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偏关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对地表径流影响分析

2020-04-16彭宇航

山西水利 2020年10期
关键词:水保径流量径流

彭宇航

(忻州市水文水资源勘测站,山西 忻州 034000)

1 流域概况

偏关河发源于朔州市利民镇利民沟,由偏关县老营镇贾堡村入境,从天峰坪镇关河口村直接汇入黄河,河长130 km,控制流域面积2 084 km2,其中在偏关县境内流域面积为1 095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65%,河道纵坡6.3‰。偏关河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434.8 mm;最大年降水量691.2 mm(1967 年);最小年降水量为222.1 mm(1965 年)。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1 782 万m3,折径流深9.4 mm,多年平均年径流系数0.022。偏关河流域24 h 年暴雨均值55 ~60 mm,单站最大24 h 点暴雨值101.8 mm,发生于1973 年8 月19 日。根据偏关水文站实测资料分析,实测多年(1957—2016 年)平均输沙量891 万t,输沙模数4 699 t/km2。

2 地形地貌

偏关县地处黄河中上游黄土丘陵沟壑区,境内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切割破碎,地势东高西低,因长期雨水冲刷,形成了支离破碎的梁、峁、沟、壑复杂地形。平均海拔为1 377 m,最高处是海拔1 855.2 m的青杨岭山;最低处位于黄河岸边的寺沟河畔,海拔875 m。

偏关县处于吕梁山余脉西背斜,其构造形迹不明显,但由于受东部吕梁隆起的影响,岩层基本向西倾斜,倾角2°~10°,并在局部地段产生了一系列的挠曲和断裂。偏关河流域上游平鲁一带有一背斜构造,老营一带为背斜西翼,其北面地层均倾向西南,偏关河谷下土寨—高家湾段,成为石灰岩局部地下水汇流、排泄的富水段。

3 流域降水量、径流量变化

3.1 降水量变化

偏关河流域内共设雨量站52 处,其中国家基本雨量站16 处,中小河流新建雨量站36 处。平均每站控制流域面积189.6 km2。利用计算机网格法,计算流域平均降水量得出,偏关河流域1956—2000 年系列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变化较大,流域内各时段年降水量和汛期降水量均呈递增态势。基准期内降水量变幅较大,其他各时段降水量极值比的变幅在1.07~3.09 之间。

3.2 径流量变

20 世纪70 年代,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偏关河流域内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20 世纪90 年代,随着流域内人口的不断增长,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理念的不断增强,国家开始大规模地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流域内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偏关河(偏关水文站)流域内的下垫面发生了变化,洪水、洪峰量也随之变化。偏关县径流变化过程见图1。

通过偏关水文站数据还原的径流变化过程线可知,偏关流域天然径流量呈随时序明显下降趋势。径流量年际间变化幅度剧烈,1956—1983 年系列年径流量极值比为6.0,1984—2016 年系列年径流量极值比为15.5。

4 水土保持对径流变化的影响分析

4.1 水土保持措施的蓄水拦沙机理分析

水土保持措施主要包括梯田、淤地坝、治滩造地及林草等措施,这些措施通过改变流域下垫面,影响流域的产流、产沙。

图1 偏关县径流变化过程线

水平梯田是切断坡面径流,增大持水量,减弱土壤侵蚀的主要措施。林草措施削弱了雨滴对土壤的溅蚀作用,林下的枯技落叶层加大了地表糙度,分散水流,降低了径流速度,使雨水逐渐变成地下水,减少了地表径流。治滩造地,主要是通过工程措施整治河滩,把洪水季节中含有大量泥沙的洪水引入到治好的滩面上,排清落淤,变荒滩为良田。河道整治,减轻了洪水对河道的冲刷侵蚀。

4.2 水土保持治理措施面积的确定

通过实地走访和现场查勘,搜集、整理了偏关县1982—2016 年水土保持措施统计资料,调查数据显示,偏关县自1982 年开始大面积实施水土保持工程,水保措施累积实施情况为水保林64%,梯田21%,封山育林7%,种草4%,滩地4%。其中,梯田和水保林是偏关县采取的主要水保措施,水保林占总实施面积的64%,梯田占总实施面积的21%。随着时间的推移,各项措施面积呈稳步递增的状态,典型年水保措施面积详见图2。

