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洞悉未来系统 如何弥合创新落差

2020-04-16贾缙

机器人产业 2020年1期
关键词:领军人工智能系统

贾缙

埃森哲近期发布《未来系统》报告,对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20个行业的8300多家企业进行了调研。本次研究综合衡量了企业应用成熟技术和诸如人工智能、区块链和扩展现实等新兴技术的情况,从技术应用、各流程上的技术渗透率以及组织和文化三大维度对企业未来系统的成熟度进行评分。该报告揭示了企业技术应用和财务绩效的关系,指出全面向新系统过渡的企业将获得更为快速的营收增长。

在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下,资本和劳动力的驱动作用减弱,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越来越强。2018年中国的研发支出总量排名世界第二,科技对GDP的贡献率达到58.5%,拥有全球28%的独角兽企业;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中国2019年全球排名第14位。

技术与创新重塑了中国经济的全球竞争力,中国正逐渐从制造基地迈向创新强国。中国企业也纷纷以技术为加速器,以创新为利刃增强企业的核心优势,企业高管大力投资于新技术,培育新能力。但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也面临了诸多困惑:如何从众多技术中做出最优选择,如何将新技术应用于企业原有战略部署,如何借助技术实现新旧业务的协同?中国企业逐渐发现,面对企业变革和发展的需要,只是技术应用远远不够,埋头解决当前单点问题并不能助力企业获得最大的竞争优势。

为挖掘技术真正的商业价值,中国企业需要打造无边界、自适应、人性化的未来系统,赋能企业建立新型的伙伴关系与合作生态;提升企业自主学习的能力,动态敏捷地适应外部环境;助力企业建立人机互信、人机协作的良性循环;从而实现技术创新价值的最大化,在技术浪潮和行业颠覆中脱颖而出。

核心洞察

大多数企业技术投资回报低下,造成创新落差。

· 尽管企业大规模投资新兴技术,但只有1/3的中国企业对其技术投资回报满意,形成创新落差,即技术投资的潜在价值和实际实现价值之间的差距(见图1)。

·原因:传统的企业系统僵化,难以支撑数字时代的创新。

弥合创新落差关键在于建立未来系统。

·要弥合创新落差,关键是建立适应未来发展的企业未来系统。

·建立未来系统给企业带来巨大回报:在中国,具备未来系统的领军企业营收增速是后进企业的1.7倍;这一差距在未来五年内还将持续扩大,到2023年领军企业与后进企业的年收入差距将扩大至37% 。

技术随处可得,但创新价值却难以

实现

全球各地的企业管理者都已经深刻地意识到技术是企业创新的强大工具,他们也的确在大力投资各类新技术、培育新能力。然而,大量企业却难以在整个企业范围内将技术转化为大规模的创新,并充分挖掘其商业价值。

原因何在?

传统的企业系统难以支撑新数字时代的创新,企业缺乏能适应未来的企业系统。从设计到应用,传统的技术栈都难以适应加速变化的未来世界。这类问题并不仅仅发生在传统企业,许多未能动态调整企业系统的数字原生企业同样难以获得创新价值。无论是传统企业,抑或是数字原生企业,在系统部署的过程中,都可能面临以下几种问题:1.系统信任:如何保证数据质量,打造可信的IT系统?2.组织交易成本:如何打破IT壁垒,将技术和创新成果在全组织内迁移和扩散?3.技术应用:如何快速实现各类技术在企业现有架构内的部署?4.架构灵活性:如何保证企业系统能够灵活应对不断迭代的技术升级以及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

若不能打造能够适应未来的企业系统,企业将面临巨大的创新落差

创新落差有多大?为深入分析这一问题,埃森哲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一项关于企业系统的调研,来自20个国家、20个行业的8300位企业高管(50%为IT高管,50%为业务高管)参与了此次调研,其中共有1012家企业来自中国。我们根据企业在以下三方面的表现,对样本企业未来系统的成熟度打分:1.关键IT技术的应用;2.所应用技术的渗透率;3.组织和文化。未来系统成熟度得分排名前10%的企业被称为“领军企业”,排名后25%的企业被称为“后进企业”。创新落差对企业的营收增速有显著影响(见图2)。

