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教育中关键能力的研究思考
2020-04-15刘娜欣赵娟贾敏燕
刘娜欣 赵娟 贾敏燕
20世纪70年代,德国经济学家梅滕斯最早提出关键能力理念,他本人在研究中指出这种关键能力指的是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的一种能力形式,同时也是一种必要的职业能力。随着职业教育界人士的持续普遍关注,关键能力的研究得以迅速发展,相继成为各国培养职业教育人才的重要目标。
一、关键能力提出的背景
为什么要培养劳动者关键能力?对于关键能力提出的背景,学者们一般从不同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包括从劳动力就业方面、个体需求方面、产业结构方面等,以便比较全面的了解关键能力。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变化,特别是随着网络技术和智能技术的发展,很多工作被机器代替,逐渐出现职业性能力衰退的情况。这种情况下,未来劳动力必须要具备多种职业能力,同时要具备终身学习的理念和能力,职业教育被赋予更高的目标要求。
(二)认为职业教育中的现代职业能力观要打破狭窄的专业领域, 使现代职业能力扩展到专业能力范围之外,并不断向其他领域扩展,促进劳动者更加全面的发展,从而培养劳动者关键能力,提高劳动者就业率。
(三)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德国很多学者从整体顿悟观点方面进行分析,关键能力的培养比较重视劳动者整体能力的提升,不能仅仅从经验积累方面对其进行分析,以便能够更加充分的了解关键能力。
经济的全球化、科学技术革命的全面深化, 以及新旧行业的快速更替,都对世界各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提出新的挑战,能给人可迁移技能的教育和培训将取代具体职业或职业群的培训,关键能力的理念被接受,成为各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
二、关键能力的内涵及内容
(一)关键能力的内涵
在职业生涯中“关键能力”非常重要,是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必备技能之一,逐渐成为员工的职业核心能力,这种能力对劳动者来说是一种可迁移、基础的关键性能力。从职业教育方面来看关键能力是一种跨职业基本能力,是劳动者工作中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以便使劳动者能够在劳动市场中比较容易的实现劳动变换,适应不断变化的劳动市场需求。目前,很多学者认为关键能力包括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共同组成劳动者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关键能力的内涵
我国有很多学者在研究关键能力时积极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相关理论,并提出“两层次、三元素”观点,从纵向角度将职业能力分为社会能力、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从纵向角度进行分析,职业能力分为关键能力和基本职业能力。基本职业能力是指劳动者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能力 ,也可以说职业能力是劳动者工作中必须掌握的能力,包括综合技能、基本知识、专业知识等;基本职业能力强调知识的专业性和针对性,而关键能力是一种综合职业能力,是专业能力的进一步延伸,可以帮助劳动者在短时间内实现劳动专业,适合多种职业的一种能力的总称。
三、职业教育中关键能力分析
(一)关键能力是实现全面教育的核心
21世纪是知识的时代,各行各业的人才必须具备相关的知识才能胜任一项工作。这种环境下,国家必须重视教育工作,职业教育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关键,职业院校必须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学习能力就是使学生学会怎样更好的学习,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回去新知识,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所说的学习能力就是职业教育中的关键能力,它比能力本位和知识本位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二)关键能力是职业能力中的基础能力
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说的职业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般能力和专业能力,其中一般能力包括表达能力、敬业精神、认知能力等;专业能力包括基础操作能力、管理能力、维修能力等专业技能。社会上每一种能力所需要的专业能力都不相同,而所需要的关键能力是相同的;从职业角度来看,职业能力最核心的部位是专业能力,而关键能力也是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在社会活动中只有专业能力与实际情景结合发展时才会显出关键能力的作用。
四、职业教育关键能力研究现状
(一)国外的研究现状
上世纪70年代,德国职业教育中提出“关键能力”一次,这种观点是在国际上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包括德国社会教育学家梅腾斯、德国联邦教育研究所、英国国家课程委员会、美国劳工部的关键能力内容等。梅腾斯赋予“关键能力”以科学的内涵,他认为关键能力是与专业能力不直接相关的一种能力,是人们能够适应不同工作变化的一種能力;英国学者对“关键能力”进行研究,将关键能力分为两种:广泛关键能力和主要关键能力。澳大利亚学者也对职业教育中关键能力进行研究,提出关键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美国劳动力委员会在分配时间、制定目标等方面对关键能力。
(二)国内研究现状
