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绘画意义的思考及探究
2020-04-15陈冠羲
摘要:绘画是一种经典的艺术形式,最早的绘画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在中世纪的欧洲,绘画已经是和宗教最为紧密的社会活动,19世纪之后,印象派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的绘画方式,在20世纪开始,在现在主义兴起中绘画受到新观念的猛烈冲击,其表现内容和存在意义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通过对绘画历史的回望,寻找绘画存在的意义,并尝试对绘画的延续提供新的探索方向。
关键词:绘画 艺术 社会活动 公共价值 人类情感
人类最早的绘画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1879年,在西班牙北边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发现了珍贵的早期壁画,壁画的主要题材是动物,包括野牛,马,鹿等等。那时候的人类,就开始用黑色的木炭,加上自然界中赭色、红色的矿石来描绘他们熟悉的动物。在这些壁画中,表现得最杰出的可以说是形体硕大的野牛。这些野牛不仅形体掌握得非常准确,而且还被赋予了夸张的造型手法。我想当时的人类肯定是下意识地去表现,用动物留存在心中的意象驱动着存粹的自我意识,也许我们可以找到人类美术创作的原始起点,这种举动可以说是最早的情感流露和意识表达。
在中世纪的欧洲,绘画已经是和宗教最为紧密的社会活动。被称为“绘画之父”的乔托活动于14世纪上半叶,他一生的作品大多都是描绘圣方济的故事。但是乔托的绘画并不是单纯地宣扬宗教,而是让枯燥死板的宗教题材充满了人性的温暖。当民众在教堂的墙壁上看到这些绘画,可以引发信仰,呼唤自己内心对爱与生命的觉醒,而且还可以使宗教信仰转化为民间生活。画家为何能让绘画产生这样的效果?不可否认的是他在绘画时的主体意识和情绪的流露产生了重要作用。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时,北方文艺复兴也悄然开始,油画这一种类,就是从欧洲北方发展起来的,油的特性逐步取代了意大利的湿壁画和蛋彩画,从此油画成为欧洲近五百年来绘画的主流。
油画的出现让当时的绘画显得极度的“写实”,这种极度“写实”的画面完全洋溢出了民间生活的朴素真实的一面,比如勃鲁盖尔的作品《农民的婚宴》,这种平凡朴实的画面留下了生活最真实的面貌,这时候的绘画已经留下了绘画者最真实的态度以及强烈的生活热情,一种油然而生的人物内心的意象化情感开始在画面中悄悄展露。18世纪的西班牙画家戈雅就是一位个性鲜明,充满着矛盾与冲突,具有现代个人特质的艺术家,他的油画就是他个人经历的体现,这体现了绘画因人发展而变化的特殊属性,因为画画的主体是人,油画是他用来表现的工具,绘画会打着人的烙印,打着时代的烙印,绘画的魅力即在此刻凸显。戈雅对他所处的时代变化很敏感,他在绘画中不知不觉地透露了自己内心的情绪,正是因为他的绘画碰到了自己内心的潜意识,所以他的画面能传达出一种超于内心、超于现实的跨越感,绘画中已经烙上了他生命的痕迹,由此可见绘画的表现力量是如此的伟大。在19世纪之前,很多艺术家的作品都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提香、伦勃朗,可以说绘画就是生命的一部分,他们都通过观察自然创立了自己观察这个世界的方式,在他们中可以充分体现出绘画的表现性和视觉性,并且他们的绘画包含着社会的公共价值和人类的普遍情感。
19世纪之后,印象派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的观察秩序,他们追求瞬间的视觉印象,注重偶然和率真的效果,塞尚的出现建立了新的绘画体系。他不盲从,一方面他不满足于印象派专注描绘光影的变化,他觉得过于表象,另一方面他又不满足于普桑在画面中建立的那种理性的结构主义形式,因为过于理性的结构形式不能表现自然的光怪陆离,他决定用自己的方法,用自己的眼睛去建立新的观看方式。那塞尚如何去建立这样一种观看对象的形式呢?用他的话说就是这种“与生俱来的混沌的感觉”,塞尚要建立一种新的形式来表达这种感觉。塞尚在绘画时不断调整一个区域的颜色,使它同临近区域的颜色显得调和,这样的画面虽然充满了光的效果,但这样的色彩构成永远都像未完成、未凝结一样。这种看似未凝结的色彩构成,其实恰如其分的呈现了自然不断流动、不断生成的真实。在这个时候绘画就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绘画变成了对于理解自然、理解生命对象的存在意义。
在塞尚之后,20世纪前30年,各种主义各种流派蜂拥而起,绘画作品的主题有着更加深刻的印象以及体现作品象征性的一面。比如现代派的绘画的代表之一毕加索,他的作品《格尔尼卡》就是一幅充满着象征意义的绘画,画中的斗牛、战士、马、女人等,每一个物象都有着其象征的内容,这些象征性造型可以激起人们深刻的反思,即使这幅画的草稿当初是相当写实的,但他把写实性减弱,抽象性增强,表面上感觉形象被稚拙了,其实这样的抽象却能使象征性不断的增强,画面的客观再现性被弱化,恐惧、忧伤、惊恐等形象让人的内心产生深层次的共鸣,这样的画面使得观者产生了参与性。绘画发展到这个时候已经可以作为让观众可以参与的视觉活动,它代表着社会价值和普遍的人类情感。
近半个世纪以来,艺术的传播广泛运用大众传播媒介,人们可以在生活的各个层面中体验艺术的便捷,绘画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逐渐变得边缘,因为媒介多了,艺术形式多了,但这看似丰富的艺术生活,使得艺术的公共价值被曲解,太多的鱼目混珠让艺术变成利益的工具,甚至变成毫无精神内涵的商品。形成这样的原因究其根本,就是艺术的公共价值和人类的普遍情感的丧失,或其一缺失,但我觉得越是在这时候越是需要一个坚定地力量来进行艺术探索的行动,寻找艺术的真理。从绘画开始的探索可以成为一个新的命题被讨论,首先,绘画作为一种古老的语言有其特殊的技术层面的不可特替代性和广为接受的群众基础,第二,即使现在新的媒介盛行,比如视频、虚拟技术等,但它们多是与满足商业需要而存在,僅仅满足商业需要的物品也不能成为艺术品,所以这些新媒介的存在并没有干扰到绘画的独立性,第三,提到绘画大家下意识觉得就是画布绷在画框上的作品,这样的想法有时反而阻碍了我们的探索,我们可以尝试从绘画这一古老语言的视觉层面上去探讨,尝试让绘画的语言在当下的语境内变得多元,这不仅仅体现在绘画的横向性表达,还有绘画的纵向性探索,寻找到艺术本源的真理,让绘画一直伴随着人类的进步而继续发展,让艺术成为人们延绵不绝的精神源泉,并且从某种含义上说,是一门既古老又前卫的艺术形式。
参考文献:
[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朱雄伯.世界美术史[M].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陈冠羲,硕士研究生,南通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