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大规模骚乱的背后:《公民身份(修正)法案》引发连环效应
2020-04-16张潇
张潇
印度穆斯林民众游行示威现场
骚乱发生及处置经过
《法案》是莫迪于2019年5月连任印度总理后提出来的,同年12月11日,印度国会上议院以125票赞成、105票反对通过《法案》。12日,印度总统科温德签署该《法案》,并于20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
看似20票(125∶105)之差,但105票背后的發对者却难以统计,仅穆斯林民众就有2亿人。该《法案》规定,2014年12月31日之前,因“宗教迫害”进入印度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阿富汗三国移民,可在满足一定条件后,获得印度身份。《法案》降低了外国宗教难民的入籍门槛,6种适用教徒中不包括穆斯林,故他们认为该《法案》是在歧视穆斯林民众,在各种传言的推动和鼓噪情绪的推波助澜下,2019年12月12日,印度各地的游行示威活动拉开了序幕。
印度穆斯林女士进行游行示威活动
12月13日,印度首都德里(印度首都德里分为旧德里和新德里两部分。德里又可分为历史悠久的旧城区及新规划的新城区。旧城区目前仍保有许多重要古迹,新城区则是印度现代化的象征)爆发大规模冲突,一百多名示威学生受伤,超过50人被拘留。而在东北部的阿萨姆邦,至少有2人因为抗议活动被杀。鉴于印度国内局势混乱,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决定取消15日访问印度的行程,这意味着日本规劝印度重返RCEP(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Partnership,简称RCEP,即“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的努力受到了巨大挫折。同日,联合国人权高级专员发言人劳伦斯称,这一《法案》“破坏了印度对其宪法所载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承诺”。
12月15日,示威活动直接演变成暴力骚乱,抗议者将怒火发泄到交通系统上,到处打砸、焚烧列车、火车站、大巴等。在印度南德里地区有上千名游行示威的民众,游行中发生骚乱,50多辆私家车和6辆公共汽车被焚烧,并与前往处置的警察发生冲突;在印度国立伊斯兰大学、德里贾玛清真寺爆发反对《法案》的骚乱,造成100多人受伤,警察使用警棍和催泪瓦斯,逮捕50多名学生。
12月16日,骚乱进入第4天,在西孟加拉邦,示威者占领、冲击、砸烧15座火车站,致使全邦的道路造成堵塞;在阿萨姆邦首府古瓦哈蒂,有数千人上街游行,为应对骚乱,印度政府关闭了12个区的网络,军警使用橡皮弹、高压水枪,以及催泪弹等非致命性武器对示威者进行驱散,并部署军队实施宵禁,警方逮捕175人,拘留1 460人,冲突中造成6人死亡(其中4人为警察暴力执法致死),多人受伤。
印度穆斯林女士进行静坐示威活动
12月17日,印度人民党主席阿米特·沙阿在印度闭门经济会议上强调,《法案》没有“反少数族群”的内容,只是为来自孟加拉国、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非穆斯林难民提供印度公民身份,《法案》不会撤回,在该《法案》的实施上,我们的政府坚如磐石。
阿米特的说教并没有阻止民众的游行,同日,游行示威者在艾哈迈达巴德市抗议《法案》,警察维持秩序,进行武装巡逻。在首都新德里中央城区,大量公共场所、公交车站以及私家车被纵火焚烧,印度当局紧急出动5000名士兵,配合当地警察对游行示威人群进行镇压。由于双方人数相差悬殊,虽然上万名军警人员向骚乱人群发射催泪弹、空包弹甚至实弹,企图以此让骚乱人群散开,结果反而引起了更多抗议者的愤怒,数百名军警被困在一个广场内,现场局势一度失控。
12月22日,莫迪在首都新德里罗马里拉广场有20万人参加的盛大集会上发表讲话,批评游行示威者的暴力行为。莫迪指出:要恨就恨莫迪,不要恨印度;要烧就烧我的画像,不要烧穷人赖以生存的三轮车。莫迪还劝阻年轻人不要相信反对党的蛊惑,表示“印度穆斯林群体不用担心被送进收容所”,《法案》“只是为近些年在印度的难民准备的,不会增加印度的人口”等。但其讲话并未平息这场全国范围的大骚乱。
12月23日、26日,在喀拉拉邦,一些反对者举行对《法案》的抗议示威活动,要求1名挪威女游客和1名德国留学生离开印度。
