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森林乡村

2020-04-15郭林涛

决策探索 2020年7期
关键词:绿化森林生态

郭林涛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乡村绿化美化,不断改善提升村容村貌,积极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19年3月研究制定了《乡村绿化美化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到2020年,建成20000个特色鲜明、美丽宜居的国家森林乡村和一批地方森林乡村,建设一批全国乡村绿化美化示范县。自此,乡村振兴之创新模式——森林乡村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和追捧。引领乡村绿化美化发展,以美丽乡村带动美丽经济,更成为乡村富兴的重中之重。

国家森林乡村是指自然生态风貌保存完好、乡土田园特色突出、森林氛围浓郁、森林功能效益显著、涉林产业发展良好、人居环境整洁、保护管理有效的生态宜居乡村。国家森林乡村建设主要包括:乡村自然生态风貌保护、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森林绿地建设、森林质量效益、乡村绿化管护、乡村生态文化6个方面25项指标。被认定的乡村可按照统一标识制作和使用“国家森林乡村”牌匾。“国家森林乡村”的认定,对本区其他乡村的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助推乡村振兴发展可以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因此,各地闻令而动,积极行动。譬如河南今年一开春就延续河南战疫情的“拼命三郎”精神,继续“硬核”。果敢向疫情“亮剑”,用新绿引领黄河生态文明。日前央视新闻联播就特别关注了河南沿黄生态廊道示范工程集中开工,沿黄8市一起“森”呼吸的事情。3月12日,河南沿黄生态廊道示范工程在郑州、开封、洛阳、新乡、三门峡等8个地市同时启动,省市县三级联动,植树160多万株。河南省沿黄生态廊道建設工程总投资额超过170亿元,国土绿化面积24.7万亩。据悉,2020年河南将继续坚持“一聚二提三增四转”(“一聚”即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二提”即国土绿化行动再提速和森林河南建设再提升;“三增”即增绿量、增容量、增效益;“四转”即从生产建设向生态建设转型、从林木经营向森林经营转型、从林业经济向林区经济转型、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型)发展思路。2020年计划完成造林289万亩,森林抚育450万亩;完成省级森林特色小镇32个、各级森林乡村1100个。而广东省2020年将重点落实“五个一”的建设标准,即一个公共休闲绿地、一条绿化景观路、一块庭院绿化示范区、一片水源涵养林和一项绿色富民产业,形成各具特色的乡村绿化美化模式;推动森林城市建设向镇、村延伸,统筹兼顾城市品质提升和乡村绿化美化,着力打造完备的城乡森林生态系统,到2020年建设森林小镇100个以上,建设各具特色的森林乡村1600个,建设两条南粤古驿道绿化景观提升和自然生态宣教示范段。在林业优势特色产业方面,2020年广东将力争品牌林产品数量达到200个以上,培育300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不仅河南、广东大干快上,连西北的干旱地区、贫困地区、边远地区,如甘肃、青海、新疆、西藏等地也都在以绿色为底色,以森林资源为特质,树立“大绿化、大生态”理念,积极探索“林+N”生态模式,唱“山歌”、念“林经”,走绿色路,发展森林乡村。现在,很多地方“村美、业兴、家富、人和”的生态宜居森林乡村、美丽乡村已初步显现。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评价认定的国家森林乡村已达7586个,森林旅游地也已超过9500处,森林乡村建设正可谓风生水起、如火如荼。而作为森林旅游的衍生品,森林特色乡村又分为森林康养型、生态旅游型、生态绿化型、特色产业型等四个类型。就当前发展情况来看,根据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建设要求,森林康养和生态观光的潜力和产业规模都相对较大,预计到2025年仅这两项就将形成一个超万亿元的新型产业链,带来数百万个甚至上千万个就业机会。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部分森林乡村还存在着一些必须正视亟待解决的问题:譬如重申请不重管理、功能过于单一、同质化严重、缺少文化内涵、配套产业不健全、产业落地难、发展难以持续、缺乏内在发展动力等。同时,还存在规划方面专业度不高、统筹性不够、随意性强等问题;资金方面,贷款难,政府政策资金和其他社会资本十分有限;人才方面,缺乏专业人才,更留不住人才,不懂如何发展,创新动力不足,群众参与意识不强;服务方面,服务经验匮乏,服务意识淡薄。另外,林区滥采滥伐、违法用地、火灾隐患等问题也依然存在。

针对以上问题,要抓紧研究制定一些对策:

