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施工组织设计在斜坡治理工程中的重要性
2020-04-14邓敏刘勇
邓 敏 刘 勇
(1.湖北地矿建设勘察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72; 2.武汉地质勘察基础工程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海南 海口 570100)
1 工程概况
某斜坡走向NE55°,延长约400 m,主滑方向145°;斜坡平面面积约5.5×104m2,体积约30×104m3。斜坡后缘山顶高程526.7 m~595.2 m,地势北东高南西低;前缘坡脚为省道,路面高程488.6 m~490.8 m,过往车辆行人流量大,省道两侧为居民住宅楼。数年来每逢雨季,斜坡坡体中下部频繁发生浅层坍滑,对当地交通出行、民心安定、社会发展造成极其恶劣影响。
2 斜坡地质环境条件
工程区属亚热带温湿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降雨较集中的月份为5月~8月四个月,其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60%左右,降雨量最多的月份为7月,多年月平均降雨量达346.88 mm。
区内主要构造为鹤峰向斜,位于县城中部至西部,从溪坪经石龙洞、新庄、容美、太坪、毛坝直抵分水岭,向西同来凤向斜连成一体。县境内延伸约45 km,槽部地层以嘉陵江组为主,县城附近为巴东组中、下段紫红色砂泥岩地层[1],东部两翼存在次级构造单元。
区内地下水分为松散土体孔隙水、基岩裂隙水两种类型。孔隙水主要赋存于①残坡积碎石土中,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及地表散水,无统一自由水面,水量大小随季节变化。裂隙水主要赋存于②三叠系中统巴东组二段基岩裂隙中,水量受裂隙切割等因素控制。
3 斜坡特征分析
3.1 形态特征
斜坡前后缘相对高差38 m~106 m;坡脚前缘因开挖建房、切坡修路,形成前缘临空陡坎;坡面因耕植改造多呈阶梯状;总体上斜坡坡面呈线型,后缓前陡,平均坡度45°~50°;坡面纵向冲沟发育,平时流量贫乏,雨后陡增。
3.2 结构特征
根据现场勘察资料,坡体物质主要由以下2层构成:
②三叠系中统巴东组二段基岩(T2b2)。红褐色厚层泥岩夹青灰色中薄层砂岩,逆向,产状330°∠50°,表部强风化,裂隙发育。以泥岩出露为主,岩质软易风化;砂岩相对较硬,表层因节理裂隙发育极为破碎;强风化层厚度5 m~10 m。
3.3 变形特征
斜坡变形主要发生在坡体中下部,高程495 m~530 m,表现为多处小型坍滑和平行于斜坡走向的拉裂缝。坍滑体纵向长约15 m~40 m,横向宽约6 m~25 m,方量约90 m3~1 000 m3。裂缝延伸长度4 m~15 m,张开2 cm~10 cm,外侧下座1 cm~50 cm。根据统计变形主要发生于坡体浅部碎石土覆盖层物质内,随着表层剥离,会造成下部强风化层风化加剧,进而可能引发强风化层内部的浅层变形滑移。
3.4 变形成因分析
1)地形地质因素。斜坡前缘临空,山高坡陡,碎石土覆盖层结构松散,孔隙发育,下部泥岩为相对隔水层,结合面易软化,力学强度降低,为斜坡产生渐进式变形破坏提供有利条件。
2)降水因素。斜坡区变形多集中发生于汛期雨季,表明大气降水是其主要的诱发动力因素之一。密集而强烈的降雨,使得土体内地下水丰富,孔隙水压力随之升高;斜坡土体由于饱水而重度增加,增大了下滑力;力学强度降低,抗滑力减小,诱发坡体变形下滑。
3)人类工程活动。斜坡前缘坡脚开挖建房、切坡修路,形成高约10 m~18 m的陡坎,坡度约60°,提供了较好的临空面;坡体上居民开荒种地,灌溉用水增加了地表水入渗量;人类工程活动破坏了原坡体的稳定平衡,对斜坡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
4 斜坡防护方案
