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下五千年,看我泱泱大国诗词之“行”

2020-04-16白晓娜

人民交通 2020年2期
关键词:牛车轿子马车

白晓娜

诗词歌赋无疑是社会生活的集中反映。在诗词里,有洒脱“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有感叹“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有悲伤“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有执着“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在诗词里,不同时期,不同心境,不同诗人又有着不同的感受。岳飞有“壮志饥餐胡虏,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志向,亦有“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丝缎有谁听”的落寞;李清照有“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最难将息”的无奈,也有“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情;苏轼既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爽,亦有“天涯何处无芳草”的豁达。短短几字,许已经是天下兴亡,历史更替;短短几句,许已是离人一生,百年轮回。

从诗词里可以看到人生起伏,可以看到离别之痛,可以看到惺惺相惜,可以看到缠绵爱恋。诗词里见证历史的发展,历史的前进又促进了诗词的发展,不同的诗歌往往能多样化、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衣食住行,“行”在古代社会生活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古代交通工具落后,因此,信息交流很困难,人们的交往很受限制。道路的曲折、工具的落后、设施的原始导致出行艰难,离别时间过长,这使人们纷纷产生离愁别绪之情,也产生了很多的送别诗。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诗词里的交通工具。

马匹——“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在《登科后》中写道:“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古代放榜的日子是在春花盛开的时候,新科进士们依照唐制骑马看花夸官。人生四大乐事无疑是:“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此时的孟郊自然是心情畅快,无比得意,感觉马蹄也因为心情变得轻快了,认为自己一日之内可以把整个长安的花都看完。此诗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诗人此时内心的喜悦。

诗人孟郊46岁进士及第,从此人生又是另一番境地。在这首诗的开头,就直接表明了自己的情感,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顿与思想上的局促再不值得一提。今朝金榜题名,郁结的闷气已如风吹云散。眼前天宇高远,大道空阔,骑马疾驰,四蹄生风,诗人心中的抱负抒发得淋漓尽致。

从孟郊的诗中可以看出:在那个时代,马是较为普遍使用的交通工具。在开元年间,按照礼制,皇帝应该是乘车去参加国家大典。一次祭天仪式中,唐玄宗回程的时候却选择了骑御马,可以看出当时的马有多流行。除了出行以外,马还可以用于战争,古代作战的方式有骑战和车战,这两种方式都离不开马。历代名将也有自己的马,比如西楚霸王项羽的“稚”,吕布的“赤兔”,蜀王刘备的“的卢”……这些都是所向无敌,一日千里的马。“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在那个战乱四起的时代,战马也是一个国家实力的象征。

马车——“野田人稀秋草绿,日暮放马车中宿。”

这是唐朝诗人张籍的作品《杂曲歌辞十一首》,在当时的社会,除了马之外,马车也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

在《周礼》之中,可以发现车马舆服制度,虽然后来的王朝做了一定的改动,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对《周礼》的延续。按照《周礼》规定,皇帝是当时王朝的最高领导人,九五之尊,乘坐的车子是相对豪华的,称之为“路”,共五种。分别为“玉路”“金路”“象路”“革路”“木路”。这五种车子外观材质不同,皇帝出席不同的场合,会使用不同的车子,在元代的时候还出现了象辇。王后,是一国之母,她车子的规格也是很高的,共分为五大类,分别是“重翟”“厌翟”“安车”“翟车”“辇车”。公卿士大夫及以下乘坐的车辆叫做“服车”。而普通的劳动人民乘车的规格最低,称为“役车”。“役车”,顾名思义是劳役之人乘坐的车,最为鄙陋。古代社会的等级划分明确,上下分明,每个人都有所属的等级身份,根据规定,使用自己等级的车,不能僭越。

