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广播剧的艺术特征
2020-04-15袁野
袁野
【摘 要】如果说一切舞台时空都是假定性时空,那么,广播剧这种以声音为唯一媒介支撑起来的特殊的戏剧形式,它所构建的“空中时空”,则更是一种特殊的假定性时空。在这里,诉诸人的听觉并激发人的想象的声音艺术,是它唯一的又简单又丰富的美学手段。只能运用声音这样一种手段,似乎是广播剧的局限。然而,有限的声音却可以在无限的空间中引起人们七彩长虹乃至万里星空一般的无限想象,却又是广播剧的优长。
【关键词】广播剧;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J8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4-0043-01
“声音——语言、音乐、音响,在时空中飞翔”。戏剧一一广播剧,正带着“镣铐”舞蹈。这就是我们心目中的广播剧,用声音这唯一的手段构建美的时空,是它突出的特征。只诉诸人的听觉而不诉诸视觉,这是广播剧的局限,同时也是广播剧的优长——善于引发听众的联想与想象,长于直达剧中人物的内心,便于直逼听众的灵魂,便于戏剧时空的迅速转换。我们还是从具体作品《三国演义》入手来看看广播剧的这一特征。
一、广播剧充分展现艺术的美感
学术界论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之美,言人人殊。或曰美在题旨的多义性,或曰美在人物的性格化,或曰美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或曰美在小说结构艺术和叙事方式的不凡。视角不一,结论各异,不足为怪。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倒是觉得,若从阅读中的总体感受而言,小说《三国演义》之美,或者说小说《三国演义》之美的精髓,似乎在于它的境界的阔大。无论从文本的表象层面上看,还是就文本的文化内涵和形而上意蕴来说,小说《三国演义》都显示出一种深远阔大和吞吐万汇的气势。我们不妨说,小说《三国演义》之美,是一种涵天盖地之美。因为,从本质上来说,这部小说传达出了古老的华夏民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的精神。如果我们让审美的目光超越一般的历史的和道德的评价而投向小说《三国演义》,我们从中看到的,就不仅仅是一段特定的历史、时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纷繁变化,而是从中演绎出来的“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庄子·秋水》)之类宇宙和人生的道理。境界的阔大,体现在小说中,就呈现为意境的沉雄苍凉之美,人物的阳刚健劲之美,风格的磅礴浩荡之美,语言的洒脱奔放之美等等。
在广播连续剧《三国演义》中,我们的创作者们深谙这部中国古典文学巨著的美之精髓。他们显得气度恢宏。通过他们的创造性劳动,小说《三国演义》中深远阔大和吞吐万汇的气势,以及这种气势所传达出来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意志,或者说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般美境,在广播连续剧《三国演义》中均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流贯于原著中的浩然之气,已然通过声音的艺术流贯于听众的心中。
二、广播剧充分发挥声音艺术方面的优长
廣播连续剧《三国演义》的创作者们以戴着锁链跳舞的精神,充分发挥广播剧在展示声音艺术方面的优长,广泛调动对话、音乐、音响效果以及作为时间艺术的音乐的灵魂一一节奏等等艺术元素,为听众传达出原著的阔大之美。且以广播连续剧《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和《单刀赴会》(徐棻编剧、毕玺导演)这两集为例,探讨一下创作者们用声音艺术表现诸般美境的特色。隆冬之晨,大雾弥天。这时,我们从虚无缥缈、神奇莫测的音乐中,从诸葛亮“讶长空之一色,忽大雾之四屯”的吟咏中,从木桨击水的哗哗声中,乃至从那令人难耐的寂静中,想见长江江面上的紧张气氛,嗅到了大战降临的硝烟气息。情节发展至火烧战船的场面时,耳边只听得“吭吭嚓嚓”刀枪的碰击,“呼呼哗哗”烈火乘着风势的呼啸。鸣镝响箭,浪腾涛卷,一时都汇入扣人心弦的音乐声中,眼前仿佛出现了火光冲天的画面:一江流水烧得如通红滚烫的铁链一般;满眼尽是火红通亮,分不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江上漂浮着一具具尸体,一件件被战火烧焦的战袍……听众似乎嗅到那江水散发着一股股焦糊气、血腥气,使人感到窒息。惊心动魄的声音就这样将听众带入赤壁战场这个场面宏大、气势磅礴的假定性历史空间。关云长的“匹马能追千里月,单刀挥动一江风”的英雄气概,扁舟过江、从容赴会的过程,广播剧是通过江边男女民众的议论和关羽与周仓的对话来表现的。临江亭宴会,鲁肃、吕蒙、甘宁的紧张与关羽的从容,以及双方暗中的较量与争斗,则通过徐疾有致、起伏有节的音乐声、脚步声、水声、风声、浪涛拍岸声、马蹄声等等,加以烘托、渲染,显得生动传神。整个宴会,配以“借荆州∕讨荆州∕荆州风云稠∕恩怨几时休∕莫忘天下鼎足势重也荆州∕轻也荆州”的主题歌,着力勾画了在重要的关头,重要人物的逼人英气。可以说,《单刀赴会》和《赤壁大战》,都从某一角度相当准确地传达出了原著的阔大之美。
三、结语
广播剧在电台热播的时代无疑已经过去,然而,进入网络、进入市场之后的广播剧,却又同样无疑地见到了前方那“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色。新的“钟声”正在敲响,广播剧的天地依然广阔。
参考文献:
[1]王芝芙.简谈立体声广播剧《减去十岁》的改编和导演[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87(02).
[2]王诗畅. 浅谈广播剧导演如何慎重解析剧本[J]. 新闻传播,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