方式来论说高下、新旧、善恶、真假、曲直。

中国是出版物数量巨大的国家,但很遗憾,也是优良出版物销售册数不多、库存很多的国家。基于14亿的人口基数,全国三干多所公共图书馆,加上近三干所高校,按理说图书不会太难销售,然而令人诧异的是,除了考试用书,学术类新书若能卖出五千到八干册,已属难得的成功。这说明,很多出版物的质量差强人意。在学术圈人际交往和国际交流中还存在一个现象,国外很多大学教授甚至资深教授,也没有我们国内一位讲师或副教授的画册和专著多。这种现象的产生其实很好理解,当一所大学聚焦于评估的量化指标,需要大量的项目数量,而每个项目又需要以专著、论文等出版物形式尽快结题。申报立项与成果产出只有两三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又如何保证质量。定量评价、时间设限、严格的预算管理,这些虽然是管理上的需要,但并不能达到对人文学科和美术研究提供优质服务的目的。

除了评估导向之外,还有另一种压力,来自于技术至上带给人文学科的挤压感。早在三十年前,麦克卢汉的弟子尼尔·波斯曼就在《技术至上——文化向技术投降》一书中提出了技术垄断时代张扬现实关怀、人文关怀和道德关怀的重要意义。今天,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5G移动、基因、核能、量子和航天领域的技术变革日新月异,科学名词、技术术语占据着主流媒体的头条,技术进步俨然已成为改变国家发展进程、决定人类文明未来命运的战略性决定力量。与此对应的,是人文精神的总体性衰退。在日常生活中,人文语境最常见的运用场景是养生健体、心灵鸡汤、心理治疗或者政治和社会治理层面,而生命质量、灵魂安放、精神和谐等涉及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关系等核心问题的思考,也在扭头求助于“无所不能”的科学技术,乞求给予明确的“科学性”解答。艺术人文因过于“相对”、模糊而且个体化,在追求数据化、表格化和信息效率的虚拟符号时代,失去了统计的优势。最安全可靠、超越国界的人类语汇,似乎非科技莫属。然而,科技并不能解决人的精神危机和道德危机,不能给个体生命以意义感、美感、自由、快乐和幸福(尽管在很多时候可以帮助人们更加顺畅地实现)。至少,科技还不能解决美术教育中人性莫测的相对性审美判断问题。面对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机器霸权的挑战,我们应该早点意识到艺术中求拙、求慢特性的可贵之处,爱护和欣赏艺术审美的相对性和差异性。

本刊:您有没有具体的建议,来完善高等美术教育评估体系?

我会建议完善评估的标准,增加管理与服务、育人条件和基本设施的标准化设计,发挥第三方评价的作用,协调科学评价与人文性的平衡关系。

我们需要大力改善校园美育的环境和质量。很多高校以世界一流为发展目标,然而,对校园艺术人文环境的重要性缺乏认识。除了清华大学和少数专业美院,中国综合性大学普遍缺乏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博物馆或美术馆。按照国际通行的美术馆和博物馆标准,除了必要的空间与设施,还要有专业的人员和专项经费,要有自己明确的学术宗旨、社会服务目标和软硬件体系,有研究、收藏和公共教育部门,而不是一般美术院系的展厅。这些专业的美术馆和博物馆,是开展大学美术教育最基本的学术环境。在此呼吁政府、学校和社会一起参与建设,尽快改善落后的面貌。

此外,还需要制定更为细致的教学辅助设施和实验设备规划,完善实验和实践管理的标准。很多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洗手间,恐怕还难以达到发达国家一般大学的标准。再比如画室的设计,对于通风、用水、采光、清洁画笔、有毒和有害物质的管理与排放控制、废旧材料回收、安全、消防、急救设施的配备与人员培训,以及雕塑、手工、木工、金工实验室的标准化配置等,这些看着不起眼的细节,却是最能体现人文素养的地方,都需要一并纳入评估体系。

一所大学,对人、财、物等各类教育资源的调配与管理是体现办学能力的重要方面。办好高等美术教育,需要将管理观念转化为更为人性化的服务观念。一些重要的细化指标反映出了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比如受到大学教师普遍诟病的过于繁重的填写表格工作量。能否创建“一张表”的无纸化环境,有效控制填表的数与量,也应该是评价管理水平优劣的指标。现在教育部学科和专业评价主要聚焦教学、科研、教师和学生成果,包括用人单位对往届毕业生的满意度,却没有对高等美术教育管理效率和效能的评价,这是一个很明显的缺失。

本刊:基础教育的改革中有没有值得高等美术教育借鑒的地方?

高等美术教育应该向基础教育学习,深入探讨新时代美术教学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在义务教育中被广泛讨论的深度学习概念。深度学习是将知识迁移到现实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又要渗透人文关怀、价值、态度和方法。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美术课改有两大特色: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强调在情境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做事的能力,提倡美育指导下的全人教育。在大学阶段,其实更应该关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迁移能力,更应该围绕中国特殊的社会文化情境,明确本学科人才培养的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办出有特色的高等美术教育。

本刊:如何在高等美术教育中体现以美育人,培养全面完整人的育人观?