在安阳殷墟的考古中发现,商代晚期已使用双轮马车。1980年陕西临潼秦始皇陵西侧出土了一前一后纵置的两辆大型彩绘铜车。前面的一号车为双轮、单辕结构,前驾四马,车舆为横长方形,宽126厘米,进深70厘米,前面两侧有车栏,后面留门以备上下;车舆右侧置一面盾牌,车舆前挂有一件铜弩和铜镞;车上立一圆伞,伞下站立一名高91厘米的铜御官俑。其名叫立车,又叫戎车、高车,乘车时立于车上。这些年,不少学者一直根据各个时代出土的文物研究马车的历史,但马车的起源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马车是源于中国本土,有的人认为中国的马车源于中西亚或欧亚草原。

古代的马车除了用于人们出行,还会用于战场,一般为独辀(辕)、两轮、方形车舆(车箱),驾四匹马或两匹马,车上有甲士三人,中间一人为驱车手,左右两人负责搏杀。在春秋的时候,用“千乘之国”“万乘之国”形容国家的实力强大。

牛车——“官家不知民馁寒,尽驱牛车盈道载屑玉。”

牛车最早出现在3 0 0 0多年前的商代,发明人是王亥,当时的车为独辕、双轮,车厢是方形或长方形,车辕前端缚有一根叫“衡”的横木,衡两边各缚有人字形轭,用以系马或牛。由于是独辕,必须用双数的马或牛驾车。

由于马车过于颠簸,有些人为了追求出行的舒适,便选择使用牛车,牛车相对马车来说走得比较慢,这也减轻了过程中的颠簸程度。马车的车厢并不是完全遮挡住的,所以对人们的坐姿有要求,但是牛车不同,其车厢较大,有车篷,又对车厢加以围挡,人坐在里面,别人看不见,可以自由坐卧。由于牛车的优点显著,慢慢的它也成了人们主要的出行工具之一。东汉末年,牛车在官员、贵族等人群中流行起来。随着这些人的重视,牛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制作更加精细,车厢内的摆设更加讲究。这些改动都使乘车者更加舒适。

湖北省博物馆1954年接收了原中南文化局移交没有任何出土时间、地点的记录的陶牛车。1994年2月,经国家文物鉴定專家组有关专家鉴定,这件陶牛车是一种模型器物,属于北魏,为国家一级文物,随葬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较大型的贵族墓葬之中。西晋时期的贵族墓随葬的主要器物中,就出现陶牛车与马、镇墓兽和各种陶俑组成的模型器物群,因而陶牛车便成为魏晋南北朝考古研究的一种重要器物。

船——“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乾元二年春季,李白在流放夜郎刚行至白帝城时被释放,当时他的心情极度欢喜。因舟行太快,沿江景物一闪而过来不及细看,只有连成一片、不绝于耳的猿的啼鸣声回荡在山谷。诗人只能凭听觉来感知船行的速度,一个“轻”字用得极好,它不仅给人一种轻盈飞动之感,宛如凌空飞越了万重山峦,而且细腻传神地展示了轻松愉快的诗人心境。由此回观全篇,无论“朝辞”,还是“还”,或是万重山中的猿啼之声,都充溢着诗人难以抑制的欣喜之情。这样看来,人物心境的快感和客观极快的船行有机地揉合在了一起,从而构成这首以描写速度美而著称的小诗的妙境。

“陆行乘车,水行乘船”,船是古代极其重要的水道运输方式,但古代的船和现代的船并不一样,古代并没有金属,都是使用木头连接而成,所以相对不安全的。

在古代,船一般分为两类-沙船和福船。沙船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唐朝出现的沙船方头方尾,俗称“方艄”,甲板面宽敞,型深小,干舷低,采用大梁拱,使甲板能迅速排浪。它有“出艄”便于安装升降舵,有“虚艄”便于操纵艄篷,多桅多帆,航速比较快,舵面积大又能升降,出海时部分舵叶降到船底以下,能增加舵的效应,减少横漂,遇浅水可以把舵升上。第一,沙船底平能坐滩,不怕搁浅,在风浪中也安全。特别是风向潮向不同时,因底平吃水浅,受潮水影响比较小,比较安全。第二,沙船能调俄使斗风,顺风逆风都能航行,甚至逆风顶水也能航行,适航性能好。第三,船宽初稳性大,又有各项保持稳性的设备,所以稳性最好。第四,多桅多帆,帆高利于使风,吃水浅,阻力小,快航性好。