根据斜坡变形范围、特征及可能破坏模式,采用以格构锚杆支护为主,辅以坡脚重力式挡土墙防护、地表排水的综合治理方案,具体布置如下:
1)格构锚杆工程:在高程492 m~531 m范围内,采用格构锚杆分三级进行坡体防护,支护面积约20 000 m2。清坡顺自然坡度进行,分级处留置马道。工程完工后,格构内培土绿化。
2)挡土墙工程:在格构锚杆下部省道内侧布置重力式挡土墙,稳固坡脚,挡土墙长约376 m。
3)排水工程:在斜坡后缘、各级马道内侧以及坡脚挡土墙外侧共布置10条横向截水沟,并于坡面冲沟发育位置布置4条纵向排水沟,形成排水体系,排水沟总长约1 700 m。
5 施工组织设计不当引发次生灾害
山地工程不同于常规建筑工程,受施工条件限制,不仅施工面积大,高差也大,使得施工难度系数增大。施工材料和机械设备运转、斜坡上施工作业面、安全防护措施等都是施工进场前必须经过详细安排、部署,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组织设计方能实施的。
本项目因工程规模较大,工期紧,为加快施工进度,方便施工材料、机械设备场内运转,施工单位自行调整了施工便道。斜坡北东高南西低,施工单位以斜坡南西侧山体作为便道入口,自西向东以格构锚杆支护工程顶部高程为路线,进行施工便道开挖,历时两月余完成便道打通,如图1所示,图中白线为便道所在位置,箭头指向北东向。
便道打通后,施工单位自东往西开展边坡支护施工,仅一个多月时间,便道上方斜坡出现多处不同程度的变形,对便道下方施工作业人员的安全造成威胁,更甚者可能对下方省道及两侧居民带来严重危害,工程不得不停工。
随后,设计人员入场踏勘,发现整个便道沿线,一半以上都产生了变形迹象;当时正值梅雨季节,雨水充沛,几轮暴雨过后,变形区有明显增大迹象。设计人员多次进出,确定便道上方斜坡体内除多处局部垮塌外,还发育有两处滑坡。鉴于问题的严重性,施工、设计、监理配合建设单位立即展开应急抢险预案。
在应急治理方案编制过程中,其中一处滑坡在降雨后产生下滑,部分滑坡堆积物散落在便道上,同时便道下方已经施工的格构锚杆被破坏,见图2。
6 便道上方增加工程量
针对便道上方产生的次生灾害,最终采用削方、预应力锚索、钢轨桩、格构锚杆、挡土墙等支护措施,结合排水、坡面植草绿化,具体布置如下:
1)削方工程:对两处滑坡体主滑区进行削方减载,削方工程量约23 655 m2。
2)钢轨桩工程:在已经发生下滑的滑坡体前缘选用43 kg/m钢轨桩进行抗滑,钢轨桩总长2 025 m。
3)预应力锚索工程:对另一处滑坡采用500 kN级预应力锚索支挡,锚索共计6 500 m。
4)格构锚杆工程:对滑坡之外的开挖坡面进行格构锚杆支护,护坡面积约1 980 m2。
5)挡土墙工程:沿便道内侧坡脚全段布置,挡土墙长约400 m。
6)排水工程:在工程外围及挡土墙外侧共布置四条截排水沟,引入便道下方工程排水体系,截排水全长约为1 015 m。
7)绿化工程:对裸露坡面进行植草养护,绿化面积约7 250 m2。
结合当季当地工程材料信息价格,便道上方增加工程量施工预算总费用约1 200万元,便道下方斜坡治理工程合同价约1 600万元。由此可见,新增工程量约为原工程量的75%,占比极大。
7 结语
虽然最终工程在参建各方的协同合作下顺利完工,但由于施工组织设计不当引发次生灾害造成的工程停工、工期延期、费用负担以及可能引起的毁灭性破坏后果等负面影响是不可磨灭的。本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在技术上存在以下失误:1)对斜坡岩土体力学特性认识不足;2)于斜坡中部开挖,违背了边坡治理“砍头壮腰压脚”理念;3)未能对坡体进行及时的封闭支护,以致于岩土风化、变形日益严重。
施工组织设计是用以指导施工组织与管理、施工准备与实施、施工控制与协调、资源的配置与使用等全面性的技术、经济文件,是对施工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应结合工程特点、施工环境条件编制,施工单位应当重视施工组织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