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论无需麻醉剂

2020-04-15相裕亭

金山 2020年3期
关键词:主刀叶先生评论家

相裕亭

各位老师,我以作者的身份,参加评论家的研讨会,这是头一回。所以,我的发言可能会很另类。因为,我是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诸位评论家对话,所谈到的问题可能会与本次研讨会的宗旨是对立的,敬请诸位老师予以谅解。

步入正题之前,我想先说下十几年前,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件“切肤之痛”。

2005年,临近春节还有十几天的时候,我在我夫人她们医院做了一个小手术。预计刀口要缝合五六针的样子。夫人考虑马上就要过春节了,便与她的同事们商量,如何能让我手术后快点康复——好回家忙年。

主刀的医生找到我,问:“咱们能不能不打麻药?”

我愕然,问:“为什么?”

主刀医生说:“好得快!”

夫人在一旁坏笑,并旁敲侧击地鼓舞我说:“咱们女人生孩子那么痛苦都能坚持,你怕什么?”

我想:“也是呢,女人那么胆小怕事,平日里连杀鸡、宰鹅都不敢看,可到了她们生孩子的时候,个个都信心满满,挺身而出。”再者,当时,中央电视台一套,正在播放电视连续剧《长征》,我看到那么多的战士断胳膊舍腿,还在与敌人搏斗,咱这点小手术又算得了什么。于是,我就依了夫人的愿望,答应了主刀医生——不打麻药。

结果,手术后几天,刀口就愈合了。这个医学上的常识,让我联想到时下小小说(微小说)评论中的几个话题:

其一,一评论家说到某个人的小小说(微小说),总是先说一大堆好话,什么构思如何精巧、语言如何老道等等。那种“夸赞”,不知不觉间,如同给作者打了麻醉剂一样,让作者感觉不到丝毫的“点评之痛”。可那样的“语言术”,对作者病后的“愈合”,百弊而无一利。不少作者,看到评论家的“高论”,如同街上并不算美的女人,被人夸赞为“美女”一样,自己还真就找不着“北”了。

当然,评论家与作者的關系也很微妙。你有好作品,评论家不一定去评你。反而,评论家热衷于“把脉关系”、并在寻找有经济来源上大作文章。这其中,不外乎有下面几种:一是评论家与作者是老友。朋友之间,说几句赞扬的好话,理所当然。谈到缺点时,总是那么碍于情面。这种“文友”关系,如同主刀医生给自己的亲属做手术一般,总是下不了手。所以,很难把文章中的“病症”一一剥离出来;再者,有作者慕名找到门上写“评”道“序”,自然要给一点润笔费(或提茶带酒)。而拿了人家的润笔费(或收了人家礼物),又怎么好拉下脸来去揪人家作品中的“小辫子”,只能迎合作者说一番花枝招展的话语,打发作者高兴,也就罢了;第三,即是评论中有批评,也是到了“但是”以后了。前面大篇幅的文字,都是为作者唱赞歌。这样的评论,时下最为普遍。它淡化了文章的病症,模糊了作品的真实面目,拉近了评论家与作者的关系,可谓是唱响了“一团和气”之歌。

其二,小小说(微小说)评论的独特性小小说(微小说)篇幅短小,有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和语言结构。评论家们点评到某位小小说(微小说)作者的作品,并非是“窥一斑,就能知全豹”。

评论家要想“把脉”某位小小说(微小说)作者的作品,少则三五篇、十几篇,多则一本书、甚至是几本小小说集子汇集起来综合性地去阅读,才能从中提炼出作者的文风与创作的风格。而当下的小小说(微小说)评论家,往往是摘取作者文章中的某一段文字,加以“引用”、标榜,就算完事。若是“评单篇”,那样“点评”也还说得过去(但也不必过多地引用原文,因为小小说毕竟是太短小了)。司评到一本书,或是给某位作者“综评”、做“论”,也是那样单篇点评,甚至是一本书中让作者“圈出”那么几篇自认为良好的作品,逐一“点评”一番,就算是“综合”而论了,这就得牵强了。那样的评论,等同于我们儿时河塘边“打水漂”手持一块光溜溜的瓦片,单膊一抡,“咣咣咣”地一路水花弹跳到对岸去,看似满塘波澜,实则浮在表面。水塘深处是什么,评论者并没有潜身下去捞取,更别说水下的万千滋味。评论家只是看头说头,观脚论脚地那么花里胡哨地“点评”而已。而作者洞察事物的深度与广度,评论家们并没有剖析出来。这样的评论(即批评),可谓是蜻蜓点水。或简称为“快餐式”评论。可以充饥,但营养成分,要大打折扣。

其三,给小小说(微小说)作者“冠名”尚需严谨。小小说(微小说)成家的门槛很低。很多初涉小小说(微小说)舞台的作者,发表几篇作品,被评论家妙笔生花地“点评”一番以后,如同戏剧场里的“票友”,被叫到后台穿衣戴帽,转身便可“出将”“入相”,成为了“角”儿。而我们的评论家在大幕后面所做的工作,恰恰就扮演了“化妆师”的角色,给小小说(微小说)作者贴上作家、名家、著名作家、小小说大王、小小说大师等标签,着实令人恐慌。

说到这里,我想插一个话题,2018年我与叶兆言先生到四川大凉山,参加《小说选刊》的一个活动,提到作家的头衔,叶先生说,一个作家没有一百万字的文学作品在社会上流传,别说自己是个作家。

叶先生的话,显然是提高了作家的门槛。但是,叶先生说的并非是没有道理。叶先生的话里有两个关键点,咱不妨重描一下:其一是一百万字;其二是一百万字在社会上流传。

当下,咱们都是电脑写作,噼里啪啦地敲出了一百万字似乎也没有多难,可是,要让自己一百万字的文学作品在社会上流传,这并非易事。咱们小小说(微小说)作者队伍中,已经有人写出三十几本书、甚至是五十几本小小说(微小说)集子了.可他们的作品.是否能有一百万字正在读者手中传阅呢?这个问题,值得商榷。

由此,希望咱们的评论家们,可别一落笔,就把某某某写成什么家、写得多么著名。也别轻易给我们发“奖杯”、冠“头衔”、授“名号”,还是让我们平平静静地写点小小说(微小说)吧。

小小说(微小说)的评论应该站在小小说(微型小说)创作的“前面”(海涛教授语),以此“引领”小小说(微小说)的发展,但不必“揠苗助长”。

眼瞎,不管什么样的小小说(微小说),到了评论家手中,都能写出耐人寻味的评论来。甚至,有的评论家无需去看作者的作品,或者完全撇开作者的作品,都可以把“评论”给写出来。比如书评、比如《序言》,只要是作者找上门的,评论家(名家)们都会语重心长地为其写上两三千字的“感悟”性文字,或类似于回忆性的文章。这其中,也有作者把自己作品“标榜”好了以后,传到评论家(名家)那里润色一番而盖棺论定的。

那么,真正的文学评论,就要像医生给病人动刀子那样,不打麻醉地去解剖,从手中让病人感觉到病症的切除之痛,才有利于作者的后期“康复”。那才是一个有志于小小说(微小说)的作者最想看到的评论。

当然,作者更需要评论家能为我们的作品找到提升点,如同营养师告诉我们一日三餐该吃什么最健康,从而权威地为我们开出“批评”的苦口良药。我们期待这样的“良方”。

谢谢大家!

猜你喜欢

主刀叶先生评论家
广东当代文学评论家
音乐评论家的“内功”修炼——论八项追求
腔镜手术扶镜六大基本原则
评论家杨占平
透明独木舟
赌一个未来
赌一个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