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特殊性对舞蹈编创的启示

2020-04-15尹晶漪

戏剧之家 2020年4期
关键词:舞蹈编创启示

尹晶漪

【摘 要】音乐作为舞蹈的心声,通过旋律与节奏的交织,弥补舞蹈语言所不能言说的“缺憾”。本文通过分析音乐在表达情感与塑造形象时的特殊性,点明音乐在舞蹈创作中的重要性,具体从动作编创、形象塑造、氛围烘托三方面进行简单概括,旨在通过分析二者关系使编导在今后的编创中意识到音乐对舞蹈作品的影响力。运用文献法、观察法并结合本人多年的学习实践经验思考音乐之于舞蹈的独特意义。

【关键词】音乐特殊性;舞蹈编创;启示

中图分类号:J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4-0100-02

隆荫培先生在《舞蹈艺术概论》中详尽分析了音乐在舞蹈艺术中的重要性和作用,分析音乐的特殊性,探讨音乐与舞蹈的关系有利于舞蹈编导更加准确把握音乐特点,探索舞蹈编创过程中舞蹈情感与音乐情感的有机融合方法,为塑造更具感染力的艺术形象和舞蹈作品提供借鉴与思考。

一、音乐的特殊性

声音作为音乐的物质材料,其节奏、节拍、音量、音色、调式等通过有意味并且多样化的排列组合所形成的有组织的音乐,从物理属性来说,对人的心理直接产生稳定或不稳定、和谐或不和谐的倾向与感受。单纯来说它对人的作用只有上述的物理属性和心理效果,并不能向人传达具体的客观事物。因此,音乐虽然和语言一样都属于声音现象,但是二者的本質区别在于语言具有语义性而音乐却无语义性。

正是基于音乐的这种非语义性,使其在表达作品内容时不能准确表达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物,人们所能感受到的仅是作曲家在当下或回忆时的主观情感体验,是客观现实反映在人脑中所引起的联想,而且无论作品是否存在标题,都不能改变它的非语义性功能。

二、音乐和舞蹈的关系

关于音乐和舞蹈的关系,我国著名音乐家吴祖强说:“就舞蹈本身而言,它是‘听不见的,是属于视觉艺术范畴;就独立的音乐来说,它是‘看不见的,是属于听觉艺术的范畴。因此有人说没有声音是舞蹈的局限,也有人叹息音乐太抽象,摸不着也看不见。”在舞蹈艺术中,音乐正是舞蹈的声音,舞蹈则是音乐的形体,一个有形而无声,一个有声而无形,它们的这种结合乃是天然合理的。

舞蹈,狭义上来说它是一种人体动作艺术。这种人体动作同音乐的音响一样,是经过有序的、有组织的排列而存在的。舞蹈与音乐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舞蹈具有直观性和动态性,以人体为物质载体是其优势所在,它不像音乐那样抽象、难以理解。因此,舞蹈作为一种直观性艺术,它所传达出的内涵更加易于理解。音乐所表现出的客观现实来源于人们的想象,而舞蹈则是把提炼的客观现实直接作用于人们的感觉器官上。一个以音色将心灵提取出来,一个用人体将心灵予以外化。

三、舞蹈作品中的音乐与舞蹈

一部成功的舞蹈作品一定是音乐与舞蹈相融合,为塑造形象、表达情感服务的,这样音乐与舞蹈各自的艺术魅力相作用,便会产生“1+1>2”的效果,给人以更加深刻的艺术体验和感受。

俄国著名舞蹈家安娜·巴普洛娃的代表作品《天鹅之死》,描述的是一只濒临死亡的天鹅最后的美丽姿态。其音乐运用的是法国作曲家圣桑的《动物狂欢节》组曲中的第十三曲《天鹅》,编导感受到曲中大提琴低沉、哀鸣的旋律,创作了这部佳作。

又如舞剧《妈勒访天边》,值得一提的是全剧第四幕中那段动与静的完美结合,“勒”正翻山越岭,顽强地与恶劣的自然环境进行斗争,按照以往的舞剧音乐创作习惯,音乐必定是轰轰烈烈展现路途的惊险,然而在该舞剧中,音乐异常安静,安静到仿佛能听到“勒”因剧烈运动而发出的呼吸声,观众们屏息凝神注视着与恶劣环境进行斗争的“勒”,产生了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四、音乐特殊性对舞蹈编创的启示

