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失落的乡村儿童生活”校本体验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
2020-04-16江苏省昆山市新镇中心小学校邱彩萍
江苏省昆山市新镇中心小学校 邱彩萍
一、课程的研究背景
(一)基于当前教育的形势发展
关注生活,把教育与生活融合起来,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前提。现代生活教育认为,生活即为人生实践,即生命有目的创造。只有在生活中,个体才能形成与外部的联系,创造价值,发展人际关系、内在精神、智慧能力等,人的主体潜能才能得到释放。
《基础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并要求课程内容反映学生生活的经验,努力体现时代特点。学校的课程内容是以关注学生作为人在学校这个生活世界中的现时存在为主题,提升学生在校的生活质量,使教育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精神提升的过程,以促使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自能发展。通过儿童游戏与简单的劳作,带有地方性、民族性的童谣、歌谣等,使教育生活更贴近儿童、激活童心,引领种族发展史在个体发展中的复演,儿童的精神能获得细微而充分的发展。
(二)基于学校目前的整体发展
新镇小学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厚的科研氛围。学校地处苏南经济发达地区,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稳步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乡村小学的办学条件得到改善,作为乡村学校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如自然资源丰富多彩、民风民俗异彩纷呈,得地利人和之优势的乡土资源往往是城区学校难以具备的。通过开发和利用我校的各种独特资源,充分发挥它们的优势,为实施新课程奠基,为学生发展服务。我们进行的是乡村儿童生活校本体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是动态生成的、是可持续发展的,并能有效深化的。
多年来,学校始终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好习惯,走出了一条活教育的特色之路,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而通过研究也为学校发展找到了引导和激活童心的突破口,从可供乡村儿童生活体验课程利用的乡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角度,认识乡村儿童生活体验课程的资源价值,探求课程资源开发模式,研究课程资源利用的策略,从而促进乡村学校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
二、课程的研究价值
“失落的乡村儿童生活”是指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在经济发达地区,大批农田被开发成工业区,大量自然乡村消失,原有的农民逐步变成城市居民,在城镇集中居住、生活,他们的劳动也由基于农田的劳作变为依赖机器的工业生产。作为他们下一代的儿童,也就失去了他们长辈所赖于生存的乡村生产生活环境。而这种基于田园耕作的乡村生存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是一种更生态、更贴近自然、更亲近生命的生存环境和生产、生存方式,也是更适合儿童的生存、生长环境和生存、生长方式。
我们致力于探索符合“儿童本位”“儿童立场”这样一个现代教育观念的校本课程实践路径。以乡村童谣、歌谣、童年游戏、蕴含乡村儿童生活的文学作品、中草药种植、乡村农耕劳作等乡村生活要素为资源,开发系列的校本课程来进一步激活童心,营造一种更加符合儿童生命成长节律的教育生活。
三、课程的实践探索
真正的教育就是一种唤醒,就是儿童自然、活泼天性的引导与激活,我们努力探索乡村儿童生活校本体验课程开发新途径,通过对乡村童谣、歌谣的搜集、乡村儿童生活的文本阅读、乡村童年游戏的开展、乡村农事劳作的体验,对国家课程、基础型课程加以校本化的改造,同时开发一系列的校本特色课程,营造适合儿童本性、激发童心的校园生活。
表一
我们将校本体验课程的研究内容分为三大类(见表一):文学阅读类、游戏类、综合实践类。
(一)文学阅读类
1.乡村童谣、歌谣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施研究
