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本溯源:中国现代陶艺介入社会人文空间之表达

2020-04-13杨式斌

佛山陶瓷 2020年3期
关键词:现代陶艺陶瓷

杨式斌

摘 要:中国是陶瓷的摇篮,几千年以来的历史积淀,使陶瓷文化深深地植根于中华大地的土壤里,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陶瓷艺术迎合了时代的精神特点,从传统陶瓷艺术走向现当代陶瓷艺术;从架上陶艺的形式到陶瓷介入社会公共空间的表达,再到人文空间,中国的陶瓷艺术在不断地改头换面,有了更加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关键词:陶瓷;传统陶艺;社会空间;现代陶艺

1 中国的传统陶瓷艺术

在普世性的思维定式中,凡是谈到中国的陶瓷,便很容易陷入瓶瓶罐罐的聯想惯性当中。因此,在大多数人眼里,陶瓷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朝夕相处的使用器皿一类,这种看似合理的“概念捆绑”,在人们的思维方式中存在了上千年之久,并由此引申了我们现在的所谓“传统陶艺”的概念。它存在的时间比较悠久,采用的是比较传统的技艺从事陶瓷的创作,此类陶瓷往往和官方的需求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用途上主要是以使用性和审美性为主,包括以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实用陶瓷以及用来观赏与陈设的陈设陶瓷两大类,集中体现了工艺美术的特征。它是建立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特有的东方审美思想之上,强调追求自然之韵味与实用之美,秉承了古代造物思想中“天人合一”的理念,讲究浑然天成的自然美感,蕴含着深厚的东方哲学的思想意味。其主要是将手工艺之美与自然之美融合表现于传统的器皿之中,从而创作出具有使用功能、又可满足审美需求的陶瓷器物。在不同时代的背景下,中国的传统陶瓷语言呈现出丰富多元的态势,如秦汉时期的浑厚大气、唐朝时期的雍容与华贵、宋朝时期的清丽与素雅、元代时期的异域之风以及清朝的繁缛与精细。它们都借用了“器皿”的元素,来传达出各自时代风貌下的审美特点与生活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笔极为珍贵的财富。如图1所示,是来自于中国传统红绿彩的经典之作——元代的“红绿彩凤凰葡萄纹梅瓶”,现被奉为北京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的装饰纹样是凤凰纹和葡萄纹。凤凰纹是比较常见的,但葡萄纹却极为罕见,两者共同出现,更是世间难得一见,从而充分地透露出了元代瓷器中所蕴含的异域之风情,让人耳目一新,有着极高的艺术与历史价值。对于红绿彩陶瓷,在《静斋至正直记》中所记载:“红绿古彩古来有之,金以来时为上物,多定烧、限烧为上用,非市绘所能得也。”可见,红绿彩陶瓷存世之稀少,因此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的性质。再如,清乾隆年间的青花《春耕图》双福如意耳特大抱月瓶(如图2)。其腹部采用了传统的双面“开光”的图案装饰,将农夫耕耘的田野风景鲜活地展现于陶瓷的方寸之间,仿若透过窗口,便可窥见负重前行的水牛、撒汗挥鞭的农夫以及四处徘徊的家犬,而这一切仿佛一直都在进行着,从未停止。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关系,而这也是传统陶艺一直追求的造物思想之所在。由此,我们见证了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风华绝代,领会了它所蕴含的深厚传统文化在火与土的艺术中的表达,给予了当代艺术家诸多的艺术思考,即如何在继承传统陶瓷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当下的时代特点,不断发扬中国的现当代陶瓷艺术。

2 对中国现代陶艺的启示——日本美浓国际陶艺大展

相对于以表现个人情感为主的现代陶艺,传统陶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诸多极限性,表现为过多依恋于程式化的美的创作。随着时代不断向前推进,传统陶艺的过往形态已不能满足当下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以及自我个性的彰显,单纯强调陶瓷的实用性与审美性功能。此时,陶瓷不仅是充当一种材质,更是陶艺家情感寄托、与社会发生关联的通径,它被赋予了各种人性化的材料艺术语言,成为了艺术家内心情感诉求的可视化形态,在各种外力刺激下所生发的物理性和化学性变化,使陶瓷材料由内而外地彰显出精神般的张力,演绎为诸多诉说情感的符号。与传统陶艺相比,现代陶艺具备了更加开阔的关注视野,它除了表现于物质的外在形态外,更多的是对于人本身的情感挖掘。在每三年举办一届的日本美浓国际陶艺大展上,以其对于材料和思维方式的各种创新突破,给予了当下陶艺家诸多创作灵感与启示。美浓国际陶艺大展是以日本陶瓷产地的多治市、土岐市以及瑞浪市为舞台,从1986年开始的每隔三年举办一次的世界级的陶瓷盛典,以“泥土与火焰的国际交流”为主要题材,激励未来,达到从传统走向革新的目的。回顾中国首次参加美浓国际陶艺大展的情景,中国的陶艺家特意挑选了一批优秀的陶艺作品参加展览,大多属于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陶瓷艺术,有着精湛高超的技艺的韵味。然而,在当时倡导革新的氛围下,这种中国曾引以为豪的传统陶艺作品却显得极为格格不入。虽然它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但却已不能再适应时代的变化,满足当时人们的艺术需求。从那时起,中国渐渐的意识到了要发展中国的现代陶艺,开始从另一个角度去审视我们传统陶艺的时代性转变,而非困囿于传统思维的框架中。

