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 时代,摄影记者的支点在哪里?
2020-04-15张由琼
□ 张由琼
2020年初,5G时代来临的前夕,这个极具颠覆性的新事物,终将影响和改变传媒人。在这个节点做思考,我不禁想起4G技术对传媒人的冲击和改变。彼时刚刚兴起的4G网络,在随后的五年时间里迅猛发展,催生并壮大了短视频这项流量为王的新兴产业,并将读者的阅读习惯从PC端彻底转向了手机端。当年一部分摄影记者经历了转岗和转行,而留下来的摄影记者,如今则转型,将部分精力用于拍摄短视频。
无论信息技术如何更迭换代,真善美的影像、洞悉事件本质的视频报道始终是摄影记者对未来的期许和追求,同时也要根据传媒大势的变化,适时做出调整,制定适应当下传播趋势的对策,及时应对。
一、用专业素质为自己代言,打造个人IP
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有发声渠道,为什么别人要把独家新闻线索给你?为什么别人要接受你的采访?我认为,除了背后依靠的媒体平台等因素外,别人信任、认可你的个人专业素养将为你自身代言,形成记者个人的个性化IP,而且今后这种趋势会愈发明显。一方面通过真诚沟通、尊重受访者获得采访机会,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报道的客观性以及单一信息源的核实,避免对受访者造成伤害或为利益集团背书。
2019年3月25日,广东省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接收了海关缴获的21只走私马来穿山甲。这批穿山甲刚被送到时,状态很糟糕:严重脱水、肺炎感染、蜱虫叮咬……走私过程中,恶劣的运输环境和走私人员为牟取暴利的残忍手段导致穿山甲的健康状况严重恶化。林业部门迅速组织动物专家进行研讨,广东省动物救护部门专人跟进救治全过程,民间公益组织也积极参与其中。动物医院也对受伤的穿山甲进行免费救治,来自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的志愿者从北京赶到广州,加入到每天的救护中……
2019年5月5日,历时一个多月的追踪调查,影像报道《一场穿山甲紧急救护战》从南方日报、南方+、南方网等南方报业平台首发后,因题材关注度高,影像冲击力强,引发社会各界强烈反响,各大媒体以及公益组织广泛转载,在读者中掀起一场关于穿山甲保护的大讨论。在“吃啥补啥”的陋习影响下,穿山甲因其名带有“穿山”,而被认为皮肉具有“打通”的功效。中华穿山甲和马来穿山甲,已作为极度濒危物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红色目录中。该组图片在2019年《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中,获得中国区图片故事类一等奖。
然而,整个采访过程中,拍摄并不难,但因穿山甲的特殊性和敏感性,如何取得各方的信任?这才是最棘手的问题,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沟通和等待。2019年4月中旬,我第一次登门想要采访幸存的穿山甲,在救助机构的会议室从早上9点一直等到下午2点,最终只是匆匆见了穿山甲不到两分钟。期间外面瓢泼大雨,我的内心也拔凉拔凉的,无比沮丧。数日后,我从动物医院医治受伤穿山甲的小切口介入,并尝试与各方进行沟通,慢慢地打开了局面。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有发声渠道,为什么别人要把独家新闻线索给你?这是摄影记者要思考解决的问题。
这并不是我第一次做国家级保护动物的影像报道。2016年6月,广州一只丹顶鹤上喙严重断裂坏死,无法自主进食。在控制住感染后,救治人员冒出一个为丹顶鹤装钛合金义喙的想法,于是动物医院、科技公司以及华南理工大学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三方对丹顶鹤上喙的解剖结构、断端和人工力学等方面进行精确的测绘和考证。经过7次的塑料模具安装测试后,利用最先进的3D打印机制作钛合金假体。在一场30分钟的手术后,丹顶鹤拥有了崭新的钛合金上喙。手术苏醒后,丹顶鹤开始慢慢尝试追逐水桶里的小鱼,并成功逮住一条鱼。一个多月记录下的独家影像报道《“3D打印”为丹顶鹤装上义喙》从南方报业各端口首发,瞬间引爆了整个网络,成为当时最火热的话题之一,人类运用最新技术去帮助动物,不只是科技的进步,更是文明的进步。据不完全统计,该报道全网浏览量超过五千万。然而,采访过程非常曲折,因丹顶鹤的委托方不愿公开自身以及丹顶鹤的信息,采访曾一度搁置,经过反复沟通,拍摄才得以顺利继续。