截止12月27日,这场席卷印度全国的抗议活动导致多地发生混乱,骚乱造成27人死亡(其中,有两名17岁的未成年人因警方发射实弹而丧生,另一名8岁男孩在骚乱中因踩踏丧生),5400多人被拘留,705人被逮捕入狱。北方邦警方还缴获了405支印度国产手枪和转轮手枪。
2020年1月1日,正当元旦时节,印度南部沿海城市科钦出现由穆斯林群体组织的17万人反《法案》集会示威活动,因规模较大导致整个城市交通一度瘫痪。
1月5日,在新德里尼赫鲁大学发生针对示威者的报复行为,蒙面暴徒袭击学生和学者。
1月8日,印度有10个全国性的工会组织号称有2.5亿人参与的大罢工,罢工人群提出反对《法案》的口号,要求印度政府放弃国企私有化政策等。
1月10日,《法案》在印度正式生效。支持者与反对者形成两大阵营,整个印度被严重撕裂。
在夜间,穆斯林民众举着火把进行游行示威
手持盾牌和警棍进入现场的印度军警
1月13日,印度北方邦宣布,为了《法案》实施,政府已启动难民身份确认程序。在第一批名单中,已确认21个区3.2万名难民。同日,在印度国大党主导的一场会议上,20个反对党一致通过了一项“要求撤回引发争议的《法案》,并立即停止印度国民登记名册(National Register of Citizens,简称NRC)工作”的议案。该议案还声称:执政的人民党政府正在传播仇恨,已经走上“加剧社区分化的危险道路”、“印度宪法正在被破坏,国家统治手段被滥用”,并要求莫迪到民众中去,倾听民众的呼声。
与此同时,印度政府声称要按照《国家安全法案》来应对250名煽动者,并多次采取禁止集会、关闭地铁、关闭店铺、断网、宵禁等措施,企图阻止各种集会游行。莫迪也一再澄清有关“建立穆斯林拘留中心”谣言,并称“各家反对党发起了一场错误信息运动”。在有关莫迪政府建立穆斯林拘留中心问题上,国大党领袖夏尔马曾经指责内政部长:“拘留中心是非常真实的,只要这届政府还在执政,这种拘留中心就会继续扩大”。
在示威者受伤、死亡的同时,参与处置的印度警察也不同程度地出现受伤情况,仅北方邦就约有269名警察受伤(其中57人中弹受伤),警员们也正经受着血与火的考验。
这场骚乱,在印度政府的高压政策下,在军警棍棒与抗议者频繁激烈的肢体接触下,迫使一些枪支、爆炸物蒙混其中,形成一种骚乱、暴乱混合于一体的“肉交战”……
被骚乱人员焚烧的汽车
骚乱引发的原因
印度上议院通过的《法案》,主旨是放宽移民政策,即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阿富汗3个邻国的印度教徒、锡克教徒、佛教徒、拜火教徒、耆那教徒和基督徒等6种宗教的移民只需要在印度工作生活满6年,就能够快速获得加入印度国籍的机会。这无疑对上述6种信教的移民是一种利好消息,但《法案》将穆斯林民众排除在快速入籍通道之外,因而在印度国内外引起巨大争议,甚至被穆斯林民众斥之为“宗教歧视”。
有学者认为,新通过的《法案》违反印度宪法,改变了印度宗教平等的政策,而且把宗教信仰与国籍管理联系在一起,也有违印度政治和宗教分开的世俗化政策。其次,印度国内的穆斯林民众担心这一政策是印度政府对穆斯林民众全面歧视的开始,大量其他非穆斯林移民的涌入,将进一步稀释印度国内穆斯林民众的比例。再次,许多居民担心,非法移民的加入,会影响其生活质量。例如,印度阿萨姆邦现在有大约200~400万非法移民,如果这些非法移民快速获得印度国籍,当地居民担心会影响当地人的福利和社会治安。另外,印度周边国家对此也极其不满,认为印度此举将导致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阿富汗等国出现大规模移民印度的浪潮,从而影响周边国家的政治和社会稳定。
这一骚乱不仅仅由《法案》引起,而是裹挟着民众对印度经济发展过缓的不满,对印度未来前途的不满,是印度多年来政治、经济、生活等各个领域对政府不满的总爆发。同时,印度教派与穆斯林教派之间的固有矛盾、外来移民与本地居民的文化生活冲突等也是骚乱引发的重要原因。
抗议者掀翻汽车
军警挥动警棍,试图驱散抗议人群
手持槍械进入现场的印度军警
军警与骚乱者对峙
《法案》颁布是印穆矛盾的延续
一个《法案》的“小小”修改不仅引发半个印度的动荡,而且还导致印度与邻国关系的紧张。《法案》缘何引发这么大的骚乱,说到底与印度当前宗教及族群矛盾的复杂性有关。有分析认为,《法案》是对印度1955年《公民身份法》的修改,这主要是印度教与穆斯林教之间有长期的历史积怨。
历史上,在穆斯林统治印度次大陆的四百多年时间里,教派的冲突、血腥的报复、种族的仇杀等一直延续到当代,特别是穆斯林教派试图让大批印度教徒皈依,使得双方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印度独立后,国大党推行多元主义宪法,实施政教分离,不以族群和宗教划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双方虽然也多次爆发大规模纠纷与冲突,但总体上矛盾有所缓解。