而这一差异在未来五年内还将持续扩大。分析显示,2018年,与领军企业相比,后进企业平均损失了15%的营收。如果他们现在还不做出改变,到 2023年与领军企业的年收入差距将扩大至37%(见图3)。

打造未来系统 弥合创新落差

轉变思维: 从技术到创新

技术投资向创新倾斜

领军企业主动且审慎地选择并应用技术,并且对企业打造未来系统制定了清晰的规划。

研究显示,在过去五年里,领军企业已将越来越多的IT预算投放在面向创新的项目上,并表示未来五年还将持续加速创新投资,与其他企业的差距将扩大(见图4)。

跳出单点技术,关注整体系统

尽管受访企业基本都实现了单点或局部的技术应用,但中国领军企业的技术应用率普遍高于其他企业(见图5)。他们倾向于提早布局新技术应用,积累更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并对技术实施进行优先排序。领军企业创建系统,而不仅是应用单点技术解决方案。 例如,领军企业的人工智能应用率已高达95%,是后进企业的2倍左右。更具启发性的是,领军企业在实施人工智能前,会先部署好辅助技术,例如数据湖(以原始格式存储的数据系统或存储库)和云服务(通过云计算提供商服务器按需提供给用户的任何服务)。

推动技术创新在整个企业内的规模化应用

而另一方面,后进企业采用“快速追随者”策略,但仅将技术作为单点解决方案实施部署,缺少规划来发挥技术之间的协同与互补作用,更没有制定全面路径来确保企业系统的整体进化。因此,当颠覆整个行业的技术创新突然出现时,他们往往只是关注单项技术,却无法有效地将技术创新最大范围的规模化,真正能获得的商业价值极为有限。

例如,一家大型服装制造商开发了一款可穿戴设备,帮助用户追踪自己的运动量,但却无法从采集的数据中生成有意义的洞察。 这就需要企业搭建基于机器学习的分析平台,充分利用数据提供实用的实时预测分析。不过,这家企业并未做到这一点,因此设备销量有限。最后不得不中止生产,最终停止为现有客户提供应用程序支持服务。

后进企业没能突破局部创新的局限性, 而领军企业则将视线投向了创新规模化。正因如此,在调研所列的13项关键业务流程上 (见图6),领军企业均实现了最高水平的技术渗透率。实际上,领军企业在应用技术时,所渗透的关键业务流程是后进企业的3倍。这使得他们的系统能够实现产品/服务创新在流程上的无缝转换。

明确目标: 定义未来系统

无边界

无边界系统将日益模糊的边界视为机遇,为创新和建立新型合作关系开辟新空间。技术栈的各组成部分(数据库、应用程序和基础设施)在过去一直被视为是相互独立的。如今,这一刻板的划分正在逐渐模糊。研究显示,全球范围75%的企业受访者表示系统正在打破数据、基础设施和应用程序之间、人机之间,甚至是各企业之间的界限,中国这一比例更是高达81%(见图7)。

无边界系统关键特质: 1.应用云技术;2.搭建统一的数据、数据安全和数据治理方式;3. 为企业间的跨边界合作奠定基础,为企业运营和业务创新提供无限可能。

自适应

自适应系统能够自主学习、持续改进和拓展,消除阻碍业务发展的阻力,帮助人类更迅速、更有效地进行决策。随着云计算、数据和智能技术的发展,拥有自适应系统的企业不再惧怕变革。研究显示,全球超过80%的受访企业表示,拥有自我学习能力的系统将能够赋予企业相当的战略灵活性。

自适应系统的关键特质包括:1.在整个企业内应用自动化和人工智能;2.构建基于云的、持续的数据供应链,驱动企业人工智能不断提升;3.打造性能稳定的、而同时模块化、灵活、可解耦且能持续进化的架构(见图8)。

