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打造智能化编辑部的初步探索与实践
2020-04-15陈凯星
内容提要 建设智能化编辑部是新华社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讯社,全面提升全媒编辑能力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关键举措。当前,新华社打造智能化编辑部的初步探索包括:人工智能技术在五大环节深度应用,首次实现新闻生产全环节智能化创新;建设五大支撑体系,初步形成全流程技术创新体系;打造六套开放兼容的智能化系统,机器人家族不断壮大;自我颠覆,打造智能化编辑部2.0版。
人工智能被誉为开启未来的钥匙。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事业如何演进?人工智能可以在训练中不断进化,在交互中不断学习成长,以人脑般的处理方式,加上人脑不具备的海量存储分析和分析算力,大大拓展了人类视窗,让我们见所未见、能所未能。
中央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应用。中央政治局专门就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和趋势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把握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特点,加强人工智能和产业发展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智能化编辑部是一场新闻生产与传播的智慧革命,是为未来新闻事业设计的一幅蓝图。2018年1月9日,新华社社长蔡名照同志在新华社2018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要求,“要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在采编业务中的应用,建设以智能技术为基础、以人机协作为特征、以大幅提高生产传播效率为重点的智能化编辑部。今年要以新媒体中心为试点,整合全社人工智能资源,升级‘现场云’资源聚合平台,利用‘媒体大脑’平台的智能采集、用户分析、图像识别、语音合成等功能,推进在策划、采集、编辑、加工、分发、反馈等全流程应用,探索智能化编辑部的标准和范式。”
按照新华社社长蔡名照同志设计和社党组部署,在办公厅、总编室、技术局、机关管理服务中心、新华智云公司等指导帮助下,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党委班子带领全体干部职工,奋力拼搏,勇于创新,加快推进智能化编辑部试点建设工作。2019年12月12日,智能化编辑部建成并投入运行。
智能化编辑部是首个将人工智能技术创造性应用在新闻领域的新闻编辑部。它以智能技术为基础,以人机协作为特征,对新闻生产进行全环节、全流程、全系统再造,旨在大幅提高新媒体产品创意创新能力和生产传播效率。
建设智能化编辑部是新华社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讯社,全面提升全媒编辑能力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关键举措。
一、人工智能技术在五大环节深度应用,首次实现新闻生产全环节智能化创新
智能化编辑部将智能软件系统和智能硬件设备创新应用到新闻采编发各环节中,效率提高3到5倍。
在采集环节,利用“媒体大脑”摄像头新闻机器人和“鹰眼”智能监测系统,超早期记录突发事件、发现新闻热点。记者应用“现场云”移动采集系统和智能手机、AR智能眼镜、智能录音笔等智能硬件随时发起“现场新闻”全息直播,并同步采集文字、图片、短视频等全媒体形态新闻素材。
在生产环节,利用智能写稿机器人“快笔小新”“媒体大脑”、AI合成主播、时政动漫平台等智能化工具和平台,对新闻素材进行自动分类和标引,智能化生产全媒体产品。全程人机协作,人工审签。
在分发环节,面向新华社的媒体用户和新华社客户端终端受众,基于用户画像技术,个性化精准推送。
在接收环节,基于“万物互联”,实时将信息传递到智能载体,让用户无时、无刻不新闻。
在反馈环节,依托智能版权评价系统,精准评估传播效果。
智能化编辑部通过一次采集,N次加工,多元分发,让新闻生产提速、提量、提质、提效,打通了在线新闻生产的“最后一公里”。
