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省“种养加”一体化模式调研及对策研究

2020-04-12马嘉营于宁宁王雪纯王竞卓杨江澜

中国乳业 2020年12期
关键词:鲜奶饲草乳制品

文/马嘉营 于宁宁 王雪纯 王竞卓 杨江澜

(河北农业大学)

1 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共走访了河北省39家养殖场,其中包括7 家专业合作社。调研对象主要集中在保定市(15 家)、石家庄市(14家),占总体样本的74.36%;唐山市3 家,邯郸市、邢台市、廊坊市各2 家,秦皇岛市1 家。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39份,回收有效问卷38 份,回收率97.44%。问卷主要包括养殖场的基本信息、饲草料种植情况、乳制品加工情况三大部分,目的在于了解养殖场实施“种养加”一体化的可能性及其制约因素。

表1 调研对象养殖规模

从调研对象规模来看,奶牛存栏量在500 头及以下的有11家,501(含)~1 000 头(含)的19 家,1 000 头以上的8 家(表1)。

从调研对象年龄来看,38 家养殖场管理者年龄在30~39岁的占比最高,为41.03%;其次是40~49岁年龄段的占比38.46%;偏低年龄段20~29岁和偏高年龄段50岁以上占比相同,均在10.00%左右。从调研对象的文化程度来看,养殖场管理者的文化程度均在小学以上,初中学历占20.51%;高中及中专学历人数占比33.33%;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为46.15%。表明调研的养殖场的管理者具有较高文化水平,这与河北省奶牛养殖业较高的规模化、专业化、智能化有较好的匹配度。从调研对象的经营年限来看,38 家调研对象中,有6 年以上经营年限的占比87.18%,经营管理及养殖经验较为丰富。

图1 影响养殖场饲草种植的制约因素

2 “种养加”一体化模式分析

2.1 “种养加”发展模式探究

“种养加”一体化的首要环节在于“种”。种植饲草料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种植苜蓿比种植玉米每亩增收200 元左右。此外,良好的饲草品质是奶牛生长发育的重要保障,如苜蓿干草中富含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不仅可以促进奶牛健康生长,还可以提高产奶量和牛奶品质[1],对提升养殖效益有重要作用,但“种+养”结合的方式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存在诸多制约因素。

2.1.1 土地流转困难,技术、资金缺乏

调研的38 家养殖场中,9 家养殖场自养自种,其他养殖场未选择种植饲草占比66.67%(图1)。其主要原因在于土地经营分散,且受土地指标限制,用地不足主要以小农户种植为主,养殖场通过土地流转进行规模化饲草种植,难度大且费用高。

此外,缺乏专业的种植及贮存技术及资金占用问题也是重要的制约因素。由于饲草深加工的配套设施投资大,同时运输成本高且缺乏专业种植贮存经验,因贮存不当造成的饲草营养价值流失和经济损失,对于规模尚小的养殖场来说,是当下发展中难以承担的风险。

2.1.2 降本增效不显著,“种+养”模式认可度不高

制约饲草种植的另一方面原因在于“种+养”结合效益不够显著,未能得到普遍认可。在调研的38 家养殖场中,有46.15%的调研对象认为种植饲草可以降低养殖成本,有38.46%的调研对象对种植饲草是否可以降低成本持怀疑态度,有15.38%的调研对象认为种植饲草并不能降低成本。

究其原因,养殖场自己种植饲草虽然能降低200 元/亩左右的成本,但在种植收获、粮食作物转化成饲料的加工过程中需要专业的加工设备,小型经营个体难以承担;大多数养殖场和种植户没有形成规模化的作业模式,作物收割、切碎、揉搓、打捆、裹包机械多为单一机械,各作业工序间动力套性差,而且很多青贮设施陈旧老化、生产效率低,直接影响了青贮的收贮速度和质量,难以进行规模化经营。总体看来,虽然养殖场种植饲草比收购饲草每亩降低近20.00%的成本,但对于小规模种植来说,总体效果并不显著,且由于贮存技术不足等原因降低了青贮质量,影响了奶牛饲喂的营养水平。

