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选择性动脉溶栓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观察

2020-04-16

微创医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通率罗非班选择性

李 恒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佳木斯市 154002)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一种病残率和死亡率都较高的老年性疾病。目前,临床通过早期溶栓及时开通病变血管,恢复缺血区血液供应,可有效挽救脑组织,恢复神经功能[1-2]。动脉溶栓治疗不仅能够有效评估病变血管情况,而且能够减少溶栓药物的用量。但临床实践显示[3-4],取栓后出现血管内皮损伤的患者往往需要替罗非班等抗栓药物桥接治疗,以避免血管再闭塞。本文选择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超选择性动脉溶栓联合替罗非班治疗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11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纳入标准:(1)依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5]标准诊断并确诊者;(2)发病时间≤3 h者;(3)符合溶栓治疗适应证者。排除标准:(1)合并全身性活动性出血性疾病者;(2)急性脑出血患者;(3)混合型卒中者;(4)肾功能及凝血功能障碍者;(5)血小板功能异常者;(6)颅内动脉瘤及血管畸形者。观察组男36例、女22例,年龄(61.87±4.73)岁;梗死动脉:大脑前动脉3例、大脑中动脉41例、颈内末端14例。对照组男35例、女23例,年龄(62.47±4.58)岁;梗死动脉:大脑前动脉2例、大脑中动脉43例、颈内末端13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即先行常规全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后,将溶栓微导管借助导引导管引入,并尽量靠近血栓部位或直接插至血栓内,以2万U/min速度将尿激酶缓慢推注。注射30 min后,穿刺右股动脉复查造影。复查造影不满意者,继续团注25万U尿激酶,直至患者临床体征出现明显缓解、溶栓时间>2 h、血管再通、出现颅内高压症状或尿激酶注射总剂量达75万U。对于溶栓治疗后责任血管明显狭窄患者,同时进行支架植入术或球囊扩张治疗;责任动脉未出现闭塞或未形成血栓者,将造影导管引至责任大动脉,以2万U/min推注速度团注25万U尿激酶。对于术中出现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升高者,溶栓治疗需即刻终止,并复查头颅CT。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静脉泵入替罗非班治疗,首剂选择静脉推注溶有5 mg替罗非班的100 mL生理盐水,后静脉持续泵入48 h。溶栓治疗后,两组患者均给予头颅CT检查以证实无颅内出血及无出血症状。

1.3 观察指标 (1)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分别从面瘫、视野、意识水平等十一项内容对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2 h、7 d进行评定,总分为42分,评分越高表明神经受损越严重。(2)远期效果:治疗后3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进行评定,其中mRS≤2分,为远期效果较好。(3)血管再通率:以脑血管造影TIMI分级2~3级为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和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NIHS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 h、7 d,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对比 (x±s,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2.2 治疗3个月后生活质量和血管再通率比较 观察组远期效果较好者比例及血管再通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远期效果和血管再通率比较 [n(%)]

3 讨 论

缺血性脑卒中是神经内科的一种常见疾病,发病机制在于动脉内形成血栓,导致病变血管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使其支配的肢体功能出现障碍。研究指出[6],在脑卒中发生后的规定时间内紧急开通闭塞血管,重建血管血流,使脑组织获得重新供血,可有效挽救脑组织。溶栓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主要方法,特别是动脉溶栓,针对性治疗特点显著,其应用微导管介入技术,将溶栓剂送至病变血管近端,溶栓药物用量小、并发症少,且血管再开通率高。但临床实践显示[7-8],取栓后出现血管内皮损伤,血管再闭塞的发生率高。有研究指出[9],在溶栓治疗期间通过高选择性糖蛋白 Ⅱb/Ⅲa受体抑制剂可避免开通血管出现再闭塞。其中替罗非班是常用的一种抑制剂,同时具有高效的抗血小板作用,使其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等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较为广泛。

NIHSS可作为溶栓治疗效果的客观评价指标,其分值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比[10]。本研究结果显示,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及溶栓后静脉泵入替罗非班治疗的患者,治疗后12 h、7 d的NIHSS评分均下降,且联合替罗非班治疗的患者各时间点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单纯性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即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得到明显改善。单纯性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的患者mRS≤2分比例(37.93%)明显低于联合替罗非班治疗的患者(65.52%),提示联合替罗非班治疗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明显,远期预后效果更佳。多项研究显示[11-12],脑卒中的预后与闭塞血管开通时间关系密切,开通越早预后越佳。此外,血管再通率是评价溶栓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本研究中联合替罗非班治疗的患者血管再通率(74.14%)明显高于单纯性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53.45%)。

综上所述,超选择性动脉溶栓联合替罗非班可显著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血管再通率和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通率罗非班选择性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替罗非班规范化给药流程的临床实践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溶栓时间对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手术疗效及不良事件的影响
阿替普酶溶栓在急诊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早期应用替罗非班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症状改善情况分析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血管再通治疗
选择性听力
替罗非班诱导严重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分析
选择性××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52例临床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