人性化

人性化系统能够像人类一样交谈、倾听、观察并了解世界,实现简洁舒适的人机互动。研究显示,全球80%的受访企业认为未来系统将能够与人无缝互动,78%的受访企业认为未来系统将拥抱人类的工作方式;在中国这两个比例更是高达86%和85%。人性化的系统有利于员工打破组织壁垒。研究显示,全球领军企业中有91%的企业表示,其之所以能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关键在于推动了IT与业务的不断融合。而后进企业中仅有58%的企业能够做到这一点。在中国,这两个比例分别为87%和58%(见图9)。

而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和机器学习等技术的深度运用,将让企业系统变得更加智能,更有效地理解业务、促进业务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人性化系统的关键特质:1.采用“快速试错(Fail-Fast)”机制评估新兴技术的潜力和适用性;2.通过负责任的人工智能框架建立人机互信;3.践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采取行动:五大关键举措

技术部署围绕企业灵活性的提升

领军企业正在逐步将数据、基础设施和应用程序解耦以实现更高的灵活性,并培养快速进化的IT文化。

全球领军企业都在致力于消除对系统和流程的依赖,从而使自身运作更为敏捷。这也成为领军企业进行技术投资时的重要趋势。

在全球范围内,领军企业在这些关键解耦技术上的应用远超后进企业,其应用比例分别为97%和30%。在中国两者间的差距也同样巨大,分别为97%和36%。这些解耦技术包括微服务架构(一套将应用程序分解为简单离散服务的工具)、容器技术(一种应用程序打包方式,使其独立于其他进程运行)和 Kubernetes(用于自动化应用程序部署、扩展和管理的开源容器-编排系统)(见图 10)。

数字原生企业也需要更新其企业架构。 拿一家在十年前成立的在线旅游服务商举例,企业成立之初的首要关注点是服务推向市场的速度,构建可扩展的架构并不在其考虑范围内。而随着客户增长和区域扩张,这家企业要想满足更多业务需求,就必然要扩展其平台。作为解耦计划的一部分,它将平台迁移至微服务,从而使企业可以对市场变化快速响应,在业务高速增长之际不断添加新功能。

综上所述,领军企业通过选用灵活、统一和可扩展的架构,得以灵活响应市场需求。而后进企业则未能摆脱僵化的传统IT架构,难以实现创新投资的收益最大化。

打破云端天花板

云是未来系统的必要构成之一,因为云能够助力企业成功应用其他技术,包括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正因为如此,领军企业将云视为创新催化剂,但与此相反,后进企业倾向于仅将云视为降低成本的“数据中心”。这一观念上的差异也表现在两者在各类云服务的部署和应用上。全球95%的领军企业综合应用了各类云服务(如IaaS、PaaS、SaaS、无服务器计算、云原生应用等),而后进企业中仅有35%做到了这一点。在中国,这两个比例分别为88%和35%(见图11)。

例如,蚂蚁金服正在使用云和人工智能提供移动支付、银行金融、保险和财富管理等一系列服务。云服务和人工智能能够内嵌于多个进程和产品线,并适应其不同的需求。因此,蚂蚁金服可即时评估从未服务过的(甚至没有银行账户)用户的信用风险,甚至向潜在用户推荐贷款。公司还能帮助客户抓拍传输车祸现场照片,只需几秒钟即可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

蚂蚁金服会在整个组织内部扩展创新成果,并向生态系统合作伙伴输出AI能力。例如,蚂蚁平台上的公司账户“财富号”通过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为27家基金管理公司带来了可观的收益。据报告,这些基金的总成本降低了50%,日访问量增加了10倍,再次購买行为增加了3倍。

确保数据质量,实现负责任的数据价值挖掘

在本次研究所涉及的28项技术中,全球受访企业都将“实时数据抓取和分析技术” 列为业务流程优化改善最为关键的技术。在这方面,领军企业又一次领先于其他同行。

领军企业确保数据质量,制定应对各种威胁的安全措施,构建符合道德责任的框架来管理数据和AI。数据质量的持续提升,又促使企业实现数据创建和使用的良性循环。

领军企业不依赖未经核实或有偏差的数据进行决策,而是使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来检测有偏差的算法。仅50%的中国后进企业致力于确保数据质量,而93%的中国领军企业会这样做,这一指标略高于全球企业样本,分别是40%和90%(见图12)。