首先,应当给美术教育的人文情怀一个良好生长的空间。各个学校可以提出更具个性的培养目标。高等美术教育除了为学生们的职业发展提供出路,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成为完整的人。美术教育的崇高意义,是站在民族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立场,为人类文明创造出新的人文价值。

为此,我们要在美术教育中对人类共同面对的处境和话题进行讨论。比如,在数字媒体时代,针对人人争做低头族的手机现象,如何建立有个性的视觉思考与视觉感知,如何展开媒介性、传播性的视觉文化批评,面对媒介塑造世界、塑造人类的现实,美术教育如何做出反应;如何看待互联网、区块链技术与美术史、设计原创的关系;或者思考基因伦理、人工智能挑战,知识赋能与教育公平,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公平正义与社会治理等方面的问题。

其次,我们大学美术教师也要有勇于创新的责任与担当。百年以来,我们的美术先辈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及后来的民主革命和国家建设中,在历次文化变革、思想创新中都做出过重要贡献。今天.以教育部书画协会高等美术教育学会为代表的智库单位,努力做的事情,就是要完善高等美术教育的中国方案。艺术家不是圣人,甚至教师也不是。在讲台上、画布前,我们多数情况下顺着自己的直觉与良心做事情,也许我们的影响力有限,但是这些努力最终会被历史证明不是没有价值的。

我还想强调一下大学美术教师的自我觉悟与个性。从独立的个体到同道的群体,令人感动的,是艺术教育者身上共同的理想、信念、情怀和价值观。与整齐划一不同的,是艺术思想、趣味和生态的差异性,正因为如此多样丰富,有这么多未知的可能,人才有兴致勃勃做艺术的欲望,甚至正是愉快生活下去的理由。

提倡人文精神的美术教育观重视这种差异性。人文价值的显现可以很理性、很拼命、很投入;也可以很软、很闲、很静、很会玩。其样态的多样复杂、有趣无聊、无用之用,都必须被尊重。

因此,高等美术教育资源的平衡就显得十分重要。政策应进一步完善,使教育资源的分配更为平等,空间分布更加均衡。不宜将资源过于集中在个别的学校和专业,做好点与面、效率与公平的理性平衡。不宜过度拉大学校间的等级差距和强化学科排名效应。营造有序竞争的学术环境,兼顾、爱护青年学者和老艺术家,保护学者和艺术家的自尊,因人的尊严感恰是承续人文精神和创造人文价值的基石。要像保护大自然生物种群多样性一样尊重美术教育的差异性,认识学术生态多样性的可贵之处。

西方现代人文精神的批判性通常有否定的对象,中国现代人文精神总体讲和谐,也讲和而不同的多元和丰富,是中西人文精神的融合,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综合。

本刊:您对高等美术教育的發展有怎样的预期?

根据我的观察,今天中国的高等美术教育很可能出现了一个重要的趋势。那就是对培养普通人艺术素养的重视,或称之为全民美育和国民艺术素养教育。

培养出学术精英和艺术大师,写进美术史,创造人类历史,在学生心里埋下这样的理想种子,自然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只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世界的潮流,人们越来越会用平易的眼光重新看待历史的书写。对于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和精英,我们一定要有敬仰和敬畏之心,但不应该总是跪着去崇拜。高等美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也不应以进入殿堂、创造精英为最高目的。追求卓越,合乎取乎上、得乎中的激励策略,但是对美育和艺术人才培养,却不能如此简单认识。

现实是,再优秀的学校,每一届的毕业生中,只有前百分之一,最多不超过百分之十,有希望成为行业最优秀的拔尖人才和领军人才。剩下百分之九十多的学生,大概率都要经历普通人的一生,在试错中成长,看见自己性格上和习惯上的弱点,甚至,在某些特殊私密的时刻,隐约窥见灵魂的孤独和黑暗,体察人生本质上的不完美。

从艺术本身来说,以成为顶尖和精英当作职业生涯追求的目标,容易导致用力过猛,因过于追求形式和效果而跑偏;容易把艺术看得比人生还重,如果本人天分不够,努力的不够自然,反而会造成困扰。

其实,美术教育培养出的普通人,具有一些并不普通的美术素养:他们有更细腻的感知觉能力,能够分辨偏暖阳光下,树叶投影里泛着冷紫的天光,能够从一根线条、一个造型、一片风景里,看到创意的文脉、历史的景观,既能沉下心来触摸千年的厚重,也能环顾四面,迎接当下的瞬息万变;生活的每一个瞬间,每一种感官的细节,都可能是生命盛宴上的佳肴,在普通生活的缝隙中看到美的光芒,每天都能像新生儿一样去观察和感受世界;拥有无尽地想象与创造的自由,懂得宽容和尊重,又不会失去自我;明白一件事有很多个角度和看法,一个问题有很多个设计和解决方案,还知道这么多选择中有一个是最贴近“我自己”的态度和视角,这么多方案里有一个“更合适”的设计;更重要的,具有美术素养的普通人并不寂寞,人生直到最后一刻,都充满了可能和未知,总能找到自己和自己玩的有趣事情,可以做到无比期待退休的自由和独立,又不会打扰别人。

所以,评价高等美术教育的办学水平,既要看到是否培养出了少数杰出、卓越的艺术专业人才,将来成为中国美术界名载青史、出类拔萃的佼佼者和栋梁之才,也要看是否能同时兼顾到大多数的普通学生,让这些默默无闻,却三观正确、为人本分、勤勉正直的学子,能够在新时代的美术教育、美术创作和研究领域,为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做出自己普普通通、扎扎实实的成绩。

高等美术教育的灵魂在于教师,综合性大学的美术教师,应当成为这个时代“美术的良心”,提出当代美术教育的价值观,传承和发扬具有丰富内涵、充满活力的中国美术人文精神。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人文美术
人文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