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明的“快刀”人生
——记航天三江险峰公司新晋“荆楚工匠”胡大明
2020-04-15张玉莲
张玉莲/文
珍惜 因为感恩
2019 年10月,险峰公司机加车间车工胡大明当选为第三届“荆楚工匠”。作为公司首个获得这项殊荣的职工,当事人只说了一句:“我能当上工人不容易。我只想当个好工人,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至于荣誉,我只能感谢组织的肯定和鼓励。”
1992 年,18 岁的胡大明享受国家对三峡移民的照顾,考取到066 基地技工学校钳工专业就读。三年后,他被分配到险峰公司机加车间。车间让他改当车工,他有些懵,但并没有拒绝。因为他知道,自己这份工作是享受国家好政策才得到的,自己要知道感恩。作为一名新人,学什么都是学。零基础又怎样,这么多人能学会,他肯定也能,况且车间还给他安排了高水平的师傅。
勤练 因为感动
“呀,天要亮了,难怪肚子有点饿!”,1998 年8月的一天,胡大明和他的师傅胡一斌走出车间,才发现时间已是凌晨了。这对有名的“二胡”师徒又一次犯了迷糊,一工作便忘了时间。当时,正值公司某重要产品的攻关时刻,作为车间数一数二的车工技师,以脑子灵光著称的胡一斌一直干着车间高难度的“活儿”,沉浸于琢磨加工方法中而忘了时间,对他来说是常事。久而久之,大“糊涂”带出了小“糊涂”,师徒二人很快就成了公司有名的“二糊”。
“大糊”一边高标准地要求着“小糊”做好每一批零件的加工,一边也高标准地要求自己。为了完美交付某参加飞试的重要零件,他和同事在车间架起了床板,吃在车间、睡在车间,三天三夜,他休息的时间加起来不超过10 小时。师傅的钻劲儿和拼搏精神,给了胡大明深深的震撼。耳濡目染之下,胡大明不仅技艺提高飞快,而且在做事做人上也彻底“大明”:“国家照顾我当上了工人,我就要当个好工人,必须有技术、有担当!”有了目标,他在工作上更加踏实,一有空就苦练装夹、找正、磨刀,这三项车工的基本功。这些动作虽然简单,师傅一教就会,但学“精”却不易。为练好基本功,他不厌其烦地重复着这些动作。天道酬勤,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加工特色和绝招。在高韧性材料加工、大直径薄壁回转体、深盲孔加工方面有了自己独到的方式方法,在刀具刃磨、工装夹具设计、新工艺应用上有了绝活。
1998 年,他获得公司青工技术比武第二名,一年后他获得公司技术比武冠军、入了党;2006 年他获得省技能竞赛第六名;随后,省技能大赛第五名、第四名,每隔两三年,他就会登上一个新的台阶。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参加工作不过10 年,他便成为公司为数不多的高级技师。当大家都认为他已经达到了人生巅峰时,2016 年,他又成为公司首个特技技师。
攻关 因为责任
2005 年后,技术日趋成熟的胡大明成为车间的中坚力量,开始担当各类“高难”零件的车加工任务。随后,公司成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着重解决日常科研生产中的各类难题。
2009 年,公司承担起研制航天员质量测量仪的任务。这是填补国内空白的产品,零部件的加工精度标准为宇航级,十分苛刻。其部件人体支架孔系要求采取偏心加工方式,技术要求同轴度0.005mm,仅为头发丝的十分之一。此前并无成熟的加工经验可借鉴,几位老师傅尝试了几次都失败了,一筹莫展之际胡大明临危受命。他没有急于下刀,而是先查阅资料,与老师傅一起分析前几次失败的原因,自制了工装,准备了多款刀具,然后才小心地加工出首个零件。但由于工件结构复杂,三坐标检测仪不能提供有效的测量数据。为解决这个难题,他吃不好、睡不香,满脑子里想的都是如何解决问题。一天深夜,躺在床上的他突然想到,假如零件加工完了能在机床上进行自动检测就好了。一激动,他立马起床赶到公司进行试验,经过4 个多小时的折腾,他终于加工出合格的产品。顾不上休息,他又找到刚来上班的工艺人员确认。虽然几乎一夜未眠,但解决问题后的胡大明却异常精神。
某壳体深盲孔加工及检测是行业公认的难题。传统加工方法行不通,他便和同事一道自制刀杆,创新式地将测头安装于刀杆头部,联合技术员在软件开发、算法体系进行攻关,实现了产品的在线检测。该项目成功获得国防科工局210 万元的资金支持,荣获湖北省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二等奖,并获国家专利局授权。
某部件尺寸大、精度高、表观质量要求严,单件产品价值高达数十万元。在吊装、加工等过程中必须做到“零失误、零缺陷”。任务自然落到他头上,他详细制定了“分步加工、多次测量、控制余量、一次成功”的加工方法。三年来,他加工该产品近百件,无一废品,荣获公司“质量放心岗”。他根据实践撰写的2 篇论文在四院获奖,编写的2 项工艺规范被集团公司立为标准,并取得4 项专利制授权。
胡大明的努力得到了组织的高度认可:四院十佳青年、优秀党员,省杰出青年岗位能手、行业技术能手,航天技术能手、航天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他收获了一项又一项的荣誉。2019 年,他又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