二、建设五大支撑体系,初步形成全流程技术创新体系
人工智能已经是一种开源性的基础设施,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更像是在一个平台上的接力赛。没必要再从逻辑的原点出发做基础性研究的重新发明,而应在这个平台上添砖加瓦,盖出新的大厦。
智能化编辑部持续追踪人工智能技术前沿成果,创造性地研发新闻应用场景,初步形成全流程技术创新体系,主要包括智能技术体系、智能产品体系、智能硬件体系、数据支撑体系和机制制度体系等5大支撑体系。
这些体系实现了原始创新和应用创新。AI合成等人工智能技术第一次成功应用于新闻报道,引领世界媒体创新发展潮流。
这些体系体现了跨领域融合创新和边缘交叉创新。人工智能+5G+媒体让多学科、多领域跨界融合,实现了多元集成、有机嵌套。
▲ 智能化编辑部大屏。
▲ 智能化编辑部创新产品。
智能技术体系包括我国第一个媒体人工智能平台“媒体大脑”、全球首个合成新闻主播“AI合成主播”、全国最大的新闻直播平台“现场云”、时政动漫平台以及正在建设的“鹰眼”智能监测系统和UGC突发视频发现生产系统。
智能产品体系立足于“技术+创意”理念,依托智能技术体系,生产文字、图片、AI主播视频、短视频、地图新闻、数据新闻、卫星新闻、VR、AR、MR等30余个品类的智能化产品。
一是使用智能技术系统生产的产品。主要有媒体大脑MAGIC产品、AI合成主播视频、现场云直播及时政动漫短视频等。这些产品已经常态化、机制化、规范化量产,应用于日常报道。
二是通过数据+智能技术加工的产品。主要有卫星新闻、数据新闻、地图新闻等。卫星新闻通过对卫星数据进行智能化加工处理,推出“60万米高空看中国”系列创意短视频,浏览量超30亿。数据新闻形成十大门类,涵盖出行、电商、夜经济等30多个领域。2019年推出187个产品。地图新闻基于地理位置应用,智能发现识别并互动体验,推出H5《致奋斗在脱贫战场上的你》产品,创同类产品打开量记录。
三是以全新视觉效果呈现的产品。主要有3D模型新闻、VR、AR、MR等,为用户提供沉浸式、体验式、交互性报道,让人“身临其境”。
□ 智能化编辑部生产流程图。
智能硬件体系包括5G手机、5G背包、AR智能眼镜、智能录音笔、“5G+8K”超高清转播车等。这些智能硬件已经成功应用于2019年全国两会、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第二届进博会等重大主题报道中。
数据支撑体系基于大数据协作平台,接入30余家平台海量数据,智能中台清洗、加工、打造数据总汇。
机制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建立全媒智能指挥中心,整合资源,统一指挥。建立“项目制+工作室”模式,灵活孵化创意。探索建立首个智能化生产规范标准。
三、打造六套开放兼容的智能化系统,机器人家族不断壮大
在五大支撑体系中,智能技术体系是智能化编辑部的基础设施。其中,六套比较典型和成熟的生产系统已经或即将深度应用于新闻生产中。
“媒体大脑”融合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具有智能采集、智能语音、人脸识别、版权监测、MGC(机器生产内容)等功能,智能化生产视频,使新闻场景下的应用和服务更加智能化,去年推出25个媒体机器人。例如数据金融机器人,可以分析财经新闻文本,自动生成金融短视频,自动归纳关键点。
AI合成主播是全球首个智能播报机器人。它实质上是一个栩栩如生的仿真数字播报员,只要输入文本,就能24小时不眠不休地播报新闻。背后是4项核心技术支撑,分别是根据语义进行的语音合成、唇语合成、表情合成和动作合成。AI合成主播引起国际媒体广泛关注,惊呼人工智能时代真的来了。应塔斯社要求,2019年6月初,新华社为他们打造了全球首个俄语AI合成主播“丽莎”,在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上首次向世界发布。
现场云让记者拿起手机就能发起直播,记者可以进行文字、图片、视频、直播流、动图、VR、超链接等多种类型的报道,这些报道实时、全面、深入、生动地展现新闻现场全貌。现场云机构用户达3600多家,每天发起600余场直播,可同时在新华社客户端和用户自有客户端展示。
时政动漫平台包含智能手绘识别等多项核心技术,克服动漫生产耗时耗力、技能门槛高等局限,让用户像做PPT一样快速高效生产动漫短视频。原来一条5-6分钟的动漫至少五六天,使用这个系统没有绘画基础的人大概五六个小时就可以生产出来。目前已独立制作3863个动漫短视频。新华社40多个部门、分社的编辑记者使用。
