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干预对COPD合并焦虑抑郁的疗效观察

2020-04-12吴小玲邵丽川冯会华阮淑芳

中国医药科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研讨差异指标

吴小玲 邵丽川 冯会华 阮淑芳

1.广东省江门市第三人民医院老年一科,广东江门 529000;2.广东省江门市第三人民医院药剂科,广东江门 529000

COPD作为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之一,具有较高的死亡率,位居全球第4大死亡原因[1]。病变组织主要集中于肺脏,同时也会引起心血管疾病、代谢障碍及精神类疾病等其他肺外并发症,其中焦虑抑郁为本病的重要肺外表现之一。肺外表现不仅导致患者生存质量大大降低,严重影响COPD 的预后,同时社会经济负担也随之加重[2]。为进一步确保治疗效果,加强护理干预的措施,本研究对我院2017年1月~2019年2月72例COPD合并焦虑抑郁患者分别实施常规治疗与心理干预的效果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9年2月72例COPD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经计算机随机分组,对照组实施吸氧、平喘、祛痰、抗炎等常规治疗,研讨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心理干预,观察3个月后两组疗效。对照组年龄60.8~86.7岁,平均(74.7±2.3)岁,男女比例24∶12。病程4.7~21.3年,平均(14.24±4.12)年。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患者22例,高中以上患者14例。研讨组年龄61.4~86.2岁,平均(75.1±2.5)岁,男女比例26∶10。病程4.4~22.1年,平均(13.94±4.36)年。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患者20例,高中以上患者16例。两组间年龄、性别、病程、肺功能、受教育程度等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患者意识清楚,能够正常沟通交流;(2)COPD诊断符合2013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修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中COPD诊断标准[3];(3)焦虑抑郁障碍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诊断标准[4];(4)家属及患者对本研究知情,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呼吸系统疾病;(2)合并脑血管疾病、神经病变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者;(3)合并心血管及自身免疫系统等严重疾病;(4)合并精神类疾病无法配合正常检查者;(5)负性生活事件:一年内丧偶、丧子、离异、子女不孝、重大手术、丧失生活能力、经济困窘等;(6)合并肿瘤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吸氧、解痉、平喘、祛痰、抗炎及对症支持治疗。研讨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共3个月。实施步骤如下。

1.3.1 干预基础建立 建立由老年科医生、精神科医生、心理科医生、老年专科护士等组成的多学科心身疾病管理团队。团队于患者入院当天对其进行心理状态的评估,然后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方案。1.3.2 认知行为治疗 (1)认知疗法:掌握患者当前的心理状况及对疾病本身的认知程度,利用床边宣教、讲座、宣传手册等多形式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疾病健康知识教育,让患者和家属深入了解疾病,积极配合治疗,增进医患信任,同时鼓励患者找出导致不良情绪的事件、想法和原因,分析患者的不合理认知和逻辑思维,建立新的认知并不断强化。(2)行为治疗:根据患者自身病情、生活习惯、自身心理状况,给予专业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指导,帮助患者改变不良行为如吸烟、饮酒等,指导患者每天进行呼吸操及力所能及的有氧运动。

1.3.3 团体心理治疗 由专业心理治疗师以聚会的形式开展,鼓励患者之间及患者与家属之间多沟通交流,疏导患者及家属心理压力,让患者学会放松,逐步克服消极想法对患者生活的影响,指导家属正确地鼓励、关怀、帮助患者,每周1次,每次1.5~2h。

1.4 观察指标

1.4.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CAT) 用于评估COPD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共包括8个问题,核心在于:咳嗽、咳痰、胸闷、睡眠、精力等症状指标,和运动耐力、日常运动影响这2项耐受力评价指标,每个问题均分为0~5分,总分0~40 分,0~10分为COPD“轻微影响”,11~20分为“中等影响”,21~30分为“严重影响”,31~40分为“非常严重影响”[5]。

1.4.2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临床上用于焦虑症的诊断及程度划分的依据。HAMA包括14个项目,由躯体性焦虑(含感觉、肌肉、心血管、呼吸、植物神经、生殖泌尿与胃肠道系统症状7项)与精神性焦虑(含焦虑、害怕、认知功能、抑郁、失眠、紧张、会谈时行为表现7项)2类因子构成。总分≥29分,可能为严重焦虑;21 ~ 28分,肯定有明显焦虑;15 ~ 20分,肯定有焦虑;7 ~ 14分,可能有焦虑;<7分,没有焦虑症状[6]。