因此,96%的中国领军企业(全球样本为94%)相信如此获得的数据是可靠的,并以此驱动业务变革;相较而言,后进企业中仅有68%的企业认可这一点。对员工或客户数据的不当使用可能导致失去信任,给企业造成高昂损失,而错误决策往往源于错误的数据和分析。人工智能必须赢得使用者的信任和信心,以避免对企业业绩、品牌声誉和合规性造成负面影响的风险。97%的中国领军企业秉持负责任/道德的态度,采用系统化方式管理人工智能,而仅64%的中国后进企业这样做。

技术应用打破部门壁垒

领军企业对全企业范围内的技术投资有着清晰规划和持续追踪。研究显示,96%的中国领军企业系统跟踪整个公司在自动化技术的投资回报率,而后进企业中仅有62%的企业在这样做。全球企业在这一指标的差距更大,分别为94%和47%(见图13)。

领军企业通过打破IT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障碍来实现业务整合,这是创新得以规模化的关键基石。领军企业还建立创新中心,为创新在公司各部门的传播铺平道路。例如,他们可能会考虑如何将客户数据分析技术用于预测员工流动率。

在自动化流程的基础上,中国的物流业引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科学指导各业务环节的资源配置,跟踪管理业务全流程自动化。中国外运按照控制塔理念研发了子牙系统。通过该系统集团实现了对水铁空汽多种运输方式的全程透明跟踪、上下游合作伙伴的信息协同共享、物流订单执行的风险预警和实时物流执行KPI分析,在优化和提升内部运营流程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客户体验。

创新人才培养方法

领军企业意识到,人才投资是推进未来系统的最佳方法。随着系统的不断演变,IT技术人员也必须不断进步。事实上,拘泥于昨日技术、无法与时俱进的员工团队是打造可拓展、灵活、以人为本的系统的最大障碍之一。

受访者认为,如果不组织技能再培训,三年内将有52%的IT员工技能和近半数(47%)的非IT员工技能被时代淘汰。

领军企业在技能培训方面的表现远远优于后进企业:

·81%的中国领军企业意识到了持续培训的重要性,是后进企业的3倍(27%);应用沉浸式学习(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游戏化)的比例是后进企业的2.6倍(83%和 32%)。

·96%的中国领军企业开始探索利用人工智能和高级分析来预测技能需求,并试图将员工的技能要求与适用的培训模块相匹配。仅44%的后进企业使用这些技术。而在全球样本中,这一比例为87%和35%(见图14)。

百度正在开发和优化AI×Learning基础架构,利用人工智能服务系统针对不同行业的知识图谱和员工的兴趣、学习程度等属性形成个性化培训方案,并通过AR/VR技术复制展现抽象场景,实现沉浸式培训。

行动起来

当今商业竞争愈加激烈,企业倘若仅仅投资最新技术、埋头解决眼前的问题,绝不足以从竞争中脱颖而出。

尽管领军企业和后进企业可能都拥有发展所需的知识、人才和愿景,但两者之间的差距巨大:中国领军企业的收入增长是后进企业的1.7倍。倘若后进企业再不做出改变,其年收入到2023年可能面临37%的惊人损失。

为了持续实现创新规模化并实现最优增长,企業不能仅将技术应用作为单点解决方案。要向未来系统演变,他们必须学习领军企业的理念和方法,而不是进行简单的技术组合。随着新技术的井喷式涌现以及创新步伐的加快,一味观望等待的企业会越来越难以跟上潮流。已经具备领先优势的企业不会停滞不前:他们所部署的系统不仅能够适应技术创新,还能在企业内实现技术创新的规模化扩展。这场竞赛不是为了达到某个终点,而是为企业的未来打造一个无边界、自适应、人性化的“未来系统”。

猜你喜欢

领军人工智能系统
一种无人机缓冲系统
品“助读系统”之妙
公共关系创新领军品牌奖
公共关系创新领军组织奖
直扩系统中的窄带干扰抑制
直扩系统中的窄带干扰抑制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