2.1.3 政府补贴力度不足,养殖场缺乏种植积极性

调研中发现,有超过半数的调研对象有种植饲草的想法,但由于政府补贴力度不足,再加上土地流转困难、信贷支撑力度较弱、专业技术培训欠缺等制约因素,养殖场种植饲草的积极性不高。调研过程仅有邢台市某家牧场种植了2 000 亩左右的饲草,享受到了饲草种植补贴,种植面积较小的养殖场没有获得政府补贴扶持。

图2 制约养殖场加工销售乳制品的因素

2.2 “养 + 加”发展模式探究

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推进奶业振兴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意见》中提出“支持奶农发展乳制品加工”,为奶牛养殖场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新方向。养殖场办加工厂、销售乳制品,有利于打破生鲜乳生产和加工分离的现状,改善养殖场与乳品企业之间缺乏利益联结机制、养殖场没有议价权的现状。但此模式在现实发展中遇到诸多问题。

调研显示,九成的养殖场从未加工、销售过乳制品,其中有77.78%的调研对象表示未来同样不考虑加工、销售乳制品。主要原因在于行业垄断现象严重,产品竞争压力大(27.78%)。从生鲜乳收购环节来看,大型乳品企业在生鲜乳价格、检测结果、奶款结算、合同附加条款、奶站监督等方面均具有绝对话语权[2],养殖场权益无法获得保障。另外,在乳制品消费市场,大型乳品企业依然占有品牌及市场的绝对优势,行业垄断现象难以破除是制约奶牛养殖场实施“养+加”发展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

此外,有19.44%的调研对象表示受生产加工技术的限制,难以获得成熟的生产加工技术;16.67%的调研对象表示自身能力有限,没有乳制品加工、销售方面的能力;13.89%的调研对象担心自产自销风险大,8.33%的调研对象认为销售市场小、利润低;5.56%的调研对象认为生产资金不足且银行信贷困难(图2)。

调研的38 家养殖场中,只有4家养殖场自建鲜奶吧,将部分生鲜乳进行加工、销售,但经营也存在不少问题。

2.2.1 生产技术不足,产品质量监管机制尚不健全

养殖场自建鲜奶吧生产巴氏鲜奶,作为一种新兴的发展业态,涉及到奶源质量监测、食品安全监督等多个部门监管。由于相关制度尚不完善,目前河北省仅出台《河北省“奶吧”食品安全管理办法》,且监管环节存在漏洞。一些不规范的鲜奶吧存在原料奶来源不明、生产工艺不规范、产品不检验等问题[3],有较大安全隐患,导致养殖场加工资质审批严格,难以扩大加工规模。同时,养殖场缺乏专业的乳制品生产加工技术及人才,导致生产的乳制品产品品类单一,且难以保障品质,无法突出巴氏鲜奶“鲜”的特色。

2.2.2 宣传途径单一,品牌建设不足

调研显示,养殖场加工、销售乳制品主要品类是巴氏鲜奶、酸奶等,其最大的市场竞争优势在于“鲜”,“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大大缩短了生产与销售周期,保证了鲜奶的营养和口感,提高消费者信任度[4]。但保证“鲜”的同时,也限制了产品的销售半径。大多数产品由于贮存技术和运输等问题,需专人配送,且大多供给当地消费者。产品的主要宣传途径在于顾客口碑,新市场难以开拓或拓展速度慢。

另外,养殖场加工、销售的乳制品与大型乳品企业的知名产品相比,难以获得消费者心理认同。由于缺乏经营管理经验和乳制品市场开拓能力,产品品牌建设不足,不少鲜奶吧在经营一段时间后就关门停业了。

2.2.3 消费结构不合理,消费拉动不足

2019年河北省奶业发展报告显示,2017年河北省乳制品平均消费水平仅为14.4 千克/人,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提出,满足健康需求人均奶类年消费为109.0千克,河北省乳制品消费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从消费结构来看,城镇居民消费者乳制品主要是超高温灭菌奶(纯牛奶),对鲜奶及奶酪、黄油等高附加值产品需求少。在发达国家,巴氏鲜奶消费占98.00%以上,河北省却不足5.00%。河北省消费者还没有养成鲜奶鲜饮及食用高附加值产品的消费习惯,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仍以消费奶粉和常温奶为主[5],消费水平跟不上“鲜奶吧”的高标准发展,使“养+加”的一体化模式发展遇到阻碍。