(一)对舞蹈动作编创的引导

我们在观看舞蹈作品时,常常能够发现,激情昂扬的音乐往往伴随幅度大、速度快、难度高的动作;悲伤沉静的音乐往往伴随运动路线向下或是肢体蜷缩等动作。这就表明,音乐中所展现的情感态度与动作的幅度、强度、力度有关系。因此,编导在创作时无论是先有动作后配音乐或是先有音乐再配合动作,其舞蹈动作必然与音乐中的旋律节奏情感一致,这样的作品才能给人以和谐、舒畅之感。

音乐中的旋律常被称为音乐的“灵魂”,而节奏常被称为“骨骼”,编导在编创动作时既要尊重音乐本身的节奏,还要注意旋律所带有的强烈指向性,向上进行的旋律常常标志为紧张度的增加,从而表现出情绪的增长;向下进行的旋律线,常常表现旋律的逐渐松弛,并常伴随着减弱的力度,因此表现在舞蹈动作中也应有相应的变化。独舞《天鹅之死》结尾随着大提琴与钢琴旋律的逐渐激烈,舞者的步伐也逐渐加快,脚尖的快速点动伴随双臂的剧烈颤动,表现出天鹅垂死前的不甘与挣扎,最后旋律逐渐放缓,舞者缓缓跪地,上身与下身折叠在一起,天鹅安静地死去,与之前的动作有明显的对比,给人以惋惜、悲痛之感,观众的这种情感是由音乐与舞蹈的合力作用而带来的。

(二)对舞蹈人物形象的塑造

舞蹈人物形象的塑造,在舞蹈作品中占有极高的地位,舞蹈作品是否具有艺术魅力,主要取决于形象感染力的强弱。群舞《中国妈妈》中运用两段对比鲜明的音乐来塑造妈妈与日本女孩的不同性格特征,编导用清脆的竹笛来表现日本小姑娘在妈妈们的照顾下活泼健康地成长,用小提琴齐奏来表示中国妈妈们养育儿女的伟大。这两段音乐在旋律和节奏上有着鲜明的对比,另外两种乐器在音色上的对比,也十分清晰地塑造了母亲慈祥和蔼、日本女孩活泼单纯的形象。

又如独舞《一个扭秧歌的人》在引子部分,音乐伴奏运用二胡独奏,音乐沉静中带有一丝活泼,此时舞者所扮演的一位扭秧歌的老艺人坐在舞台正后方,眉毛与脚趾随着音乐的旋律摇动着,表现一位风烛残年的老艺术家对年轻时舞蹈生涯的回忆与向往,以及渴望重返舞台的内心悸动。

(三)对舞蹈环境氛围的烘托

舞蹈作品中,音乐对于舞蹈环境氛围的烘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蒙古族舞蹈中,悠扬的马头琴声仿佛将人们带到了广阔的大草原上,把握好音乐对舞蹈环境氛围刻画的作用,有助于编导对作品的深层把握。

舞蹈作品中的环境和氛围,可以是具体的、特定的时空,也可以是朦胧的、虚幻的时空,还可以是多种时空的重叠呈现、不同时空的自由转换,正是因为舞蹈时空的多样性,使得舞蹈作品中的音乐在舞蹈中能够充当“指路灯”的作用,当舞蹈作品中的环境氛围发生变化时,音乐也随之发生变化,从侧面提醒观众舞蹈情节的进展。同时,编导们为了更加清晰地表现舞蹈形象所处的环境氛围,也会运用音乐作为辅助。例如群舞《中国妈妈》中,舞蹈的结尾为了歌颂这一群朴实善良、勤劳勇敢的母亲形象,编导选用带有格律韵味的童谣作为背景,妈妈们弯腰插秧的舞蹈化动作结合“老玉米,金黄黄,养活了异国的小二郎”的音乐伴奏,生动表现了中国妈妈们的高贵品格。

五、结语

音乐与舞蹈好似同一条轨道上的两根铁轨,共同载着情感列车奔驰前行,驶进人们的心中,给人以深刻的情感体验。本文只是从舞蹈创作的几个角度粗略谈及音乐与舞蹈之间的关系,以及作品中音乐对舞蹈动作编创、形象塑造、环境烘托等方面的作用,希望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加充分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为创作出优秀的舞蹈作品提供借鉴与思考。

参考文献:

[1]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2]朱红.音乐与舞蹈的关系再思考[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7(01).

[3]袁志敏.论舞蹈创作中音乐和舞蹈的关系[J].文化学刊,2017(07).

猜你喜欢

舞蹈编创启示
论舞蹈编创过程中的音乐结构分析
舞蹈编创中音乐的重要性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