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周血白细胞形态联合CRP、降钙素原检测在儿科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的价值研究

2020-04-12

中国医药科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感染性白细胞外周血

杨 璇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广东佛山 528200

有文献[1-2]指出,儿科感染性疾病比较常见,对患儿影响比较大,应对其加以关注。做好明确诊断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关键所在。外周血细胞形态检查能够及时对白细胞毒性改变进行分析,包括中毒颗粒、杜勒小体和空泡变性等变化,是揭示患者白细胞变化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分析血清学指标外周血白细胞形态联合诊断在儿科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此选取2017年8月~2018年12月215例儿科感染性疾病患儿,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8月~2018年12月符合研究条件的215例儿科感染性疾病患儿作为观察对象,所选患儿均有家属陪伴,家属对临床诊疗情况知情。根据感染类型分组,A组(n=107)男53例,女54例,年龄2~13岁,平均(5.2±0.1)岁,病程3~7d,平均(5.04±0.78)d。B组(n=108)男54例,女54例,年龄3 ~ 13岁,平均(5.3±0.1)岁,病程3 ~ 8d,平均(5.06±0.75)d。研究内容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对两组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资料中内容,对诊疗情况进行说明。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2-3](1)辅助检查证实病情者;(2)符合相关诊断标准及满足治疗指征者;(3)家属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4)临床资料完整者;(5)无过敏体质者;(6)符合诊断及治疗标准者。

1.2.2 排除标准[4-5](1)合并器质性病变、造血系统、免疫系统严重疾病者;(2)治疗依从性较差或多种原因导致中断治疗者;(3)家属合并交流障碍或对诊疗方法不知情者;(4)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5)或多种原因导致中断治疗者;(6)合并先天性严重疾病的患儿;(7)合并全身性严重感染者。

1.3 方法

在两组患儿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对静脉血进行收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标准。检查前8~12h禁食,在空腹状态下抽取两组受检者肘静脉血液3~5mL,采用血常规抗凝管进行装置,保持真空状态。轻摇血液标本,使其与抗凝剂充分混合。血常规检查采用全自动生化仪[希森美康医用电子(上海)有限公司,型号XN3000],配套试剂由该公司提供。CRP检测采用配套试剂,用免疫散射比浊法;PCT含量测定采用双向侧流免疫法,对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指标进行检测,做好记录。外周血白细胞形态分析主要利用显微镜人工进行分类,用做血常规的血液标本来做涂片,行染色检查,观察外周血白细胞形态变化。

1.4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儿CRP、PCT、WBC水平进行对比,同时对两组患儿粒细胞毒性变阳性率、异型淋巴细胞阳性率、白细胞形态变化率进行统计,做好记录。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清学指标比较

A组患者CRP、PCT、WBC水平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相关指标检查结果比较(± s)

表1 两组患儿相关指标检查结果比较(± s)

注:CRP、PCT、WBC分别表示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白细胞计数

?

2.2 两组外周血白细胞形态检测结果比较

A组粒细胞毒性阳性率(75.70%)明显高于B组(7.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异型淋巴细胞阳性率(80.56%)明显高于A组(3.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和B组白细胞形态变化率分别达到88.79%、90.74%。见表2。

3 讨论

目前,在人类死亡和发病因素中,感染仍然居首位。因为大量使用抗生素会产生大量的多重耐药菌株,导致临床治疗中能够应用的药物不断减少,也间接的增加了局限性。因此,在临床就中,病情诊断的及时性和使用抗感染药物的合理性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早期预防感染类型的诊断标准也占有重要地位。感染性疾病可增加死亡率[6],对于儿科感染性疾病患儿而言,及时为其做出明确诊断,不仅对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同时也可及时对患儿开展有针对性的治疗,从而促进病情恢复。血清PCT属于降钙素前钛物质,主要由甲状腺C细胞分泌。一般而言,当受到细菌感染时,PCT水平会发生明显变化,但是对于病毒性感染症状,PCT反应不强[7-8]。近年来,临床大量实践证实,对于细菌性感染,PCT指标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及灵敏度,在区别感染类型中发挥重要作用[9-11]。不仅如此,当出现感染性症状后,白细胞、C-反应蛋白等指标也会发生明显变化,且细菌性感染明显高于病毒性感染。血清PCT是降钙素前肽物质的一种,其增高和炎性反应因子、细菌内毒素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近年来,有很多实验结果显示,对于细菌性感染而言,PCT的特性性和敏感性较强。

表2 两组受检者外周血白细胞形态比较[n(%)]

在临床检验的众多方法中,外周血白细胞形态学检验经久不衰,其客观性、独特性和特异性在诊断感染性疾病中表现得较为突出,主要发挥的优势为细胞质量改变。就一定意义上来讲,在早期感染时,因为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白细胞数量的变化可能并不明显,不过也有动物实验结果显示,在细菌感染的1h之内,成年动物骨髓和血白细胞形态会发生变化。即使新生动物在感染后的3~4h也会发生中性细胞形态的改变。所以对外周血白细胞形态变化的观察,对感染类型、程度的鉴别具有辅助作用,可以作为诊断依据。

本研究结果证实,细菌感染患儿CRP、PCT、WBC水平均明显高于病毒感染患儿(P<0.05),与文献[12]报道结果基本相同,出现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细菌感染的致病菌可直接侵入血循环中,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从而导致患者炎性细胞发生更加明显的变化。而对比外周血白细胞形态发现,细菌感染患儿粒细胞毒性阳性率相对较高,病毒感染患儿异型淋巴细胞阳性率比较高,且无论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患儿白细胞形态均发生明显变化,上述研究结果与文献[13]报道内容基本相符,充分证实三种指标联合检测能够揭示患儿病情,同时也可为预后判断提供一定依据。通过分析证实,由细菌引发的儿科感染性疾病,其体内炎性指标变化更加显著,一旦发生感染,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将呈现高表达状态,感染程度与炎性因子水平呈正相关[14]。

综上所述,外周血白细胞形态联合CRP、PCT指标检测,可揭示儿科感染性疾病患儿病情。与病毒性感染患儿相比,细菌性感染患儿WBC形态与CRP、PCT变化更为明显,可将其作为鉴别感染类型的主要依据。

猜你喜欢

感染性白细胞外周血
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山莨菪碱治疗感染性休克的疗效观察
机械振动辅助排痰在新生儿感染性肺炎中的应用效果
外周血B细胞耗竭治疗在狼疮性肾炎中的应用进展
白细胞
ACS患者血清FSTL-1、外周血淋巴细胞中PPAR-γ、 MMP-9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
《思考心电图之177》
心力衰竭患者白细胞介素6、CRP表达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探讨
外周血红细胞膜脂肪酸C20:1n9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研究
白细胞降到多少应停止放疗
白细胞减少是免疫力降低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