3 发展建议

3.1 加速土地流转,鼓励自主种植

通过鼓励养殖场开展承包、出租土地经营使用权和入股等土地流转方式,将土地进行适度规模的集中,鼓励养殖企业自主种植饲草料,实现规模效益,降低成本,坚持为养而种、以养带种思路,通过“粮改饲”政策建设现代饲草料生产体系,鼓励养殖场开展专业化、集中连片的饲草料种植、经营模式。政府通过支持种养殖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积极了解和学习农经管理、农业科技信息、重金属检测知识等措施,尽大可能优化饲料生产体系。此外,还要对基地周边大气、土壤等各种可能影响政策实施的环境因素进行统计分析,以确定最具可靠性的种植环境。

3.2 加强技能培训,提升劳动力素质

大多数养殖场负责人养殖经验丰富,但一线员工和基层管理者文化素质较低,种、养、加技能把握不够精确。因此对组织内成员进行知识普及,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尤为重要。加强养殖场员工在饲草种植、加工和秸秆饲料化利用等方面的技术培训,支持鼓励农业技术人员深入一线,帮助员工进一步了解全株青贮饲料生产、储存和加工等方面的专业技术。要拓宽知识培训内容,培养奶业方面综合性人才,提高员工综合素质,为奶业一体化发展提供稳定有力的保障。

3.3 加强政府和行业引导,协调各方利益矛盾

政府要对种养加一体化链条上的各方成员在定价、生产、质量管理、技术支持等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6],充分发挥奶业协会作用,对成员间的利益分配进行引导,规范企业根据生产成本定价,对乳制品价格进行严格控制,减少由于生产成本上升经营利润下降导致的养殖场生产积极性不足的现象,避免奶源生产大幅波动、生鲜乳生产徘徊不前。完善奶业支持政策,扶持帮助养殖场进行规模化、专业化饲养,政府的支持能有效较少自建养殖场的风险,减少养殖场发展动力不足现象的发生。

资金补贴与支持还能有效缓解由于乳品企业自建养殖场减少使用本地奶源,出现的“奶贱伤农”现象,减少中小规模养殖场出现破产的现象。加强一体化经营的扶持推广,调动养殖场、乳品企业等多方积极性,提高奶源自给率。运用市场手段,建立稳定紧密的一体化生产经营服务体系[7]。对奶业一体化的经营模式进行合理的约束和引导。

3.4 加快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产品质量监管体系

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包括对生鲜乳的质量检测、生产要素的质量检测、最终产品的质量检测等[8],从奶源上保证乳制品质量安全。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积极引导并严格监管养殖场及乳品企业等按标准化要求进行运营,以解决养殖场加工销售过程中出现的原料奶来源不明、产品检验不合格等问题。产品质量的保证不仅需要质量监管体系的建设,还需要相关部门监管力度的增强,以及养殖场和乳品企业的积极配合和努力,真正增强产业链参与者的责任意识和管理水平[9]。

3.5 创造企业品牌,拓宽销售渠道

创造企业的品牌文化,对乳制品的种类进行研发与创新。研发多种多样的产品种类,增加销售优势。积极与学校、社区、写字楼等进行对接合作,按预定按量进行产品配送,在增加销售额的同时也能提高知名度。通过媒体、科普等手段对巴氏鲜奶、奶酪等高附加值产品进行宣传。开展互联网销售,利用互联网对企业进行宣传与推广,挖掘河北省乳制品的消费潜力。

猜你喜欢

鲜奶饲草乳制品
乳制品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研究
生鲜奶更健康吗?
援助鲜奶
三法喂牛可省粗饲料
养肉牛省草料有窍门
养肉牛省草料有窍门
草地休牧、禁牧期家畜饲草供给模式探讨
全球乳制品交易价格指数上升3.1%
生鲜奶更有营养?
陶木子问:喝生鲜奶更安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