图2 典型年水保措施面积图

4.3 水土保持措施的效益分析

水土保持坡面措施的蓄水效益分析,只针对坡面措施对径流的影响,暂不考虑对蓄水、减沙量的影响。坡面措施蓄水效益分析,是根据分析区域的代表性区域指标,结合当地调查的实际情况,计算各项措施的蓄水减沙量。

根据1982—2016 年水保措施面积及河川径流量统计,在各项水保措施的影响下,偏关站以上流域的河川径流量减少,1982 年的减少量为2 206 万m3、1990 年的减少量为3 924 万m3、2000 年的减少量为4 964 万m3、2010 年的减少量为5 436 万m3。

偏关站以上流域河川径流减少量,由1982 的2 206 万m3逐年递增,到2016 年因水保措施减少的河川径流量达5 775 万m3,比1982 年增加3 569 万m3,同比增加161.8%。

在各项水保措施中,梯田和水保林减水量最为明显,其中1982—1998 年间梯田减水量占总减水量的37%;1999—2011 年期间占比最大,占减水总量的57%~61%;2012—2016 年期间的平均占比为48%。随着水土保持治理措施的不断实施,各时段的径流减少量呈不断增加的趋势。

4.4 降雨、径流比较分析

偏关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积1 896 km2,其中偏关县903 km2、平鲁区827 km2、内蒙古自治区为166 km2。由于本次调查受地域及其他因素限制,为使流域内下垫面变化情况基本一致,将调查到的偏关县下垫面变化情况(水土保持措施面积),用系数法比拟到未调查的流域内,统一进行计算,得出偏关水文站上游1982—2016 年逐年水保措施对径流的影响成果。

根据统计模型模拟的流域天然径流量和天然输沙量表明,自20 世纪80 年代年开始,梯田和水保林减水量最为明显。统计各项水保措施面积,并结合模型计算,两项合计1982—2016 年多年平均减水量占到总减水量的91%,其他各项措施减水量仅占总减水量的9%。

通过对1956—2016 年60 年间偏关河流域降雨、洪水和径流等资料的统计,将受水土保持措施影响的径流量还原到流域天然径流中,还原成逐年径流量,结合降雨量,重新建立降雨、径流双累积曲线,得出偏关站降雨、径流双累积曲线图,详见图3。

图3 偏关站降雨、径流双累积曲线图

由上图可知,流域内降雨、径流关系从1983 年开始出现转折,表明1983 年以前的流域下垫面相对稳定,产流条件无明显变化,可将1956—1983 年这一时段,作为降雨、径流关系的基准期。在将受水土保持措施影响的径流量还原到流域天然径流后,1956—2016 年径流、降水双累积曲线的相关性有明显提升。

比较1983 年前后的降雨、径流趋势,两条曲线存在明显差异,图中曲线变化幅度表明,随着水土保持措施规模的逐步形成,降低了河川径流和洪水的形成,同时也拦截了大量的泥沙。

5 结论

据调查,偏关河流域在70 年代之前受生产力和生活条件的制约,居民过度依赖当地自然条件,致使植被破坏,流域水土流失严重。随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的减少,在环境的自然恢复和水土保持措施等人工干预双重作用下,水土保持措施规模逐步形成,流域下垫面条件发生了良性转化,在防风固沙的同时,降低了径流和洪水。

但是径流减少不只是有水保措施的影响,它与水保治理、植树造林、地下水超采、河道采砂等人类活动是密切相关的,只有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过度开发,才能有效将减少的径流“还原”到流域中去。

猜你喜欢

水保径流量径流
格陵兰岛积雪区地表径流增加研究
非平稳序列技术在开垦河年径流量预报中的应用
黄河花园口水文站多时间尺度径流演变规律分析
基于SWAT模型的布尔哈通河流域径流模拟研究
农村水利水保工程建设难题及解决措施
野蛮时代终结,动保行业要自律,水保协会年会透露出哪些重大信息?
水保工程的质量监督与管理
1956—2013年汾河入黄河川径流量演变特性分析
雅鲁藏布江河川径流变化的季节性规律探索
变化环境下近60年来中国北方江河实测径流量及其年内分配变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