日本美浓国际陶艺大展作为盛况空前的一次国际性的陶艺交流盛宴,在传承“土与火”的艺术过程中,解放了人们长期倍受压制的创造活力,使陶艺家获得了更加自由的创作空间。它时刻关注着世界的多变与高速发展的当下社会,在汲取人类文明创造的诸多精华的同时,能够很好地预测其背后所带来的各种问题与矛盾,并在不断反复思考与重新认识当中,发掘自然的纯粹、安逸与不加予人工修饰的美,以及这种美所流露于人类自身的精神体验和情感交互。面对新时代的召唤,现代陶艺需超越历史的限度,打破以往的认知思维,去追溯陶瓷材料本身的存在意义和精神象征,从而赋予质料以人性化的艺术语言,来回应陶艺家的情感体验与当下思考。从以上参加美浓国际大展的部分作品图片(图3,4)可知,陶艺的表现形式已然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对陶瓷艺术进行阐述中,回归到了泥土质料本身的探索,从而突破了陶瓷材料仅限于服务实用性的目的,在极具探索精神的实验中,为陶瓷艺术的表达开辟了更多通往未来的新径。美浓国际陶艺大展秉承着实验与探索的精神,在迎接新时代、新科技以及新材料的挑战中,为世界展现了更多极富思考与新思维的陶艺作品,给予了现当代陶艺家诸多艺术创作的领悟与思考。

3 现代陶艺的延伸——介入社会人文空间中的表达

环境陶艺作为公共艺术中的一支重要的力量,同时兼备了艺术的公共性与陶瓷材料艺术的性质,是新时代下艺术门类间相互交流、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迅猛发展,工业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雨后春笋般的城市建筑接连拔地而起,构成了当下的城市环境新风貌。此时,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生存空间也愈加丰富起来,人们逐渐将消费的需求转向了精神的层面,渴望从生存环境中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而非仅仅满足于生活的需要。在长期置身于千遍一律的混凝土式建筑的空间中,理性、冷酷与匮乏人情味成为了主导人们精神情感的单一色调,生命的存在价值与自然的原生态之美不断被消耗。这种城市工业化进程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给人遥远的距离感,让人逐渐步入与自然脱节的局面。在此状况下,越来越多人开始意识到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必要性。而陶瓷作为一种极具自然亲和力的材质,在介入社会环境空间的过程中,以其感性化的艺术语言,为冰冷的城市建筑增添了一股生命的律动,弥补了工业化进程下,过分强调建筑空间的功能性,而对于人文情感的忽略。陶瓷作为一种有思想的材质,它具备了艺术语言的独特性,在充当情感媒介的同时,以其泥土本体的芬芳催育着艺术家的联想与创作。其中,作为中国现代陶艺的开拓者,朱乐耕在探索现代陶艺的道路中,专注于将人们的精神融入到现当代社会空间的表达中,并站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注入了自己对于当下社会的领悟与思考,从而建立起自己独特的陶瓷语言体系。从朱乐耕的环境陶艺装置壁画《生命之绽放》(见图5)便可以深切地领会陶瓷肌理美所带来的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这件作品创作的主题是对自然与生命的讴歌,表现了中国古代老子“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然而,朱乐耕并没有将自然原本的样貌再现于观众的视野,而是以泥土为媒,借用泥土的可塑性,塑造出自然而然的高度抽象的形态,来展现生命的顽强,并采用复数的表现方式,将一个个单体汇聚成一幅生命璀璨的画卷,勾镂出生命涌动般的浪潮,给人心灵和精神上的震撼与洗礼。此刻,泥土在艺术家眼中已不再是单纯的材料属性,而是构成艺术家表现情感的重要载体,它像是依附于建筑空间中的一支鲜活的生命交响曲,在传递自然之韵律的同时,给观者营造出一种亲近大自然的欢快与喜悦。会田雄亮是日本著名的环境陶艺家,他的作品是在表现泥性肌理与火的语言中,将现代陶艺与城市建筑完美地融为一体,通过高度抽象的形式语言,来表达陶瓷材质的朴素与高雅之美。