在我国,职业教育中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比较少,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少,通常将关键能力分为综合能力、职业培养、自我学习以及创造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很多学者认为,依据我国基本国情研究我国职业教育的关键能力,比特别是我国教育现状和经济发展趋势对职业教育中关键能力培养的影响比较大,如果脱离国情谈教育是很难有成效的。
五、职业教育中关键能力培养存在问题
(一)对关键能力内涵理解不充分
我国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教育,很多职业教育认为关键能力就是培养学生就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试图通过教育环境和资源实现关键能力整合,这种做法是对关键能力的一种误解,难以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不管是从方法和内容等方面都不能对学生关键能力培养有促进作用。
(二)职业教育过程中没有突出关键能力培养
关键能力是一种跨行业能力,具有知识范畴和职业技能属性,不能仅仅凭借某一个学科进行培养,必须要依据各门学科的整体力量进行培养。但是,我国很多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并没有将关键能力的培养突出出来,也没有对关键能力培养进行整体设计和规划,学生对关键能力的理解也边角片面,导致职业教育中关键能力培养不足。
六、关键能力培养策略分析
关键能力培养措施有很多,从劳动力方面来看,我国人口数量较多,但是人口整体素质不高,导致国民素质结构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结构要求,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要注重人口关键能力培养。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不断融合和接轨,要了解到目前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整体素质高的人才,未来人才的发展必须要具备道德、技术、知识等多方面的技能,同时要培养人才丰富的情感和个性,最终培养其自主、自立的精神。所以,职业教育关键能力培养时首先要结合我国教育现状和经济发展形势制定人才关键能力培养措施。具体培养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關键能力的内容应具有超前性。由于知识创新速度的加快和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使产品更新周期日益缩短,市场的需求变幻莫测,这些变化都使得劳动力市场越来越不稳定,关键能力的内容应该强调当劳动者的职业发生变化,或年龄的增长,劳动者过去所具备的这种能力依然起作用。
(二)关键能力的内容表述应具有精确性。明确关键能力的培养目标,必须对关键能力的内容进行准确的表述。所以每一项能力应该分解成若干能力要素,并以此建立起关键能力国家标准体系, 用科学准确的语言对每一项能力和能力要素进行描述,力求精准,使每一个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对关键能力的目标和标准都能做到统一的认识和理解,使参加评估的人员有“法”可依。
(三)关键能力的内容应具有可操作性。对关键能力的内容要求和标准应采用功能分析法, 即关键能力内容应该根据模拟情境或实际工作确定, 必须使关键能力通过实际的操作或表现展现出来,才具有实际的意义,比如对学员进行情商培养的过程中要设定不同的情景,让学员能够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合理的反应,或者通过不同的方式作出正确的举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高情感、高素质,这种技能不管是在各种工作岗位上都非常具有代表性,可以有效促进工作效率和人际关系的提高。
(四)关键能力的内容应具有通用性。从迁移理论方面进行分析,原则、理解力等抽象的内容具有迁移性,而关键能力的通用性主要指的是关键能力内容要具有知识扩展水平,保障不同知识领域之间的水平实现无缝迁移,通俗易懂的说就是这种核心能力是可以跨职业迁移的,可以将这种能力应用于任何一种工作中。不会因为工作类型、专业不同而不适用这种能力。
我国由于受传统灌输式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以教师为主体地位,再加上我国对关键能力的研究并不多,也不深入,所以关键能力的培养必须要有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首先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然后依据设定的步骤进行实施。另外,我国职业教育形式比较多,所以我们在关键能力策略培养过程中应该依据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具体教学特点,采用合适的培养措施进行培养,从而在职业教育体系中构建关键能力培养目标,促进我国技术型人才关键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扬军.“关键能力”对职业教育能力培养的启示[J].职教论坛,2011,(21):156-157.
[2]陶洪彦.试论职业教育中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研究,2011,(63):142-144.
[3]崔景茂.澳大利亚与中国职业关键能力培养比较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3,(07):32-35.
[4]翁震华.德国高校“关键能力”培养研究及其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5,(15):98-102.
(作者单位: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