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问题导向的STEM 课程“靶向设计”探究

2020-04-16中国福利会少年宫郑思晨

青年心理 2020年23期
关键词:跨学科支架情境

中国福利会少年宫 郑思晨

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及其他学科共同构成了我们描述世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石。从这个意义来说,STEM 教育就是培养能够运用跨学科知识、进行整合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为此,需要基于STEM 课程的跨学科特征,不断完善STEM 课程的主题内容设计。

一、STEM 课程的跨学科特征

STEM 教育聚焦特定问题,引导学生跨越学科界限,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即强调以解决问题为核心、以学科融合为关键、以思维整合为基础、以创新创造为目标。跨学科的STEM 课程,是将“有边界”的学科知识融入一个“无边界”的内容主题之中,解决真实问题。

以“水”这一主题为例,围绕各自的学科知识,语文教师介绍与水有关的诗词,物理教师介绍水的三态变化,生物教师介绍水与生物体,地理教师介绍地球系统中的水,未整合的各学科,是相互孤立的。而跨学科的STEM 课程则会形成如下主题:水,生命之源;水资源研究与管理;水与社会、经济;水与文化的共生。通过具体的选题,实现各学科的相互融合。

二、STEM 课程设计的关键因素

(一)价值认同因素

要通过亲历活动,让学生获得积极的价值体验,对中国文化有明显认同感;形成积极的实践观,根据自身兴趣特长,形成初步的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体悟个人成长与职业变革、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培养国际视野。

(二)学科融合因素

要体现多学科融合的特征,在情境中实现分科知识的整合;开展问题情境下的跨学科项目化活动,引导学生对真实问题的探究以及学科知识的迁移,增强对学科学习的新颖理解与兴趣。

(三)问题能力因素

能激发学生从自然、学校、社区及社会、生活现象中,发现并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将问题转化为小课题、小项目,运用科学方法开展研究,并及时对研究过程及结果进行反思与调整,最终形成比较规范的研究报告等成果。

(四)创意设计因素

能引发学生将富于创造性的思想、理念以设计的方式予以延伸与呈现,允许设计有可选择的层次性、递进性,促使最终的设计作品具备不雷同的气质形态,可以给不同受众以不同的美好联想。

(五)实践物化因素

能引导学生运用各种工具、工艺(包括信息技术),将创意方案付诸现实,转化为物品或作品。设计主题能够鼓励学生动手动脑,灵活运用相关知识和技巧,提高知识迁移能力、技术实践水平,体会工匠精神。

以上关键因素如何在课程内容中进行呈现,见下述案例所示。

三、STEM 课程的“靶向设计”模式

本文提出的STEM 课程“靶向设计”模式,是基于教学分析,围绕“项目或问题”,对完成项目或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学习资源、学习支架、探究活动、项目评价等环节进行设计,之后,再通过强化练习进行总结提升,系统化巩固学生获得的知识,并关注知识的结构化迁移。

(一)主题设计环节

1.教学分析

首先,需要分析教学目标,确定学习主题,阐述三维目标。其次,需要分析学情,确保项目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与能力水平,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需求。再次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将跨学科知识之间的关系通过知识地图的形式进行呈现,从而能够确保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围绕主题准确将相关知识进行迁移。

2.项目任务

STEM 教学的核心,是需要基于现实情境,设计真实的项目学习任务。围绕需要解决的实际项目或问题设计的学习任务,一定要放在特定情境中进行具体化。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好充分的教学分析,通过学习情境的设计,将学习问题与学习情境进行融合,避免两者出现割裂。

(二)过程设计环节

1.资源设计

为学生设计适合的学习环境,包括教学设备、器材和所需的信息化工具,还需要一些用来支持或指引扩充思维过程的认知工具。另外,还要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与工具,教师要了解学习问题的所有细节,储备必要的相关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查阅相关信息;强化练习、巩固拓展的学习材料等。

2.学习支架

典型的支架包括情境型支架、问题型支架、实验型支架、信息型支架、知识型支架、程序型支架、策略型支架、范例型支架、训练性支架等。不同类型和功能的支架,不仅能帮助学生经历有经验的学习者(如教师、专家等)的思维过程,增强学生对一些隐性知识的理解与体悟;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以达到任务要求,当学生不能独立完成任务时,为其提供支持,助其获得成功,从而挖掘自身的潜在发展空间,收获更大的进步。

3.探究活动

有效的STEM 项目,关键在于设计有效的探究活动,提高学习效率,促进知识内化。这就要求教师基于教学目标,围绕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情境和学习活动的设计,带领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但是,教学模式不同,教学环节的设计也有所差异,尤其是活动步骤和阶段任务都需要做相应的调整。

(三)评价设计环节

1.项目评价

STEM 课程的评价方式比传统的纸笔测试更加灵活多样,强调形成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自评与他评等不同评价方式的结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呈现的学习态度、兴趣点、参与度、任务完成度,以及学生的作品等进行多方面评估。我们可以通过知识和能力的雷达图来展示评价设计。

图2 雷达图

2.总结拓展

教学总结可以由教师独立完成,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汇报。目的是促进学习者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促进知识内化。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的结果,提供补充学习材料和拓展性、强化类的练习,供学生自主选择,借助有针对性的学习材料和巩固练习,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片面认识或错误理解进行完善和调整,从而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3.完善优化

为实现项目的不断改进与优化,不仅要规范执行既定的教学方案,进行项目实施,也要基于灵活、开放的原则,根据实际教学条件和形成性评价的反馈,对教学方案进行调整。在不断完善中优化方案,最终促成创新作品的达成。

STEM 课程的核心特点,是基于问题情境的跨学科探究。如何发现问题,如何联系实际、围绕问题,设计具体项目来分析与解决问题,关键在于融合各学科知识,引导跨学科的思维。因此,正确认识STEM 融合相关学科知识的特征,设计跨学科的STEM 课程主题内容系列等,是成功开展STEM 教育的关键。

猜你喜欢

跨学科支架情境
基于ABAQUS的某轻卡车蓄电池支架轻量化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口腔CT支架的设计与分析
给支架念个悬浮咒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我校成功承办“生命科学与老龄化社会”跨学科论坛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情境新颖的概率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