1.4.3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为临床上评定抑郁状态时应用得最为普遍的量表,用24项量表,24分以上是严重抑郁,18~24分是中度抑郁,7~17分轻度抑郁,7分以下无抑郁[7]。

1.4.4 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血氧饱和度与舒适度指标进行观察并记录。

1.5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CAT评分、HAMA评分、HAMD评分及干预前后的血氧饱和度与舒适度指标)采用(x±s)表示,以t检验,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CAT评分、HAMA评分、HAMD评分比较

在干预前两组患者3项指标评分未见明显的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3个月的心理干预后,研讨组3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CAT评分、HAMA评分、HAMD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 < 0.05

?

2.2 两组治疗前后效果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氧饱和度与舒适度指标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讨组2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效果比较(± 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效果比较(± s)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为一种以气流持续受限,呼吸道症状持续存在为特征的常见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具有病程迁延、缓慢进展、反复发作、逐渐加重的临床特征。主要累及肺脏,也可引起多种全身(或称肺外)的不良效应,其中焦虑抑郁是本病的重要肺外表现之一[8]。

COPD并发焦虑抑郁的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多数学者认为与多种因素有关,且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导致病情恶性循环。有学者提出,COPD患者长期存在的低氧血症、酸中毒等因素共同损伤脑血管和脑细胞,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损害是发生精神障碍的根本机制[9]。也有学者研究发现COPD导致的全身炎症反应使血液中的细胞因子明显升高,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一氧化氮(NO)等细胞因子在抑郁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10]。也有研究表明,吸烟可能是COPD患者发生抑郁的促进因素[11-12]。且治疗COPD 的常用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喹诺酮类抗生素、氨茶碱等也可诱发加重焦虑抑郁[13]。随着病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患者肺功能进行性下降,出现活动后气促、呼吸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反复急性发作住院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长期精神心理负担易导致焦虑抑郁。反过来,焦虑抑郁障碍促使患者窒息感警报阈值异常降低,以致轻微的刺激即可诱发过度通气,因过度通气呼吸功增加,导致患者夸大胸闷、呼吸困难等主观症状和过度紧张、恐惧,增加患者急诊就医、住院次数、医疗费用,患者自觉治疗效果欠佳,对治疗丧失信心,依从性变差,影响病情预后[14-15]。

目前还没有针对COPD合并焦虑抑郁的治疗指南,多采用现有COPD和焦虑抑郁治疗方案的组合叠加,包括药物治疗及心理干预等。国内多选用SSRI类药物联合心理干预治疗,单纯使用心理干预的研究少。但国外多项研究显示,心理治疗、认知干预等可以减轻焦虑和抑郁症状。研究发现,21例合并焦虑抑郁的COPD患者经认知行为治疗6周后,焦虑抑郁症状显著减轻,并且接受包括呼吸功能锻炼、心理疏导的呼吸康复治疗后,焦虑症状显著减轻。

随着COPD病情的控制,大脑低氧血症、酸中毒等改善后患者焦虑抑郁也随之好转,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干预前HAMA评分及HAMD评分均较高,达到明显焦虑,严重抑郁,且CAT评分提示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质量。经过3个月常规疾病治疗及心理干预后,两组HAMA评分、HAMD评分及CAT评分均较治疗干预前有所改善,但研讨组HAMA评分、HAMD评分及CAT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单纯心理干预确实能够显著降低COPD 伴焦虑抑郁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打破疾病的恶性循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为临床治疗COPD 合并焦虑抑郁提供实践依据。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氧饱和度与舒适度指标2项指标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讨组2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认知行为等心理干预对COPD合并焦虑抑郁的疗效明确,一方面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一方面显著提升其生活质量,应用价值高。

猜你喜欢

研讨差异指标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JT/T 782的2020版与2010版的差异分析
相似与差异
朗智无界 盛享未来——与朗盛聚合物添加剂业务部的深入研讨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关于中西方绘画差异及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找句子差异
水运发展与专业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