一是坚持建立国家森林乡村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和协调管理机制,明确主体责任,强化责任保障。森林是人类的宝贵资源,更是宝贵的财富。因此,乡村振兴应充分利用森林乡村这一宝贵资源,充分发掘其在生态、产业发展、人居环境美化等方面的独特价值,以森林资源为载体,以创建国家级森林乡村为抓手,构建合理的指标体系,确保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要建立督导督查通报和“回头看”制度,加强国家森林乡村的全过程管理,改变以往重申请、轻规范管理的做法。建立权责明确、保障有力的考核制度,没有按照规范和指标建设的国家森林乡村要取缔这一称号。

二是坚持规划引领,突出保护优先,强化制度保障。全面保护好森林原生态资源是乡村生态振兴的先手棋。一定要保护、维护好乡村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统筹制定各类自然资源保护目标,严格保护、系统保护。在此基础上做好规划,规划要因地制宜,健全长效管理跟踪机制,一张蓝图绘到底。还要尝试推行驻国家森林乡村规划设计师、规划设计员制度,及时指导,确保规划编制和设计导则等技术标准规范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同时,还要推进“多规合一”,分类施策,试点示范、科学建设,发挥规划在引领发展、配置资源等方面的主心骨作用。

三是坚持产业兴旺,走森林乡村经济多元化道路,拓宽增收渠道,强化产业支撑保障。国家森林乡村,一定要有产业支撑。参考台湾休闲农业经验,这个产业支撑最好定在林上,定在林业精品上。目前台湾农户家庭的收入,有近8成属非农收入。农业的净收入约占22%,二、三产业,主要是服务业的收入约占78%,从收入上实现了一二三产的融合。所以,近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无不都在要求进一步明确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发展融合产业是产业兴旺的着力点,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将森林农业生产、加工、休闲旅游、运动、康养、科普教育等项目类型按照资源特点及分布情况,按不同功能分区进行综合发展,形成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有利局面,以产业促进乡村的生态、人居环境发展,促进村民生活水平提高,从而实现森林乡村的全面振兴。

四是坚持挖掘地域文化,强化乡风文明保障。文化既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基础,又是一个地区厚重的独有元素。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文化。能不能吸引人,文化将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一个普普通通没有文化内涵的森林乡村,森林康养或生态观光就不会有生命力。乡村是农耕文化、乡土文化的积淀地、承载地。因此,一定要在全面了解本地乡土生态环境和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全面挖掘当地生产性景观要素,着重了解当地的农耕文化、手工业文化、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这些文化进行创造性表达、创新性转化,转化成村民与游客共享的文化形态和旅游体验,记住乡愁,凝聚家园情怀,让美丽乡村更具魅力。乡村振兴,重点是文化振兴。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美丽”,不只局限于基础设施建设,而应该走入“心底”,尤其是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将文化挖掘、传承、融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让美丽乡村产生美丽经济。当前,尤其要重视美学经济在文化中的突出作用。在机制上,美学经济已“全面发力”,成为我国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核动力,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准发力找到了支点。在效益上,美学经济的经济效应“全面溢出”, 人们的美学价值观正在逐步回归“自然美”“朴素美”的观念,过分模仿城市建筑、过分破坏“旧”、过分追新立异,建一些庸俗而又没有美感的建筑与景点,不是有深度有广度的森林村落文化,差异化文化底蕴更无从谈起,不但吸引不了观光者,也产生不了经济效益。

五是坚持乡村治理,注重农民的全过程参与,强化人才保障。日本电影《小森林》给我们很多乡村振兴的启示,归结到一点就是怎么样才能找到森林乡村振兴的魂魄——人的集聚。怎样吸引青年人才回乡创业?怎样吸引社会贤达回乡参与乡村振兴?一方面,要发挥村集体和普通农民参与森林乡村建设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参与性,带动农民创业创新、就业增收。通过“共建、共治、共享”的森林乡村治理新模式,构建兼具乡土特性和时代特质的现代乡村治理模式,有序推进森林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着力打造干净、整洁、有序、美化的森林乡村人居环境,营造多姿多彩的社区生活,切实提升人居环境和群众满意度。另一方面,要积极壮大村集体经济,可以借鉴陕西最著名的民俗村袁家村模式成立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入股开发乡村。在此基础上加大森林乡村人才优惠政策,吸引人才下乡,发挥乡贤带动作用,引导农村在外成功人士、企业家等投身家乡建设。日本现在流行的“一耕一读”模式值得借鉴,大学教授、企业老板逃离城市在乡村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同频乡村产业,把智创、文创、农创等引入乡村,这样既解决了一部分城市拥堵、房价居高不下等问题,又为森林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新动能。

猜你喜欢

绿化森林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绿化用女贞树上的果实,可以采来入药吗?
城市绿地绿化种植与养护
哈Q森林
建国以来我国历次大规模绿化历程及成效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