譬如,会田雄亮在卡约中心广场所做的陶瓷纪念碑(见图6),便很好地表达了陶瓷材质与环境空间的关系,并且在自然环境的与时俱进中,呈现出变幻多彩的视觉效果,既有艺术家情感的融注,又具浪漫主义的色彩,为城市的空间营造增添了更多人性化的特征。从他的设计语言中,我们可以细细地品味其中所融入了日本文化的审美特点以及日本传统园林艺术的精神,一方面注重材质本身的展现,一方面又注入了日本本土的文化意蕴,使传统元素进入了现当代社会的发展空间,体现了一种人文性的关怀。随着陶瓷艺术介入公共艺术空间的表达,艺术与人、社会发起了现实的对话,一方面给予人美的情感体验,让旅客在公共空间中,通过对艺术的欣赏与再创作,促使某种精神负重的释放,让行旅的步伐不再变得沉重,相反,更多的是一种艺术情感化的精神体验。另一方面,又可以激发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潜移默化中增强民众的文化自信。如,朱乐耕的大型红绿彩陶瓷壁画《万马奔腾图》(见图7),便很好地将极具中国传统意味的红绿彩装饰运用到环境艺术当中,以一群英姿飒爽、意气风发的骏马形象,回应了红绿彩本身无比热烈的活力与激情。此时此刻,红绿彩以传统手工艺的样貌介入了现当代的建筑空间,从以往的陶瓷器型中解放出来,进入到更加具备群众视野的公共艺术空间,由此渗入了情感关怀的领域,在提供美的享受同时,更加注重与人的现实情感对话,体现了更加浓郁的人文性社会关怀。而这种陶瓷艺术于现当代艺术下的表达,正迎合了当前艺术发展的需要,也是现当代艺术所倡导的艺术表现方式。对于传统文化在当代艺术中的表达,是现当代陶瓷艺术的灵魂所在,它反映了艺术创作中传统文化介入的重要性,并在不断强调艺术的本土化过程中,引发了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与解读,并借助于中国的元素,传达出艺术家对于当下社会问题的诸多思考,从而由文化的本土化走向文化的全球化,沟通艺术与人、人与社会以及艺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将其充分地体现于现当代陶瓷艺术的创作当中,并通过频繁的对外艺术交流,大量地汲取国外的前沿思想与理念,从而整合到中国的现当代陶瓷艺术的创作中,使我们渐渐地走出一条属于中国现当代的陶瓷艺术之路。

参考文献

[1] 邓伟志.将陶艺应用于现代建筑. 邓伟志全集 文化卷[M]. 2013.

[2] 郭庆豫.试论现代陶艺创作的感性思维. 美术大观[M]. 2016.

[3] 方李莉.当代陶瓷艺术.中国陶瓷[M]. 2010.

[4] 甄珍.环境陶艺的空间整体性&. 美术大观[M]. 2016.

[5] 张红霞.陶艺"审美现代性"觉醒的曲折历程. 张力之维的审美现代性建构 20世纪中叶世界陶艺革命研究[M]. 2015.

[6] 张守智.以人为本--朱乐耕现代陶艺的探索之路&. 朱乐耕陶艺集[M]. 2009.

[7] 王建中.土與火的文明--日本美浓国际陶艺展断想&. 图案家[M]. 1991.

[8] 杨小阳.东西方文化碰撞下的自主与自由--亚洲当代陶艺发展策略分析. 大家说雕塑[M]. 2015.

Abstract: China is the cradle of ceramics, thousands of years of historical accumulation, so that the ceramic culture deeply rooted in the soil of the land of China, obtained a strong vitality. In the contex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ceramic art caters to the spiritu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and moves from traditional ceramic art to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eramic art. From the form of easel pottery to the expression of ceramic intervention in social public space, and then to the human space, Chinese ceramic art has been constantly changing its appearance, with more colorful forms of expression.

Keywords: Ceramic; Traditional pottery; Social space; Modern pottery

猜你喜欢

现代陶艺陶瓷
漂亮的陶瓷彩绘
金意陶陶瓷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陶瓷艺术作品
汉代陶塑审美特征对中国现代陶艺创作的启示
现代陶艺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现代陶艺教学中创意思维的培养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
陶瓷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