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年美食遇上文学家,一切美得不像话
2020-04-14
北京的年味儿
梁实秋:煮饽饽交好运
梁实秋在《北平年景》中写道:“‘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这是乡下人说的话,北平人称饺子为‘煮饽饽。城里人也把煮饽饽当作好东西,除了除夕宵夜不可少的一顿之外,从初一至少到初三,顿顿煮饽饽,直把人吃得头昏脑涨。这种疲劳填充的方法颇有道理,可以使你长期不敢再对煮饽饽妄动食指,直等到你淡忘之后明年再说。除夕宵夜的那一頓,还有考究,其中一只要放进一块银币,谁吃到那一只主交好运。家里有老祖母的,年年是她老人家幸运地一口咬到。谁都知道其中作了手脚,谁都心里有数。”
福建的年味儿
童庆炳:丰盛的食材自家产
15岁以前,童庆炳都是在家乡过春节。童年的记忆总是最难忘的。他写道:“年夜饭桌上的丰盛的菜肴,那材料都是自己家种的或养的,很少买的,分外新鲜。鸡自然是自己家养的,那白白的嫩肉,有一股扑鼻的香。鱼是草鱼或鲤鱼,也是自己家池塘里养的,一直到年三十上午才拦网捞上来,几个小时后,红烧鱼就上了饭桌。鸭子也是自己家养的,早一个月前就做成了板鸭,被晾了起来。猪也是自己养的,刚刚宰了不久。五花肉里放了各色豆子,因为整整炖了一天,肉和豆都像豆腐一样烂,没了魂了。”
黑龙江的年味
迟子健:肉箱里撒上雪
迟子健在《关于年货的记忆》中写道,她对年货的记忆,是从腊月宰猪开始的。三四十年前,大兴安岭山林小镇的人家,没有不养猪的。一般的人家是春天抓猪仔,喂上一年,不管它长多大,进了腊月门,屠夫就提着刀,上门要它们的命了。猪被大卸八块后,家家会敞开肚子吃顿肉,然后把余下的作为年货,存在仓房的大木箱里。怕它风干了味道不好,人们就在储肉箱里撒上雪。
有了猪肉,除夕夜的肉馅饺子就有了主心骨。可光有肉还不行,那夜的饭桌上,还必须有鸡,有鱼,有豆腐,有苹果,有芹菜和葱。鸡是“吉利”,鱼是“富裕”,豆腐是“福气”,苹果是“平安”,芹菜是“勤劳”,葱则是“聪明”,这些一样都不能少!过年不能吃酸菜,说是“辛酸”;白菜也不能碰,说是“白干”。
四川的年味儿
郑光路:杀年猪
成都学人郑光路的《成都旧事》中记载,过去的杀猪匠鬼板眼多,他两手紧按猪头,一副不能脱身之状,看热闹的小娃娃往往会把杀猪刀递给他,这时他会低声嘀咕:“猪大爷,不是我要杀你哈,是递刀的叫老子杀嘛。”
年猪杀好后,人们在烧柴灶的灶门上方,将鲜肉串绳从梁柱上悬垂下来,利用每次生火煮饭时伸出灶门的火舌和柴烟逐日熏制,直至色泽金黄,闻之甚香。火舌舔肉吱吱作响,令人垂涎欲滴。
(选自2019年第1期《餐饮世界》,本刊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