福船是一种尖底海船,以行驶于南洋和远海著称,明代水师以福船为主要战船。古代福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首尾高昂,两侧有护板。全船分四层,下层装土石压舱,二层住兵士,三层是主要操作场所,上层是作战场所,居高临下,弓箭火炮向下发,往往能克敌制胜。福船首部高昂,又有坚强的冲击装置,乘风下压能犁沉敌船,多用船力取胜。福船吃水四米,是深海优良战舰。

轿子——“每出深宫里,常随步辇归。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

在李白的《宫中行乐词》这首诗中,“步辇”即为轿子。轿子在我国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轿子的原始雏形产生于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初期。1978年,在河南固始侯古堆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陪葬坑中,出土了三乘木质肩舆,有屋顶式和伞顶式两种制式。其中一件经复原后还可以看出原来面貌:它是由底座、边框、立柱、栏杆、顶盖轿杆和抬杠几部分组成。底座呈长方形,顶盖如同四面起坡的房顶形式,轿身原应围以帷幔,轿前开有小门,供乘者出入;轿杆捆绑在底部边框上,和以后轿杆固定于轿身中部的制式不同。这是目前己发现存世最早的轿子的实物。

不过,轿子也分为多种。轿子,在种类上,有官轿、民轿、喜轿、魂轿等;在使用上,有走平道与山路的区别;在用材上,有木、竹、藤等之分;在方式上,有人抬的和牲口抬的,如骆驼驮的“驼轿”,元代皇帝还坐过“象轿”。“骡驮轿”是“骡抬轿”的讹音,是清末民初流行过一阵的交通工具。轿子是用二匹骡子前后抬着,轿杆固定在骡背鞍子上,轿夫跟着边走边吆喝,轿内坐人,大轿可坐3-4人,多用于山区或乡间崎岖小路。轿外夏包苇席或蒙纱,冬季则是棉围子。另有首诗写道:“绝壁临江千尺余,上头一径过肩舆。舟人仰看胆俱破,为问行人知得无。”诗中的“肩舆”便是扛在肩头上的小轿子,既可抬着轿子走一般的路,更可攀登险峰,可谓轻巧便利。

在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下,轿子和其它事物一样,在使用上也是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违规则要受罚。历代史书对此都有明确而严格的记载。《明史》载:“弘治七年令,文武官例应乘轿者,以四人舁之。其五府管事,内外镇守,守备及公、伯、都督等,不问老少,皆不得乘轿,违例乘轿及擅用八人者奏闻。”隆庆二年,应城伯孙文栋违例乘轿被告发,立刻被罚停俸禄。《清史稿》亦载:“汉官三品以上、京堂舆顶用银,盖帏用皂。在京舆夫四人,出京八人。四品以下文职,舆夫二人,舆顶用锡。直省督、抚,舆夫八人。司道以下,教职以上,舆夫四人。杂职乘马……庶民车,黑油,齐头,平顶,皂幔。轿同车制。其用云头者禁止。”官员需按例,百姓有钱也不得逾制。当今社会对乘车也有限制,但只是管官不管民。

中华民族是一個富有创造力的民族。我们的祖先为了改善生存条件,减轻劳动负担,发明了各种交通工具。交通工具的发展与使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很大贡献。

猜你喜欢

牛车轿子马车
轿子抬狗,碍着谁了?
马车与游船
马车
驾着马车去打仗
赶牛车
运大米
好玩的游戏1
基层医改“三驾马车”并重
牛车之“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