人民党上台后情况发生变化。人民党建党的基础是1925年成立的“国民志愿服务团”,一个右翼极端民族主义组织,该组织强调印度教特性,极力排斥穆斯林。人民党继承其衣钵,莫迪在第一任期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重建印度北方邦阿约迪亚的罗摩神庙,这个罗摩神庙的原址被认为是印度教大神罗摩的出生地。阿约迪亚原本建有神庙,但1527年,莫卧儿王朝首任皇帝巴布尔下令拆毁了神庙,在罗摩神庙原址建立了巴布里清真寺。印度教徒一直想重建罗摩神庙,由此于1992年12月6日爆发了与穆斯林民众之间的全国性骚乱,已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巴布里清真寺被印度教狂热分子拆毁,2 000余人死亡。巴布里清真寺的被毁极大地影响了穆斯林教派与印度教派乃至印度政府的关系。
此次骚乱后,印度教信徒和愤怒的穆斯林民众均要求在同一地点修建罗摩神庙和清真寺。1994年1月,法院判定该地约27万平方米的争议土地暂时归政府接管,谁也不能动用,并且不允许在此地举行任何形式的宗教仪式。2010年,阿拉哈巴德高等法院最终宣判,将有争议的约2.8英亩土地分别划分给印度教大会、印度教的“无念教派”和穆斯林宗教委员会。总体上的分配是:2/3的土地归印度教徒所有,穆斯林拒绝接受这一判决并上诉至最高法院。自此以后,每逢政治性的大事如全国大选等,印度教派与穆斯林教派之间的历史文化纠葛与恩怨就会再次显现。
莫迪担任总理后,原计划的罗摩神庙重建工作,由于需要耗费巨资最终没有实现。2019年11月,印度最高法院将巴布里清真寺的土地判给印度教徒用于修建罗摩神庙,同时在旁边另辟一处土地给穆斯林建清真寺。最高法院的判决为莫迪重启重建工作铺平了道路。
莫迪的行动与2014年5月16日其第一次参加大选时的承诺完全吻合。他曾誓言将印度变成所有受迫害印度教徒的“天然家园”。在他当选后,印度至少从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阿富汗等周边国家接收了3万名印度教徒。这使得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内涵延伸到更大范围,也大大强化了人民党在印度教徒选民中的威望,而其他政党在选民中不同程度地受到削弱。
《法案》的出台使穆斯林民众很自然地联想到历史、现实和未来,骚乱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闹事人员投掷石块,对清场的军警人员进行反击
《法案》颁布前后在野党声讨不断
《法案》颁布前,印度在野党在议会上提出,《法案》会使穆斯林民众作为二等公民合法化,违反印度多元主义的宪政基础,也是印度人民党在意识形态领域有意剥夺穆斯林群体公民权的尝试。《法案》只是政府“剥夺其公民身份的第一步,最终要将他们送往拘留中心”。
《法案》颁布引发骚乱后,针对印度社会的撕裂现象,如上文所述,印度20个在野的反对党于2020年1月13日,一致通过一项决议,要求撤回引发争议的《法案》,并立即停止印度国民人口登记工作。
国大党前任党魁索尼娅·甘地指出:印度人民党政府正在传播仇恨,以便按照宗派路线分裂人民。印度国内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动荡,印度宪法正在被破坏,国家统治手段被滥用。
国大党领导人声称:莫迪政府正在“分裂国家”,以转移人们对经济衰退的关注,并要求总理莫迪到大学校园中,就经济状况和失业问题与学生们进行对话。
《法案》引起世界各国的反响
印度国内的大规模骚乱事件,使得西方国家有了干涉其内政的借口。印度骚乱的第一天,美英等国家及其盟友就针对印度的骚乱发布出国警告,并且刻意提升旅游风险等级,让印度国内地区变得恐慌。同时对印度通过的《法案》表示谴责,并在社交网站上对其进行抨击,希望印度能够做出遵守宪法的承诺。美国的国际宗教自由委员会曾批评印度,宣称担心印度政府正在为公民身份设立一条宗教测试。
就在印度发生大规模骚乱的关键时刻,俄罗斯宣布与印军进行多兵种联合演习,而且将如期进行,这无疑是对印度政府的一种支持,某种程度上对印度稳定国内局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俄罗斯的支持,印度莫迪政府在推行《法案》时强硬了许多,同时也是对西方国家的一种暗示性警告。
