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时代短视频的发展思考
2020-04-15孙国豪董从斌
孙国豪 董从斌
【摘 要】随着我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简称5G)进入商用,更加高效的网络传输速率及日益普及的硬件技术推动了短视频迅速发展。新兴技术在丰富短视频创作方式的同时,也为短视频如何健康发展带来思考,本文分析了5G时代技术驱动短视频形态方式不断更迭,并对未来短视频发展中如何规则建设提出思考。
【关键词】5G;短视频;发展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編号:1007-0125(2020)04-0215-01
一、受众需求丰富短视频文化形态
短视频作为新时代的语言工具,它的记录、分享、传播等属性具有网络特性,画面、声音、镜头等符号具有影视特性。短视频实时互动式的声画传播,共享共创的用户愿望,满足了受众的社会需求。
在立体化激烈竞争的媒介环境中,媒介文化、媒介生态和媒介经济高速演变,新时代文化形态需要占领制高点。5G网络和硬件技术都是短视频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影像智能化处理功能日益强大的手机成为生产短视频的专业设备,设备的普及降低了短视频生产者的门槛,受众由观看者转变为生产者,反映受众自我需求的短视频日渐增多。
(一)5G网络扩充短视频内容形式
随着5G网络技术不断升级,移动互联网宽带限制和延迟的问题成为过去,这极大促进了传播的速率,使短视频快步迈向超高清时代。在5G网络的推动下,硬件设施也将得到快速发展,5G网络为创作者天马行空的创意提供了网络支持。未来创作者将通过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沉浸式传播等方式推动短视频和直播内容的生产。短视频依托5G网络在远程医疗、汽车物联网、智慧城市等特殊领域取得突破进展,跨平台融合将激发短视频创作的积极性和互动性,内容形式将更加丰富。
(二)技术驱动更新短视频创作方式
为支持5G技术,手机硬件逐步更新换代,AI摄影(手机智能摄影)应时而生。5G时代,NPU(嵌入式神经网络处理器)将得到快速发展,AI摄影依托强大的硬件运算和图形算法,能在摄影过程中进行实时特效追踪。硬件的升级简化了软件的使用流程,基于麒麟990 5G处理器的华为智能手机,研发出“人像留色”“多人实时换背景”等功能。未来先进的AI运算和前沿的开发能力,将进一步赋能于短视频内容创作,结合5G高速率、低时延、广连接的特性,技术驱动短视频产生了更多的创作方式。
智能化技术催生出的媒体形态日新月异。随着5G技术的发展,软件和硬件水平的不断优化,创作者在短视频的内容生产上拥有更多选择空间。如何增强受众忠诚度和产品黏着度对媒介产业来说至关重要。在5G时代,短视频借助新策略、新思想、新模式的自我研发与探索,正在逐渐影响和变革人们的思考方式行为模式。新时代背景下,技术飞跃,国家与社会的需求也愈发旺盛,短视频将更有力地驱动社会创新迭代,优化社会创新生态,释放更大能量。
二、法规建设引导短视频健康发展
短视频的发展是把双刃剑,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同时,不足之处也日益显露。为促进短视频内容健康生产,限制不良信息资源的传播,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开始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如何使短视频成为健康传播的重要渠道,进而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目标助力,是值得探讨的话题。
短视频应用通过技术升级与释能,为文化众创奠定了现实基础;通过内容生产技术门槛与准入标准的重新界定,让受众可借助平台所提供的“模仿性”“半智能型”创意模板,创作出内容质量较高的短视频。但是鉴于短视频推送机制的单一性,导致受众产生审美疲劳,一时间以恶搞、低俗、离奇为表现内容的短视频大量涌现,不乏触及法律、道德底线的案例。2019年9月,通过AI技术制作而成的“换脸视频”大量涌现,其中含有淫秽色情特效的视频真伪难辨。而短视频平台为吸引流量,提高此类内容的推送频率,这种“惟流量而为”的现象,也暴露出短视频平台内容监管和传播导向的众多问题。
短视频发展至今,已经是媒体发展不可或缺的传播工具,国家应加强监管审核,牢记社会效益,积极引导受众,传播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内容。受众应提高审美趣味,加强价值判断,创造性地使用艺术手法,赋予短视频更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在全民参与协作、共享共创的短视频生态中,从分享到共享,从独创到共创,从传播的可见到创新的可见,短视频照亮了每一个人都有的创新种子①。在5G时代,短视频平台借助技术驱动,为创作者提供了个性化服务,将社会需求和媒介素养结合起来,以正向的法规建设、更高的美学标准引领受众,充分发挥艺术感人至深、引人入胜、启人心智的重要作用,强化制度建设、技术创新、文化传播的协作能力,促进短视频的健康发展。
注释:
①引自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网络视频研究中心与抖音短视频共同发布了国内首份《短视频与社会创新研究报告》.
参考文献:
[1]刘鹏飞.我国短视频平台的发展历程与走向[J].中国报业,2019(03):74-75.
[2]刘夏楠.短视频在健康传播领域的应用[J].新媒体研究,2018,4(14):132-133.
[3]王晓红,王萌.短视频与社会创新研究报告[R].北京,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网络视频研究中心,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