这个体系具有自我学习、持续进化的能力和包容开放的特点,能兼容最新人工智能成果。机器人家族还在不断扩大。
正在建设“鹰眼”智能监测系统。系统接入社交媒体后台数据,能第一时间捕捉到快速上升的热点,即还没有上热搜,也没有广泛传播的新闻线索。与同类系统一般通过爬虫技术获得公开数据不同,系统接入平台获得底层数据。发现线索的速度要比同类系统快2到3倍。
正在建设UGC突发视频发现生产系统。快手每天有4000万条的视频数据,其中90%左右的视频因为没有新闻牌照无法发出。系统接入其数据后台,进行智能化加工处理,可以快速生成大量短视频产品。
▲ 智能化编辑部创新产品。
四、自我颠覆,打造智能化编辑部2.0版
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从事的工作会被替代吗?从目前的实践来看,不会。但是我们必须勇于自我颠覆,自我革命。
不断推进“技术+创意”,打造创新高地。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说:“人工智能是人类文明有史以来面对的最大威胁。”可编码型工作将面临人工智能的降维打击,但也可为许多工作提供新的杠杆,比如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和技能。
尽管新闻工作是一项富有创造力的工作,但也有大量重复性的部分。智能化编辑部能帮助编辑和记者从素材分类、标引、标准化剪辑等可复制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腾出精力去从事技术创新、主题创意和情感表达等劳动,同时也提供了更有力的杠杆和支点。
打造“技术+创意”高地,是建设智能化编辑部2.0版的重要目标之一。我们以“AI+5G”双轮驱动,紧紧追踪技术创新的最新成果,重新审示和赋能创新和可视化能力,不断研发新的传播应用场景,例如卫星新闻等。
不断迭代升级、扩容。持续优化AI合成主播并进一步扩容,下一步将选择5-10名新华社中外文采编人员,以此为基础打造新华社的AI合成主播超市。现场云尝试向C端突破。在现场云上可以批量化生成本地域的个性化、智能化终端,运用智能算法,少量的人即可运维,可以帮助解决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缺人力、缺技术、缺后台、更缺前端的难题。时政动漫平台正在进行在WEB端主体程序开发和优化、模板及素材的绘画、会员系统开发、页面美术设计等方面进行开发优化,将推出新华时政动漫短视频平台V1.0版本,向新华社各部门重点推广应用,形成动画资源池。计划1年内增加150—200套左右的模板供用户使用。
不断扩大生产系统辐射范围。通过学习培训,新媒体中心编辑记者全员熟练使用媒体大脑MAGIC系统、现场云以及时政动漫平台等系统,应用于日常报道中。基于智能化成果,推出新华社中文客户端7.0版,引入智能语音控制、自定义主播、基于图形识别的内容推荐等智能化技术,实现智能识别用户语音指令进行播放控制,并通过蓝牙耳机实现智能语音交互等功能。
进一步推动“媒体大脑”、现场云、AI合成主播、时政动漫平台等智能系统以及AR智能眼镜、智能录音笔等智能硬件向全社辐射使用。
加快建设智能化演播室。进一步深化智能化演播室的需求设计,进一步完善智能化、沉浸式、多功能内容生产的需求设计,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同步规划建设,打造基于移动互联网和5G的智能化视频创新研发基地和最具沉浸式体验效果的生产展示空间。
一年多来的创建历程,也是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我们深刻地体会到,这是一次创新之旅,更是一次探索之旅、发现之旅。每一项技术开发都是一次艰难的攀登。有望断天涯路的苦恼,有衣带渐宽的付出,更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豁然。更有自豪,在国际同业竞争中,我们曾被人家的创新惊得目瞪口呆。现在,至少我们在人工智能的应用创新方面,已经遥遥领先。我们为设计者的眼界和远识击节叫好。有这样一张蓝图,作为实施者,干起来难也不难,累并快乐。
人工智能是如此迷人。智能化编辑部致力于不断拓展人类心智,让人工智能成为每一个新闻人的力量。
我们已站在未来的黎明。谨以此,向媒体融合的伟大部署致敬,向智能化编辑部的设计者、建设者致敬,向同向同行的同路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