加拿大、新加坡在美國、英国的带动和影响下,也发出叫停本国公民前往印度的信息,并做好随时撤离本国公民回国的准备,以防骚乱给本国公民带来生命危机。
警察使用高压水枪驱散示威人群
印度《法案》引发的思考
《法案》事件虽发生在印度,但对我们今天处置因民族、宗教问题引发的突发事件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国家利益即中华民族共同利益高于一切。这是因为,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包括领土的完整和主权的不可侵犯这些事关国家的根本利益,代表了全国各民族的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坚持这一根本利益,不仅直接关系国家的存亡,而且也直接影响各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我们必须借鉴印度骚乱的教训,将56个民族紧密团结在一起,将民族团结作为我们的生命线,将每一个民族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
坚持不懈地对全社会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教育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是正确处理民族宗教问题、反对民族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依据。
高举民族团结的旗帜
大力宣传“三个离不开”思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引导各族人民认清民族分裂活动是破坏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的最大危险,是影响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进步的最大障碍;民族分裂活动既不是民族问题,也不是宗教问题,而是违法犯罪行为,必须提高党员群众同民族分裂势力作斗争的坚定性和自觉性。
军警进行抓捕行动
讲究原则方法,妥善处理民族宗教问题
民族、宗教问题成因比较复杂,处理的方法必须因时、因事、因地制宜。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方法 注意一般民事纠纷与影响民族关系、宗教关系事件的区别,一个民族或不同民族之间的一般冲突或民事纠纷,是公民个人之间的冲突,不属于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问题。不能把凡是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公民之间发生的冲突都归入民族问题或宗教问题,那样会使问题复杂化。正确的办法是实事求是,是什么性质的问题,就按什么性质的问题处理。
坚持教育疏导的原则方法 一般情况下,影响民族、宗教关系事件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坚持疏导教育原则,以说服教育为主,化解矛盾,消除隐患,增强团结。
坚持及时处理的原则方法 对影响民族、宗教关系的事件,首先要做到耳聪目明,及时发现。一经发现影响民族、宗教关系的事件,就要高度重视,立刻采取措施加以处置,不能犹豫不决,更不能以任何借口和理由推诿拖延。
坚持法制的原则方法 任何民族成员、宗教信徒都必须依法办事,无理不能闹,有理同样不能闹。对影响民族关系、宗教关系事件的处理,同样也要坚持法制原则,强调依法办事。
印度总理莫迪对大规模抗议活动所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表示哀悼
坚持依靠群众的原则方法 在处理民族、宗教事件中,擴大事态和平息事态的焦点,都在于争取群众。在影响民族关系或宗教关系事件中,有时会有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民族、宗教感情,蒙蔽、裹胁一部分不明真相的民众参与闹事。处理这方面的问题,就得着眼于最大限度地将群众争取过来,以孤立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使事态从根本上得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