有学者认为:“没有童谣,便没有童年。”童谣、歌谣是深受儿童喜爱的文学样式,更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童谣、歌谣植根于民间,洋溢原生态的乡土气息,语言流畅、节奏韵律感强,可吟可诵,是儿童成长绝好的精神食粮。根据中低年级儿童的特点,通过采访长辈、寻访民间艺人、翻阅地方乡土文化史料来搜集乡村童谣、歌谣,编写乡村童谣、歌谣的校本课程,并以吟诵、唱游、表演的方式使乡村童谣、歌谣进入儿童生活,成为他们的精神食粮。在学生开始接触语言文字之初,利用生动有趣、文字浅显、结构整齐、琅琅上口、易于接受的儿歌童谣形式,培养学生的兴趣,体验遣词造句。让学生在创编童谣中体会童诗、童谣的韵律美,感悟诗词的意象美、意境美。学校官方微信中开设“悦读越精彩”栏目,邀请校外专家、学校老师、家长和孩子们共读童谣、童诗,感受其中的乐趣。
2.乡村儿童生活阅读课程的开发及实施研究
乡村儿童生活是人心灵的故乡,乡村儿童生活是文学的重要母题。搜集蕴含乡村儿童生活的古诗词及现代文学作品,汇编成册,渗透在语文课程中,开发相应的阅读及体验活动,从而温润童心,促进童心细致全面发展。
以“失落的乡村儿童生活”为体系的儿童阅读课程为内容,改变儿童阅读的方式。在高年级的阅读课堂中,引入整本书的阅读资源,打破一套教科书为“霸主”的语文课程常态,使其成为教材内容的补充和延伸,弥补教材中乡村儿童生活文学作品数量不足的局限性。儿童阅读课程更关注儿童所处的“生境”,提倡以策略阅读、协同阅读、分享阅读为主要的阅读方式,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预测”“推论”“诠释”等策略感受文本,以“情节梯”“思维导图”等图示法呈现阅读所得,用“我读我赞、我读我录、我读我游、我读我写、我读我查”等方式汇报阅读成果,促进儿童阅读素养的整体发展。
(二)游戏类
乡村童年游戏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施研究。
传统的乡村游戏富有乡野气息,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中国民族传统特色,它所表现出来的趣味性、普及性、简便性、健身性和娱乐性特点,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也符合素质教育对学校教学改革的要求。
课题组成员通过组织师生访谈乡村长辈、家长,发掘曾在乡村儿童中流行的游戏,筛选出合适的乡村童年游戏,进行详细的规范记录,如名字的不同叫法、游戏准备、游戏目的、游戏适合年龄、游戏玩法与规则、游戏的改编等,整理成册,这样方便教师交流学习,迅速掌握更多的乡村儿童游戏。学校开发、制作游戏器具,建设场地设施,并且根据学生的年龄段及乡村童年游戏发展学生动作、能力的不同侧重点来分类,将其渗透在音乐、体育等有关课程中,把古老的传统游戏与训练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相结合,让学生参与体验那种轻松愉快、无拘无束的人类原始文化氛围,在乡村童年游戏中益智健体。
(三)综合实践类
1.中草药及“百草园”课程实施
科学老师、班主任带领学生种植乡村常见的中草药,在此基础上开发百草园课程,让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认领1—2 种药用植物,并做好记录和分工。每周定时对植物进行观察,包括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的生长变化,用文字和绘画的形式进行记录,形成植物成长报告。通过定期对药用植物的观察记录,使学生了解土壤、气候条件的变化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和影响,了解中草药植物的生长规律和形态生理特点,学习简单的种植栽培的技巧,知道常见的中草药的生长情况及其药性、疗效和用途,让学生扩大知识面的同时亲近自然。我们还将组织以单一主题为主的短活动,分年级或班级进行,时间一般为40—60 分钟,机动性较强,如草本护手霜DIY、中草药植物标本制作、拍摄我喜爱的中草药植物等。
2.乡村农耕劳作课程开发及实施研究
田野是一部大教科书,这里包含着丰富的知识。农耕劳作课程旨在让孩子体验农耕的辛苦,体会劳动的意义,学会合作自理,懂得有付出才有收获。
学校发动家委会成员的力量,利用当地农田种植大户资源开发乡村农耕劳作课程,带领学生参观农耕文化展示区,让孩子们认识当地传统的农具,包括耕种类、收割类、加工类,认识它们的外形、会称其名、知道功能并尝试学习使用方法,了解农耕技术的发展历程。既是对当地传统资源的校本开发,更是对农耕文化的保护、传承,对农耕精神的弘扬。还要让学生知道相关农俗的名称、时间、意义、仪式等,包括春耕类、祈求类、祭祀类;知道各岁时节令的风俗,如春节、端午节、立夏等各个时节的特殊仪式;知道劳动生活、物候气象、农事林业等与农耕文化相关的谚语。
学生下田地、进菜园,认识常见的农作物及其生长过程;开展简单的农事劳动,懂得如何生火、搭灶,比如设计“薯中作乐”的活动,进行“番薯美食大比拼”“带货直播”等体验活动。在农田基地开展多种乡村儿童游戏,包括传统游戏、民俗民艺等,有滚铁环、跳方格、磨豆腐、包粽子等,让孩子在享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体验到农耕生活、乡村田园生活的乐趣。
寻找“失落的乡村儿童生活”校本体验课程的开发已经成为学生亲历成长历程、张扬独特的生命芳草地,促使教师追寻现代教育观念,探索童年的奥秘,自觉地去改造学校生活,真正做一个童年的自觉、坚定的保卫者、捍卫者,是学校特色发展的亮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