□ 《一场穿山甲紧急救护战》。图为医护人员对穿山甲“没动”进行抽血化验,第一次检测结果显示穿山甲身体里白细胞低,免疫系统出现紊乱。(张由琼/摄)
□ 图为2019 年4 月21 日,穿山甲“没动”在CT 检测的盒子里好奇打量四周。它被送到立德动物医院救治。(张由琼/摄)
2012年,我曾做过一次关于雷州半岛捕杀候鸟的影像调查报道。广东湛江的雷州半岛是候鸟每年迁徙的必经之路,长期以来,当地持续出现违法分子捕杀候鸟获利的事件。因大规模偷猎候鸟,导致候鸟不仅飞来迟,而且数量急剧锐减,许多珍稀品种不见踪迹。为将报道做扎实,我与同事趁黑夜潜入捕鸟现场,拍摄猎人用渔网捕捉候鸟的场景,还曾假扮成买鸟商人进行暗访,拍摄了大量违法分子杀戮、交易候鸟的画面。整版图片报道推出后,在当地引发强烈反响,相关政府部门负责人被追责,不法鸟贩子被拘捕,田间地头里的“天罗地网”被全部清除。然而,在报道的背后,因为鸟贩子对带路的报料线人起了疑心,我放弃了刊登更为劲爆的画面——数只大鹰被泡在酒坛子里的场景。报道推出后,我通过相关渠道加强对该名报料线人的保护,我认为,这也是一名记者应有的专业素养。
二、深度报道能力依然是摄影记者的核心竞争力
人人都能拍照的时代,专业素养和技能是摄影记者最核心的竞争力。过去,人们对摄影记者的职业敬畏主要源自三方面:一是得天独厚的采访机会和发表平台,二是优良的摄影器材装备,三是高于常人的专业技能。但随着自媒体的崛起,摄影器材的发展和普及,前两个优势已被极大削弱,记者只有在专业素养和技能上多磨炼才具备不可替代性。这不仅仅是简单拍好照片,摄影记者需要对社会问题有更深入的思考,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运用影像语言揭示新闻事件的本质。许多突发事件发生时,最先拍摄到图片的是现场的见证者,但是他们并不会对事件的诸多细节进行详细核实,这时,专业摄影记者对新闻事件进行追踪报道和深度剖析显得尤为可贵。记者虽然错过了第一现场,但挖掘背后的故事仍可以做出有深度、有影响力的图片故事。
□ 图为广东省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对一只死亡马来穿山甲进行解剖,穿山甲的胃里存有被走私分子灌食的不明物体。(张由琼/摄)
无论新闻载体和传播方式如何变更,优质内容始终是最核心竞争力,同时也是稀缺品。自媒体时代的媒体竞争,同质化现象愈加严重,无论是题材还是内容,都越来越雷同。一张或一组好图片能成为破解同质化的利器。在重大突发事件上,人们更愿意接受直观快捷的视觉信息。同理,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不能只是孤芳自赏,更要在社会中广为传播,与读者形成共鸣的同时,也要经得起新传播方式的考验。
三、拥抱新技术,应对未来
自媒体时代,摄影记者必然是报社转型的先头部队,应该撇弃抱残守缺的想法,除了大胆向视频记者转型,还需对新技术保持高度敏感,熟练运用以改造媒体形态。新技术能生产出更具创意的优质新闻产品,也能起到更好的传播效果,而互联网也为新媒体报道提供了广阔空间。2015年,无人机刚兴起时,我与同事运用无人机对潮汕母亲河练江从源头到出海口全流域进行了航拍,从空中记录了河水从清澈到浑浊再到黑臭的过程,图片和视频在读者中引发了强烈反响,掀起地方政府以及民众对环境保护关注的一场大讨论。
2018年10月,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我与同事运用了“地面+空中”延时摄影技术,营造出绚丽多彩、气势恢宏的视觉冲击力。空中延时摄影技术难度很高,在海面拍摄,无人机很容易偏离设定的轨迹,甚至会有坠海的风险。对天气、设备、技术的要求都非常高,而后期制作则需要用到Bridge、LRT、Lightroom等软件,反复打磨,一共剪辑了十一个版本,才最终敲定一条4分钟的短视频。
此外,我们还制作了一个全景看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的H5,它的最大特点是可以在全景图片上播放视频,展示形式新颖,技术难点多。无人机拍摄、延时摄影技术、全景摄影等技术在H5上得到集中呈现。借助新技术,在港珠澳大桥报道上,《南方日报》的图片、视频、H5产品都取得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
当前,许多摄影部纷纷改名音视频部,成为报社转型的“急先锋”,技能更全面,战斗力更强大。简言之,在如今传统媒体行业整体被冲击时,记者需要有更多的忍耐与担当,秉承专业、职业的素养,尤其是党报的摄影记者,需要更多地“走基层强四力”,拍摄“接地气”的新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