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温江区三大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020-04-11尹咏杨希苏迪
尹 咏 杨 希 苏 迪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银杏酒店管理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县域经济发展差异一直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2019年“两会”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是当前政府工作的重点内容,围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区域优势互补、城乡融合发展。
成都市温江区作为中国“新一线城市”成都市的直管区域,其县域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周边区域水平。因此本课题以温江区为例,基于数据分析,以产业结构为突破口,结合温江区政策导向和战略发展目标,分析该地区经济发展模式,不仅有助于推进其经济高质量发展,还能为周边同类型地区提供借鉴意义,进一步缩短温江区与周边县域经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推动区域优势互补和城乡融合发展,构建高效区域经济发展体系,为四川省平原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思路和对策。因此,在四川省县域经济研究中,温江区无论在经济发展,还是产业结构转变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温江区简介
温江区地处成都平原腹心,历史悠久、土地丰饶,素有“金温江”的美誉。全区土地面积277平方公里,辖6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116个村(社区)。截止2018年末户籍人口48.77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45亿元,招商引资总量突破7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04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523元,连续7年位居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区。根据成都市最新城市规划,温江区在本区域经济中的定位和战略目标逐步转型,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为以高端绿色科技产业为导向,重点打造围绕“三医融合”的成都医学城产业,辅以新型工业、服务业和都市现代农业,充分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方位多角度的卫星城市建设。随着温江区产业结构转型的深入推进,三大产业的不断融合优化,其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已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
二、温江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截止2018年末,温江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45亿元,同比增长10.5%,高于成都市总水平2.5个百分点,高于四川省总水平2.5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增速在二圈层直管区域中排名第一。同时,与2015年相比,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率达10%,转型成果显著。
自2014年确认发展定位,开展产业转型融合以来,温江区三大产业结构也在稳步变化,三大产业的产值呈现逐年有效提升的趋势。2014年三次产业结构为4.5:51.9:43.6,2018年三次产业结构已调整为3.5:49.8:46.7。相较于2017年,第一产业增加值19.05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271.19亿元,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254.76亿元,增长9.8%。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4%、47.7%和50.9%。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05661元,增长6.2%。
三、温江区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第一产业比重逐步降低
温江区第一产业以种植业为主,与其他地区传统粮食作物种植不同,该地区特色产业为花卉等园艺作物种植,2018年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2.09万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022公顷。近四年产业发展情况如下表所示。2015年增加值为16.83亿元,增长率为3.6%;2016年增加值为17.83亿元,但增长率较上年回落0.5%,为3.1%;2017年增加值为18.79亿元,增长率为3.5%,较上年上升0.4%;2018年增加值为19.05亿元,增长率为3.3%,较上年回落0.2%。对比成都市和四川省数据可知,自2015年至2018年,温江区第一产业增长率均低于成都市和四川省同期发展水平。其中2016年增长率波动幅度最大,低于成都市增长率0.9%,低于四川省增长率0.7%。为缓解第一产业增速缓慢的现状,2016年温江区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主要目的是打造以“三产共兴”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该地区由传统农业向都市现代农业转型的同时优化产业结构,逐步降低第一产业比重并提高产业质量。
表1 2015-2018温江区、成都市及四川省第一产业对比
数据来源:2015-2018温江区统计公报、成都市年鉴、四川省年鉴
(二)第二产业向高质量转型
由图1可知,2014年至2018年间温江区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中占比最大,是该地区的支柱型产业,其中优势产业为食品饮料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2015年实现增加值199.69亿元,增长率为7.8%;2016年增加值212.72亿元,增长率为7.7%,较上年同期回落0.1%;2017年增加值为246.08亿元,增长率为8.7%,较上年增长1%;2018年增加值为271.19亿元,增长率为8.2%,较上年同期回落0.5%。对比成都市和四川省数据可知,自2015年至2018年,温江区第二产业增长率均超过成都市和四川省同期发展水平。其中2017年增长率波动幅度最大,高于成都市增长率1.2%,高于四川省增长率1.2%。从表中数据可知在经济新常态下,温江区第二产业发展水平持续向好。据温江区“十三五规划纲要”,未来该地区第二产业将立足于优势产业持续推进产业链发展,并加快产业向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升级。
表2 2015-2018温江区、成都市及四川省第二产业对比
数据来源:2015-2018温江区统计公报、成都市年鉴、四川省年鉴
(三)第三产业快速稳健发展
温江区第三产业主要以医疗服务业为主,同时紧密围绕“生态宜居”发展方针,融合推动商贸业、商务业、体育服务业和旅游业。2015年实现增加值175.06亿元,增长率9.2%;2016年实现增加值195.91亿元,增长率9.2%,与上年同期持平;2017年实现增加值223.1亿元,增长率10.1%,较上年同期增长0.8%;2018年实现增加值254.76亿元,增长率9.8%,较上年同期回落0.3%。对比成都市和四川省数据可知,自2015年至2018年,温江区第三产业增长率均超过成都市同期发展水平,其中2017年增长幅度最大,高于成都市增长率1.2%。2016年至2018年温江区第三产业增长率均超过四川省同期发展水平,其中2018年增长率高于四川省增长率0.4%。由此可见,温江区第三产业增加值逐年稳步提高,三次产业结构转型工作推进成功。
表3 2015-2018温江区、成都市及四川省第三产业对比
数据来源:2015-2018温江区统计公报、成都市年鉴、四川省年鉴
四、温江区县域经济发展成果
(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
2018年温江区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43047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9831元,较2014年新增27.1%;温江区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27523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4192元,较2014年新增28.50%。城镇居民主要收入来源为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分别占比55.57%、21.37%,农村居民主要收入来源为工资性收入和经营净收入,分别占比46.13%、21.85%。城乡居民主要收入来源均受工资性收入影响的原因为2018年末全区城镇化率高达73.61%,导致农村居民收入结构较其他地区相比有所变化。
(二)投资结构不断优化
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6.3%,第三产业占全部投资比重最大,为62.6%,部分行业投资增长较快,表现最为突出的是生物医药产业工业投资,高于健康食品、因无包装、电子信息产业。第二产业占全部投资比重34.6%,较去年增长35.1%,第一产业占全部投资比重2.8%,充分说明温江区已逐步实现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导,带动第一产业融合发展的结构调整。
(三)对外开放稳步提高
2018年温江区新签约引进项目17个,全年进出口总额252253万元,较上年增长23.6%,高出成都市平均水平6.7%,其中出口额增长25.0%,高出成都市平均水平4.4%。
五、总结
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的宏观环境下,温江区深化三次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提质的态势。温江区应继续坚持以绿色科技为导向的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政策,同时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培育新经济新动能,主动融入“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建设,通过区域协调发展发挥区位优势,形成发展样板并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增长。